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谁说价值必须由汗水衡量?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0章 谁说价值必须由汗水衡量?

 

清晨的光缓缓照进林望舒的新居。这里没有统一格式的单元楼,房屋样式各异,功能自定义,他选择了一处靠溪边的模块化小屋——白色帆布与原木拼搭而成的半开放结构,风穿过时有水波似的响动。

系统自动投影出今日社区事务面板:

“共识体城市农业区改造”提案公投即将开启;

“基础收入模型优化”开放意见征集;

“新人技能交换周”报名截止日今日中午。

林望舒点开了第三项。他迟疑了一下,在兴趣领域中选择了“写作”、“界面设计”与“中控系统优化”,这是他在内卷帝国多年工作中练出的生存技能。

不久后,他收到回应:他将与一位社区成员交换三天时间——对方教授他“冥想与社交疗愈”,而他则协助对方修复一个社区的旧网页交互系统。

“这算工作吗?”林望舒疑惑地自言自语。

系统回应很快:“在躺平帝国,不存在传统意义的‘工作岗位’。我们使用‘贡献-共识曲线’来衡量一项行为的价值,而非时间或产出。”

“贡献-共识曲线?”林望舒喃喃。他继续阅读解释:

“每一项行动,无论是耕种、维修、写作、育儿、照料他人或创作诗歌,只要被社区成员认同其对共同体的正向价值,便可形成一定的‘共享信用’,记入你的身份链条。”

他突然意识到,这里并没有中心发薪的‘公司’或‘老板’。也没有所谓的‘上下班时间’。所有“劳动”的价值,并不是用小时计酬,而是用“意义”与“认可”形成的共识决定。

他猛地意识到——“在这里,劳动的价值,和市场价格不再挂钩了。”

**

上午,他前往“技能交换站”与交换者见面。

那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女性,名叫塔芙,曾是南方冥想村的一位导师。她头发花白,步履稳健,笑容中透着长年与自然和人群互动的松弛与自信。

“你在内卷帝国做什么?”她问。

“中控系统开发。为公共交通和政务平台设计算法优化模块。”

“听起来是个负责效率的人。”

“是的。但……也因此失去了很多人情味。”

塔芙不语,只领他来到一片林下空地,铺上两块藤席。

“我们从练习倾听开始——不是倾听别人,而是你自己的身体与情绪。”

林望舒一开始尴尬得很。他从未认真对待这种“无生产力”的活动。在内卷帝国,哪怕是冥想,也是为了提升专注力、提高KPI效率。

但塔芙没有催促。他闭上眼睛,听着鸟鸣、风声与塔芙缓慢的引导语。他的身体像是第一次被自己发现,每一寸紧绷与疲惫都被轻柔唤起。

一小时后,他睁开眼,泪水己经从眼角滑下。

“我居然……哭了。”

塔芙轻声说:“劳动不只是身体的输出,它也可以是心灵的整理与链接。真正的价值,不是你完成了什么,而是你‘在’这个世界上的方式。”

林望舒记下了这句话。他开始明白,这里所谓的“劳动”,不再是体力或脑力的计量,而是行为与共同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你做了什么”与“这对他人产生了什么连接”。

**

下午,他开始承担自己的“技能交换任务”——帮塔芙修复她所在村的社区平台UI界面。

那是一个曾由早期开发者设计的平台,用于社区间留言、物资共享与活动协同,但交互混乱、响应迟缓,许多老人己不再使用。

他花了一下午时间重构CSS与响应式模块,简化用户导航逻辑,并设计了更温和的图标配色。“这里不需要强调高效和刺激,而是让人愿意留下来慢慢看。”他说。

塔芙看着修复后的界面,眼中露出光彩:“我从没觉得,这种工作也能像耕田一样,扎实而温暖。”

晚上,系统发来一条消息:

“你的贡献被社区3人评价为‘有益’、2人评价为‘激发感情’,你获得20单位共享信用。”

“这就算完成了一次‘工作’?”林望舒自言自语。

系统回答:“不,这不是工作,是参与生活。你的信用,将累积于你的身份链,可在你需要时兑换食物、服务或资源。我们信任你的未来,会继续有所贡献。”

这段话,让他久久不能平静。他从未被如此“先信任、后付出”地对待过。他过去的世界是:只有交出完美结果,才可能不被否定。

他打开“个人信用图谱”,发现一条绿色弧线缓缓上升,每一个评价都带有评语,有人说“界面让我更愿意点开”,有人写下“我爷爷终于能自己留言了”。

这些小小评价,胜过千言万语。

**

当天夜里,艾琳娜邀他一同参加“共识体公投”。

本次议题是:是否将农业区扩建为“共生实验田”,引入由人工智能辅助的多物种耕作系统,以提升粮食多样性与土壤生态修复力。

议案并非由“上级”提出,而是由“生态研究自组织”成员发起,历时三个月调研、撰写计划书并进行社区巡回介绍,才获得提案资格。

每个成员可在链上阅读完整计划书、参加远程说明会、甚至与AI助手进行“对案模拟”——系统根据每个人过往偏好与信用记录,提供不同影响预测,帮助个体形成理性判断。

投票当天,每人手中持有1票,但权重会依据其在该领域的参与度进行浮动计算。

林望舒选择“支持”。不仅因为方案本身合理,更因为他第一次感受到:投票不是形式,而是真正能改变现实的一种行动。

结果当晚公布:方案以76.3%通过。

他亲眼看到工程小组准备动工,他也收到系统提示:“你有机会申请作为‘界面观察者’参与该项目。”

在这一刻,他第一次真正理解了躺平帝国的制度逻辑:

在这里,劳动的定义被彻底重构:

不再是“多少汗水换多少工资”,

而是“你愿意让世界因你而变得更好吗?”

不再是“被迫产出与服从”,

而是“自由选择与自我实现”。

不再是“工作-消费-沉睡”的链条,

而是“感受-表达-连接”的循环。

林望舒站在夜色中的农田边,看着远方灯光闪动。这里的每一个光点,不是工厂,而是一种信念——那是一种从内卷世界里逃脱后,重新构建的价值网。

他终于懂了:

“在躺平帝国,劳动不是服从命令的工具,而是表达尊严的形式。”

第十章完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i0ahbi-1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