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望舒坐在共识体的“清泉论坛”圆形大厅中,这是他来到躺平帝国之后,第一次全程参与一场因资源分歧而引发的社区争议会议。
与他在内卷帝国经历过的“会议”完全不同,这里没有人上台照稿念发言稿,也没有领导的“定调式总结”。整个圆厅没有主席台,每一位参与者都以平等身份围坐,中间是一棵生长百年的木槿树,树下有一个环形共享屏幕,所有资料和发言均实时透明呈现。
今天的议题,是关于“西南水源调配方案”的修改提案。
背景很简单:随着社区人口逐渐增长,稀树草原共识体部分边缘地带出现供水紧张。生态科研组提出在不破坏地下水层结构的前提下,向偏北部山区调拨部分灌溉水源,但生活服务组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这将影响中部生活区的日用水稳定性。
争议由此而起。
林望舒并不是这项议题的核心利害方,但他主动报名成为本次“公共协商观察志愿者”,这也是他深入理解“分歧的治理机制”机会。他不再是被动听令的执行者,而是一位具有“思考义务”的成员。
**
会议第一阶段是“事实申明”。
生态科研组的年轻学者皮埃尔穿着棉麻外套,略显拘谨地展示模拟模型。他引用一组数据:“北部山地植被恢复区年均降水比中部高12.6%,但由于地势斜率与分布不均,地下水回补效率不足。若引流系统设置合理,可在不削减中部用水峰值的情况下,实现灌溉时段错峰。”
林望舒注意到,发言结束后,系统自动生成一份“信息权重报告”:
数据完整度:高
模拟精度:中
与以往研究吻合度:中高
社区成员参考度:47.6%
随后,生活服务组代表纳莎发言:“水,不仅是物理资源,更是心理安全的象征。若居民感受到任何形式的不稳定,哪怕技术上安全,也会造成生活焦虑。”
这句话获得了多位成员的“情绪共鸣”标签。
系统屏幕浮现另一份“情绪波动映射图”:过去一周,中部区有43位居民在社区平台提到“用水焦虑”,其中大部分是育儿家庭和老年人。
这不是一份“情绪发泄帖”,而是由共识体智能过滤、结构化生成的“情绪公共数据”。
林望舒感到震撼。他意识到,躺平帝国治理的基础,并非“抹平分歧”,而是“数据-情绪”并重的双轨逻辑。
**
第二阶段是“利益界定”。
共识体不采用“多数决”或“绝对统一”逻辑,而是“利益分布共识”机制。每个议题都要先明确:谁受到首接影响?谁间接受益?谁具有远程风险?
系统标示出此次议题的关键角色:
首接影响者:北部农业区35户农户、中部生活区92户家庭
间接受益者:共识体整体粮食安全储备系统
潜在风险方:东部河道生态保护计划
“不是所有人都必须投票,而是只有‘理解并承担影响’的人能决定方向。”主持人解释道。
林望舒想起以前在内卷帝国,自己经常要对自己不了解的议题“被迫表态”或“被安排立场”。而在这里,权力的前提不是身份,而是理解力与责任认领。
**
会议第三阶段是“提案打磨”。
此时,系统根据当前发言记录、数据模拟与历史案例,自动生成三份“折中版本”供小组讨论:
案A:按原提案执行,引入错峰调配机制;
案B:保持中部用水峰值,试点微引流;
案C:暂缓方案,转向扩大水循环再利用系统。
成员可选择其中一案进入“多轮共识协同”环节,每轮都需填写“理解测评问卷”——确保你真的理解案情,而非盲目站队。
林望舒发现,一些他本以为理所当然的判断,在填写问卷时被挑战了。
“你是否了解地下水层模型的置信区间?”
“你能判断情绪波动与实际政策之间的关联权重?”
“你是否接受风险由你所在区承担?”
他苦笑:原来在躺平帝国,连投票也需要“学习门槛”。
经过三轮投票与持续讨论,最终形成了案B的改良方案,并由生态组与生活组联合成立一个“动态调配小组”,使用链上水源监控数据进行实时管理,一旦系统出现用水紧张,将自动进入暂停状态。
这个结果,没有所谓的“胜利方”,也没有“失败者”。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退让与理解,同时获得更高维度的安全感。
林望舒第一次感受到,分歧并非要被压制,而是应被视为“制度弹性”的体现。正是分歧,让治理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命令,而是一种动态进化的公共艺术。
**
会议结束时,木槿树下的灯光缓缓亮起。
塔芙坐在他身边轻声说:“在我们这里,治理的目的不是效率,也不是秩序,而是尊严。”
林望舒问:“你怎么定义尊严?”
“就是当你在反对别人的时候,也依然相信彼此的善意。”
这句话,让林望舒想起内卷帝国的会议桌上,领导拍桌子怒吼、同事之间互相内斗、背后递刀子的冷笑。
在那里,分歧等于背叛;而在这里,分歧是一种信任。
他终于明白:躺平帝国的制度,不是没有冲突,而是有一整套“面对冲突的技术与”——从情绪处理、数据建模、权责映射,到共识协同,每一步都是人类智慧与制度设计的结晶。
**
那晚,他在自己的小屋日记中写下:
“在躺平帝国,真正的自由,并不是所有人随心所欲,而是每个人都愿意承担‘理解他人’的责任。
而真正的治理,不是消灭分歧,而是容纳分歧的器量。”
第十一章完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i0ahbi-1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