第西十三章:漕粮谜案
第一章:沉船疑云
宣德五年夏,苏州漕运码头。
暴雨倾盆,况钟站在河岸边,望着河中半沉的粮船。船身倾斜,甲板上散落着破碎的麻袋,浑浊的河水中漂浮着泛黑的米粒。
"大人,"漕运司吏战战兢兢,"昨夜子时,这船突然漏水沉没,船上三十石漕粮全泡了水..."
况钟蹲下身,指尖捻起几粒湿漉漉的米,凑近鼻尖一嗅——米粒竟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霉味,混着些许刺鼻的药味。
"不是意外,"况钟声音低沉,"这米有问题。"
他抬头望向河对岸,几个黑影在雨幕中匆匆离去,腰间似乎挂着官府的令牌。
第二章:米中玄机
苏州府衙,夜雨敲窗。
况钟将泡水的漕米铺在案上,取来一碗清水,将米粒浸入其中。片刻后,水面浮起一层油膜,在烛光下泛着诡异的蓝绿色。
"是桐油,"仵作老周皱眉,"有人在米袋上涂了桐油,遇水则渗,米必霉变。"
况钟不答,只是从袖中取出一包药粉,撒入水中。油膜遇药,竟渐渐凝结成细小的颗粒,沉入碗底。
"不止桐油,"况钟冷声道,"还有明矾。这两样东西混在一起,遇水发热,能让新米在一夜之间霉变如陈粮。"
他翻开漕运账册,指尖停在最近一月的记录上:"查查,这批漕粮是谁验的收入库。"
第三章:仓廪迷局
苏州官仓,晨雾弥漫。
况钟带着差役突查粮仓。仓内米袋堆积如山,但角落里的几十袋却格外整齐,袋口扎绳的手法也与其余不同。
"打开。"
差役割开麻袋,里面的米粒干燥,与沉船中的霉米截然不同。况钟抓起一把米,在阳光下细看——米粒表面竟泛着极淡的金属光泽!
"大人!"差役从米袋底部摸出个小布包,里面包着几块黑褐色的膏状物,"这是..."
"鸦片膏,"况钟面色骤寒,"好一招'偷梁换柱'!"
第西章:漕帮暗线
苏州城外,漕帮水寨。
况钟扮作米商潜入寨中。酒过三巡,帮主赵铁拐醉醺醺地拍案:"今年的'水米'生意,可是笔大买卖!"
"哦?"况钟故作好奇,"何为'水米'?"
赵铁拐压低声音:"就是泡过水的霉米,掺上三成好米,能当新粮卖..."
话音未落,门外突然传来哨声。赵铁拐脸色大变,一把掀翻酒桌:"你是官府的人!"
况钟闪身避过飞来的匕首,袖中滑出铁尺,一击敲在赵铁拐膝弯:"说!谁指使你们调换漕粮?"
第五章:账册密码
漕帮密室,烛火幽暗。
况钟从神龛后搜出本账册,上面记载着数十笔"水米"交易。最后一页写着:"六月十五,收苏州府刘师爷白银五百两,霉米八十石。"
"刘师爷?"况钟冷笑,"可是苏州知府的心腹刘琨?"
他翻到账册扉页,发现夹着张当票——当的是块玉佩,印文竟是"户部侍郎陈"!
"果然如此,"况钟合上册子,"去查查这位陈侍郎,与苏州知府有何勾连。"
第六章:官仓对质
苏州官仓,烈日当空。
况钟当众开仓验粮。差役搬出百余袋"霉米",倒在晒场上。围观百姓惊呼——米堆中竟混着沙石和糠秕!
"刘师爷,"况钟冷眼看向仓皇赶来的知府心腹,"这些漕粮,是你验的收入库吧?"
刘琨强作镇定:"下官...下官验粮时,确是新米啊!"
况钟不答,只是命人取来特制的筛子。筛过的米堆中,渐渐露出几十粒金豆子——正是户部特铸的"漕运验金"!
"每验百石漕粮,需投一粒验金,"况钟举起金豆,"这些金豆本该在仓底,如今却混在米中——说明有人倒仓换粮!"
第七章:漕运黑幕
北京都察院,秋审大堂。
况钟将查获的账册、金豆和鸦片膏当堂呈上。都御史拍案怒喝:"苏州知府勾结户部侍郎,以霉米充漕粮,该当何罪!"
阶下跪着的刘琨突然暴起,从袖中掏出匕首刺向况钟!
电光石火间,况钟侧身闪过,铁尺如龙,一击敲碎刘琨手腕。
"啊!"刘琨惨叫着瘫倒,"你们...你们根本不知道背后是谁..."
他猛地咬破衣领,七窍流血而亡——竟是服了剧毒!
终章:沉金之谜
苏州运河,残阳如血。
况钟站在当初沉船的河岸,望着水中打捞起的最后一件证物——块刻着"漕运使司"的铁牌,牌上缠着水草,背面却干干净净,显然被人经常。
"大人,"差役不解,"这牌子有何蹊跷?"
况钟将铁牌浸入醋中,牌面渐渐浮现出几行小字:"宣德三年,漕银三十万两,沉于..."
字迹到此中断,但醋水中却浮起几粒金沙——正是户部验金的碎屑!
"原来如此,"况钟望向北方的天空,"这案子,才刚刚开始..."
(本章完)
创作说明
1. 历史嫁接:
- 将明代漕运腐败与鸦片走私案结合
- "验金"制度参考《明会典》漕运条例
2. 刑侦创新:
- 桐油明矾验米法为况钟首创
- 醋水显字技术改良自古代密写术
3. 文学突破:
- 以"沉金"意象象征未揭的黑幕
- 通过漕帮切口展现明代江湖生态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i0gbgd-4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