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水泥路的“钱景”与阻力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88章 水泥路的“钱景”与阻力

 

奉天殿上,龙涎香的味儿都压不住一股子闷骚气。朱元璋刚处理完几件鸡毛蒜皮的破事,正琢磨着下朝回去抽口烟,唐云那小子就出列了。

“父皇,儿臣有事启奏!”唐云声音洪亮,脸上带着那种“我又来给朝廷送大礼”的标准嘚瑟表情。

朱元璋眼皮一掀:“准。”

唐云清了清嗓子,从袖子里掏出一卷画得不算太精细但能看明白的大地图,“刷啦”一声抖开,首接怼到所有大臣眼皮子底下。好家伙,上面几条粗大的红线,像蚯蚓一样从南京(应天)出发,一路歪歪扭扭连到扬州,再指指点点地往北边画。

“父皇!诸位大人!请看!”唐云手指头戳着地图,唾沫星子差点喷到前排李善长脸上,“咱北巡那水泥堡垒的结实劲儿,大伙儿都看见了!那玩意儿,下雨泡不塌,刮风吹不倒!儿臣琢磨着,这么好用的东西,不能光砌墙啊!得铺路!”

他手指顺着红线一划拉:“这!应天府到扬州府!这条线!商贾来往最多!漕粮运输最忙!但就这破官道!下场大雨成泥塘!旱天风一吹起黄烟!马车能陷进去半拉轱辘!运点粮食跟乌龟爬似的!儿臣提议!就用水泥!先把这条道,还有南北几条主要干线,给咱铺上!整平喽!整结实喽!弄个样板工程给天下看看!”

朱元璋听着,那烟瘾被勾起来了,手指头无意识地搓着龙袍料子。他想起北巡时,那灰扑扑的水泥一天就垒起的堡垒,确实硬实。再想想每次南粮北运,地方官报上来的糟心损耗,还有边疆急报时驿卒跑断腿的窝囊劲儿…要是真能搞出几条水泥大道?

他眼神亮了点:“嗯…听着像那么回事。继续说。”

唐云一看有戏,更来劲了:“父皇!好处大了去了!第一!打仗用!这水泥路结实耐操!大炮都能拖着走!前线要粮要兵,那运过去快如风!不比以前那破路强百倍?!第二!挣钱!路好走了,商人跑得勤,货物跑得快,咱收的商税就得跟着涨!这叫‘要想富,先修路’!第三!老百姓也舒坦!赶牛车再也不用担心掉坑里摔个半身不遂!下雨天串门鞋底儿都不带沾泥巴的!”

“噗…”底下有年轻的官员差点没憋住笑。“鞋底儿不沾泥”这话也太接地气了。

“一派胡言!”一个洪亮中带着严厉的声音炸响!李善长出列了!他板着脸,眼神锐利地扫过唐云手里的破地图,语气沉痛:“陛下!驸马爷此言差矣!水泥虽佳,然工程何其浩大?应天至扬州,三百余里!耗材以万石计!人工以数十万计!钱粮靡费如流水!如今北元余孽未清,边关军费吃紧,各地频发灾荒,朝廷府库本就捉襟见肘!岂能将宝贵钱粮耗费于此等不急之务上?民生艰难啊陛下!臣斗胆!此议万不可行!当以赈灾安民、强兵固防为急!”

胡惟庸也紧跟着站出来,一脸忧国忧民:“老相国所言极是!陛下,驸马爷心系国事是好的,但未免有些不切实际。这水泥路,看着光鲜,可那水泥所耗石炭、石料,皆需大量人手开掘运输,岂非与民争利?况且,这官道自古皆由地方征发徭役修补,若用水泥取而代之,地方官府少了这笔…咳…少了这管理疏通之责(暗中利益),恐生怨怼,滋生祸端啊!” 他这话说得弯弯绕,但意思很明白:断了我们地方官老爷的油水,你们玩不转!

龙椅上的朱元璋眉头拧起来了。李善长说得好像也有点道理…钱!钱袋子是有点瘪…

唐云一看老朱犹豫,赶紧追加火力:“父皇!李大人忧国忧民,儿臣佩服!可看问题得长远!水泥路是贵点,但它能顶多少年?几十年不用大修!年年给地方上那点买路的修修补补钱省下来,几年就回本了!还有那商税,翻一番都是少的!这叫一次投入,百年受益!懂不懂?长线投资!”

“驸马爷此言差矣!”胡惟庸抓住话柄,“百年受益?如何保证?天灾人祸,万一塌陷损毁,靡费更甚!况且这商税增收之数,不过是镜花水月,如何能作凭据?”

朝堂上顿时嗡声一片,文官大多觉得李相胡相说得对,武将们有的点头有的摇头。

“好了!吵吵什么!”朱元璋不耐烦地一拍御案,“户部!管钱袋子的!你们怎么说?夏元吉?你是管算账的,你出来算算!驸马这法子,到底是不是赔本买卖?”

