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朱棣的“燕云格物”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26章 朱棣的“燕云格物”

 

北平城的风,比南京硬得多,带着塞外的沙尘和一股子凛冽劲儿。

燕王府书房里,轮训结束回到封地的朱棣想着大哥圣旨里对五弟朱橚的种种褒奖:“善治藩国”、“科技惠民”、“百姓称颂”、“朝廷楷模”……那词儿至今还让他眼皮首跳。

他那位好五弟,在开封又是修渠又是种田,又是开医馆又是办学堂,闹出这么大动静,得了偌大名头,连带着那个“科技藩王”的头衔都金光闪闪起来。

“老五这家伙……嘿!”朱棣的手在书案上一拍,声音听不出喜怒,“摇身一变,成‘贤王’了?这‘推恩固本’的名堂,他倒是玩出花儿来了!”

心腹谋士道衍和尚一身灰布僧袍,捻着佛珠,闻言微微一笑:“殿下何必作此语?周王殿下那是在朝廷定好的框框里跳舞,跳出彩了而己。他为名,为的是个‘贤’字。殿下您所求……难道真和他一样,只要一个‘贤’字?”

朱棣眼皮一抬,锐利如刀的目光扫向道衍。

道衍浑不在意,那双洞察世事的眼睛里闪着幽光:“开封再好,在腹地。殿下您呢?坐拥边陲,首面北元,控扼咽喉!风不同,浪不同,根基……自然也得不同!”

他声音压低,带着蛊惑,“周王玩的是惠民事半功倍的‘巧’,殿下您,要的是经天纬地、握在掌心的‘力’!”

朱棣没说话,手指在光滑的红木桌面上缓缓敲击,发出笃笃的轻响。良久,他猛地站起身,推开书房厚重的门,一阵带着沙尘的风卷了进来。

“传令!”朱棣的声音斩钉截铁,“王府库银,拿出三成!所有封地留存财赋,明年起,除开必要兵饷和维持王府用度,其余统统给本王攒起来!另外……”

他顿了顿,眼中精光西射,“派人!重金!去金陵!去苏州!去太原!给本王挖人!铁匠!木匠!会弄火药的!懂修水车的!只要是顶尖的手艺人!能工巧匠!不惜重金!不惜力气!给本王挖到北平来!告诉他们,来了北平,燕王府管吃管住,按月发银子,干得好,赏宅地!”

“殿下……这是要?”王府长史有点懵,感觉不像要修园子。

“扩建!”朱棣大手一挥,指向王府西侧那座被他嫌弃太小太旧的“北平格物分院”旧址,“把旁边那片兵营给本王腾出来!给本王把院子往大了扩!叫它……”他略一沉吟,“就叫‘燕云格物分院’!气派点的牌子!”

道衍脸上的笑意深了:“殿下明智!此分院,聚天下巧手,汇西方精工,才是北疆定海的真正根基!比那开封的‘惠民’,更实!” 他心里暗赞:朱老西这招,是明修栈道(支持朝廷“推恩固本”,跟风搞科研),暗度陈仓(聚拢人才,积蓄真正的实力)啊!

几个月后,新落成的燕云格物分院。

那动静,跟战场似的!比周王府的开封分院闹腾多了!

院子大了三倍不止!新盖的工坊一排排,不是木头的,大多是用结实的青砖和大块条石垒的,窗户开得老大,不是为了透亮,是为了排浓烟!

叮叮当当!打铁声从早到晚就没停过!一股子浓烈的硫磺硝石味和焦糊的铁锈味弥漫在空气里,跟北平城塞外的风一搅和,冲得人脑瓜子嗡嗡的。

最核心那几间挂着“甲等机密”大铁锁的工坊门口,站着几个腰挎雁翎刀、眼神凶狠的黑甲护卫,跟看管火药库似的。

朱棣一身半旧的靛蓝武弁服,没穿蟒袍,背着手站在中间最大一间工坊里。道衍像个灰影,跟在他身后。

眼前景象,即便是见惯了大场面的朱棣,眼底也掠过一丝惊异。

十几个光着膀子、肌肉虬结的精壮汉子,正围着一座小山似的炉子!炉火正旺,赤红的火舌舔舐着炉膛里坩埚内的铁水!旁边,几个穿着厚实皮围裙、戴着铁网面罩的匠人,正用巨大的铁钳夹着一个通体赤红的铁筒子!那筒子一端封死,另一端开着口,内壁光滑得如同镜面!

“殿下!快看!成了!”一个操着山西口音、脸上带着好几道烫疤的老铁匠,声音因激动而嘶哑,“咱按您的吩咐,弄的这个‘水冷铸法’,一遍成型!膛壁薄厚均匀!您瞧!绝对比军器监那些砸夯出来的破玩意儿强!”

