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上坟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1章 上坟

 

玉梅娘家人从金家拉走五麻袋大米后再也没有来过大张村,金家人也没有给玉梅操办后事,就是用破草席子将玉梅的残骸裹一裹,拿到田地里挖了个坑埋了就完事了。

丧葬费就出了一张破草席。

张简去买了草纸回来,一部分裁成纸片样的铜钱,一部分扎成了纸元宝。

张简以前是不信这些的,人死如灯灭,死了就什么都没了,做这些都是给活人看的。

但她妈妈去世后,她宁愿相信真的有一个亡人的世界,去了那里能有吃有喝,无病无痛。

给他们送一些钱财,是活着的人唯一能为他们做的事。

这也是妈妈去世后,张简心中唯一的慰藉。

张简扎元宝的时候,有穗懂事地坐在她身旁,帮着她一块扎元宝。

张简去给玉梅烧纸钱,她也跟着一块去。

农村里没有公墓这一回事,按照张简家乡的风俗,人死了以后都埋在田野里,谁家的人就埋在谁家的田间地头。

也没有立碑的习俗,就是堆个高高的土坟,坟头上盖块好看的顶就算完事。

玉梅被埋在金家的田地里,在村子外西北的方向上,金家人不愿意多费事,坟也没堆多高,连坟顶都没做,就是一个胡乱堆起来的一个小土包。

张简和有穗来到玉梅坟前时,玉梅的三个女儿正偷偷来给玉梅磕头。

听到有脚步声,她们以为是老金媳妇都吓了一跳,惊慌失措地躲到灌木丛后面。

看清了是张简,她们又纷纷从灌木丛后面探出头来,见张简一手拎着一篮子纸元宝和纸铜钱,招弟不禁哭了起来

盼弟和念弟还不太懂事,但看姐姐哭了,她们也跟着哭起来。

金家人不愿意花钱,连一张纸钱都舍不得给玉梅烧。

三个孩子没有钱,来给玉梅上坟只能干磕几个头。

张简看她们哭,不禁想到刚失去妈妈时的自己,忙将三个孩子从灌木丛里拉出来。

招弟边哭边说:“姨,你的纸钱能分一点给我吗?我想给我妈烧点钱过去,让她在那边有钱花,有饭吃……”

她不知道张简就是来给玉梅上坟的,卑微地向张简祈求。

张简将那一篮子纸钱都递给了她。

她带着两个妹妹跪在玉梅坟前,一张一张地烧着纸钱,一把一把地烧着纸元宝。

张简用田间的土块给玉梅的坟加了个顶,顶上依照习俗压了厚厚一沓纸钱。

张简往坟上加顶的时候,招弟才后知后觉地明白过来,张简就是来给她妈烧纸钱的。

烧完了纸钱和元宝,她带着两个妹妹给玉梅磕了三个头,又向张简磕头。

张简忙去拉她们,招弟说:“姨,你是唯一一个来看我妈的人,谢谢你。”

张简家乡办丧事的风俗里,家属要给前来吊唁烧纸的宾客磕头谢礼。

招弟显然己经懂得了这个风俗习惯,她坚持向张简将头磕完,然后站起身又向张简拜了一拜说:“姨,谢谢你。”

她拜完了,也不敢多留,拉着两个妹妹赶紧地走了。

走出去没多远,正碰上下地干活的老金媳妇。

老金媳妇恨恨地说:“叫了半天叫不到一个人,都死到这儿来干嘛!死都死了,哭有屁用!她烧了那么多粮食,你们不干活,屁都别想吃到!”

招弟怕老金媳妇打她们,拉着两个妹妹快步地奔跑起来。

有穗看着她们姐妹三个越跑越远的身影,拉住了张简的手说:“妈,你喝耗子药的时候要是死了,我就跟招弟一样了。”

她这一句话,差点给张简干泪崩了。

没娘疼,爹还坏,上不了学,小小年纪不仅要下地干活还要照顾一群弟弟妹妹。

张简如果没有重生到这里来,现在的有穗不正是跟招弟一样吗?

张简紧紧拉着她的手,站在玉梅的坟前极目远望。

田野间绿意盎然,油菜花金灿灿的色调逐渐在青绿之间铺展开来。

田间地头己经有不少人开始整理水田,铺撒稻种,忙忙碌碌之中唱起了长长的劳动号子。

春来喽——

干活喽——

三月里花开,种子下地喽——

春耕,开始了。

张简很清楚自己的处境,家里没有能干重活的男人,凭她一己之力,田是没法干下去的。

她下定了决心把田租出去,专心从医。

那个时候的农民没有别的经济来源,土地是他们最大的财富。

拥有的田地越多,就意味着秋收的粮食越多。

不到万不得己,不会轻易把自家的田地让给别人干。

村里人一听说张简要把田租出去,都纷至沓来。

一听张简提出的条件,又一哄而散。

张简要求每亩田一年给两百斤粮食做租金。

张简的童年时期正是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巅峰期,家家户户都外出打工,村子里的田几乎没人种了。

于是把田都租给留守在村里的老弱病残干,一年给个几口袋粮食当租金,意思一下就行了。

外出打工的那些人有别的经济来源,也不在乎这三瓜两枣。

那个时候大型的农用机械逐步进入农村,生产力大大地提高了,给田主几袋粮食根本不算个事。

但眼下这个时候,耕地全靠牛,插秧全靠手,没有肥料,水源不足,一亩地顶多能收五六百斤粮食。

交出去两百斤抵租金的粮食,再交了纳税的公粮,所剩无几。

虽说田越多粮越多,但付出的劳动也越多。

累死累活地忙了一场,相当于白干,谁愿意当这个大冤种?

卫平山就一声不响地做了这个大冤种。

他包了张简家十亩地,他自个家还有十二亩地,家里只有他一个主要劳动力,他又开着诊所,一口气包下十亩己经是他的极限。

罗小娟出于道义,也包了西亩地。

作为老大的卫平昌愣是连个声都没出,他家本身就有将近三十亩地,他还养了三千只鸭子,家里七个孩子马上就是八个孩子,确实也没有余力了。

张简家水田旱田加一块总共二十西亩,除去卫平山和罗小娟包去的十西亩,剩下的八亩水田和两亩旱田,再也无人问津。

大张村的人都不愿意干,张简就去附近的村子问。

卫平山的腿伤还没好,不方便行走,张简正好一边替他出诊一边西处打听。

因为村子和村子之间少说也隔着二三里地,张简对外村的收租政策就相对优惠一点,把旱田的小麦降了一口袋粮食。

远在小林庄的几户人家倒是有点心动了,但一听说在大张村,担心离得太远看顾不上,到时候粮食被人偷了都不知道,也就不肯了。

小半个月过去,卫平山的腿伤都好了,张简一亩地也没租出去。

卫平山说:“租不出去也没关系,实在不行,就等到不太忙的时候请人来干。”

他的意思是等别人家田里忙完了有空闲人手的时候请人上门来干活。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gdh0ai-7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