一个看着挺精神、年纪不大的青袍小官,应声从户部一堆人里挤了出来。正是被唐云发掘、提拔起来的夏元吉。这小年轻倒不怯场,抱着个厚厚的账本子,对着皇帝和满朝大佬行了个礼,声音清亮:“陛下,微臣夏元吉,根据驸马爷提供的用度及南北主道里程数据,核算数日,确有拙见,请诸位大人斧正。”

他翻开账本,也不看人,语速不紧不慢,全是硬邦邦的数字:“应天至扬州三百余里,若按驸马之法铺水泥路面并加固路基,初步核算,需耗银…八十五万两。另需人工、沿途调度等杂费,约二十万两。总计初步投入,需一百零五万两上下。”

哗!

户部尚书胡子都抖了!朝堂上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一百多万两!这他娘的够打半场大仗了!李善长和胡惟庸脸上露出“你看!我就说吧”的冷笑。

夏元吉不等别人喷他,紧接着话锋一转,语速更快:“然而!其一!此乃开山造桥遇水铺路之初创,耗资巨大,但在工艺成熟、匠人熟练后,成本可大幅下降!臣估算,此后每里路耗银,至少可降至此次六成!”

“其二!传统土石官道,看似省钱,然雨季水毁、夏旱风蚀、冻胀开裂,年年需小补,三五年即需大修!每里每年,平均糜费银钱物料工钱,至少三十两!以三百年计,所耗远超水泥路百年之固!此笔细水长流之费,诸位大人可曾算过?”他目光炯炯地扫过李善长和胡惟庸。

“其三!路畅之后,行商便捷十倍不止!据各地关口过往记录推算,官道修缮提升为水泥官道后,因通行效率提升、货损降低、货运周转加快,仅商税一项,乐观估计,每年至少可增十五万两至二十万两!粮盐布匹等大宗流通加快,损耗降低所省钱粮,亦不在此数内!再加上驿站加速、军情传递节省的时间价值…”

他飞快地翻着账本,嘴里噼里啪啦报出一串更详细的计算:“综合考量修建成本、历年维护节省、新增商税与运转增益!臣保守估计!此条三百里样板水泥官道建成后,大约五年至八年,便可将前期投入尽数收回!此后百年,坐收其利!此谓‘一次流血,终生受用’也!”

“五年回本?扯淡吧!”

“小子信口开河!”

“一派胡言!”

几个户部的老油条和依附李胡的官员忍不住嚷嚷起来。

但夏元吉这账本清清楚楚,算盘打得噼啪响,有理有据!刚才还一脸冷笑的李善长和胡惟庸,脸色变得有些难看。胡惟庸想反驳,可看着那密密麻麻的数字,一时竟找不到话头!

“说的好!算得明白!”一声震雷般的吼声炸响!蓝玉这老哥又蹦出来了!他咧着大嘴,指着夏元吉:“这小子算账有点意思!听着没?五年就回本!后面百年躺着收钱!老子在塞外打仗,运点粮食草料跟便秘似的!有了这水泥路,老子马跑得快!粮送得足!杀鞑子如砍瓜切菜!省下来的钱都够再铺一条路了!李大人!胡相!你们抠抠索索省那几个籽儿,够塞牙缝的?!眼光放长远点懂不懂?!老子第一个支持铺路!谁再敢哔哔!小心老子用口水淹死你!”

傅友德也抱拳出列,言简意赅:“陛下!水泥路于军、于国、于民,皆为大利!臣附议!” 武将队列里响起一片“附议”声。

唐云适时补刀,对着龙椅上的朱元璋:“父皇!夏元吉这笔账,算得透亮!眼前是花了点银子,可后面几十年,朝廷躺着收租子!这买卖亏吗?北边那条路(指朱棣搞试验),燕王殿下搞点边边角角都尝到甜头了!咱们京师国之中心,更不能落后啊!”

朝堂上瞬间分成两派!武将们嗓门大,算盘精(夏元吉)算得清,势头明显压过了文官!李善长脸色铁青,知道硬扛无益,只能闭嘴生闷气。胡惟庸则眼神闪烁,不知道在琢磨啥。

朱元璋眯着眼,听着下面吵,心里那算盘珠子拨得更响。他看看夏元吉,又看看唐云,再看看脸红脖子粗的武将们。钱…确实动心!路…也确实需要!但一下掏出百多万两…肉疼!

他敲了敲御案,一锤定音:“嗯…夏元吉这笔账…算得有点意思。但兹事体大!钱粮耗费不是小数!此事暂且搁议!着户部、工部、会同唐云的格物院,给朕再仔细核一遍!务必把成本给朕压下去!把效益给朕算得更清楚点!弄个详尽的章程出来!要快!退朝!”

虽然没有立刻通过,但这“搁议”而不是“驳回”的态度,己经让唐云和夏元吉眼睛一亮!有戏!

下朝路上,夏元吉抱着账本,还没从在奉天殿上“舌战群儒”的眩晕感里缓过劲。唐云一把搂住他肩膀:“小夏!牛!真他娘的牛!算得李老头和胡惟庸脸都绿了!走!哥请客!咱格物院的红烧肉管够!”

蓝玉的大嗓门从后面追上来:“算账的小子!有点种!以后谁欺负你,报我蓝玉的名号!走!吃肉去!驸马爷得把老子的那份烟丝带上!”

夏元吉脸一红,看看这位满身杀气的永昌侯,再看看旁边挤眉弄眼的唐云,晕晕乎乎地被架走了。这朝堂的水,真浑。但唐驸马造的这水泥路,或许…真能蹚出一条金光大道?他心里莫名地有点小激动。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iibhh-8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