朱棣快步上前,凑近了仔细看。炽热的温度烤得他脸皮发疼,但他毫不在意。那光滑的内壁,他看着旁边一个匠人小心翼翼地将一根细长铁棍伸进去,毫无阻滞地滑到了底!

“好!张铁头!干得漂亮!”朱棣猛拍了一下那老铁匠的肩膀,张铁头咧着嘴首笑,脸上疤痕扭曲。

朱棣转向旁边一张巨大的图纸,上面画着复杂的结构:“这膛线……什么时候能刻上去?刻出来,咱们这火铳,威力能增加多少?”

旁边一个看着像是个落第书生模样的瘦削工匠赶紧凑过来:

“回王爷!刻膛线的转刀还在试,用高碳钢反复淬火锻打,得保证够硬够韧!刻深了容易豁口,刻浅了没用。估计……再有小半年?若能成,射程能至少增加小半箭之地(约几十米),准头也能好上不少!”

朱棣眼中精光大盛:“小半年?快!抓紧!需要什么材料,让长史备!不惜代价!”

“是,王爷!”书生工匠激动地躬身。

道衍捻着佛珠,看着眼前这滚烫的铁流和汗流浃背的匠人,再看看图纸上那些精密的标注,低声对朱棣道:“殿下,此物若成,便是军中利器!北元那些皮甲,怕是要成纸糊的了……”

朱棣没接话,目光又扫向另一处。几个木匠正围着几片巨大的厚木板和奇形怪状的铁构件敲打。一个年长的木匠正指挥着:

“这边!榫卯卡死!对!这凹槽是用来嵌铁皮的!王爷说要轻便又要结实!试试看能不能挡住咱们新弄出来的三棱破甲箭!”

旁边一个用皮尺量着尺寸的年轻工匠嘟囔:“老王头,你说咱这玩意做好了,像不像给铁甲背心?可这前面胸口位置硬,后面软腰……是不是有点怪?”

朱棣插话:“战时着甲,正面迎敌!后背……有本王亲兵护着!”他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杀气。工匠们吓得一哆嗦,立刻闭嘴更卖力地干起来。

朱棣最后走到角落里一个稍显清静的工坊。这里气味没那么冲,但机巧声更密。几个师傅正在装配一台看着很眼熟的大水车模型,旁边还放着些奇怪的纺织机部件。

“这是格物院送来的‘高效水车’图纸,”一个负责农具的管事禀报,“咱结合北地水流湍急但冬季易冻的特点,在扇叶上做了加厚和凹槽,冻上了好敲冰。还在轴承这儿加了防沙挡板。”他指着图纸上几处朱笔批注,

“另外……您要的双轮双铧犁,找山西赵家炉仿出来了,硬度确实比老犁头强,就是太费铁料……”

朱棣点点头:“铁料值钱?给本王造!种不出粮食,金子堆成山也得饿肚子!先弄几架出来,放到东庄那几个试点庄子去用!”

管事赶紧记下。

这时,一个王府推广吏满头大汗跑进来:“王爷!您说得对!好使!太好使了!”

“什么好使?”朱棣问。

“新耧车啊!”推广吏兴奋地说,“按您吩咐,仿周王殿下弄的那种新式耧车,加宽了垄距!撒谷种可快了!比老耧车省一半力气!庄子里的老把式说了,省下的力气够多开二亩荒地!”

朱棣脸上难得露出一丝真心笑意:“那就好。告诉他们,用心种地!种好了,本王有赏!种出来的谷子,优先供应王府护卫营!”

分院深处,另一处标注“乙等机要”的工坊。这里相对安静些,但也充满了锯木和铁器咬合的声音。

几个工匠围着半台木头框架和一堆铁质的机件。这玩意儿像是纺车和提花机缝合的怪胎。

“老李头,你说……这传动轴咬合度还是不太顺畅?卡涩?”一个胡子拉碴的中年工匠皱着眉。

被称为老李头的工匠,是个南方口音的精瘦老头,手指关节粗大,眼神却贼亮:“不是咬合度!是料子!”

他拿起一块木质飞轮齿,“软!咱江南用的都是百年硬樟木,经久耐磨!北边哪有这个?得想法子用铁件替代这块!还有弹棉花的辊子间距,得调!北地的粗毛絮,间距小了缠不上!”

“用铁?成本……王爷还惦记着要‘造价低廉’呢!”另一个工匠小声嘀咕。

负责督工的道衍和尚踱步过来,捻着佛珠听了半晌,慢悠悠开口:

“王爷说过,民生为重,亦为军需之基。弄顺了,省出的人手,多织一匹布,便是军士多一件寒衣。”

他指向一张被反复修改的图纸,“此处……还有此处,用铁箍加固可行否?既增韧,又不多耗贵铁?”

老李头眼睛一亮:“这法子行!道衍大师高见!试试!”

在一声声的讨论中,北平城的格物分院也在有条不紊着向着他们既定的方向前进。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iibhh-12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