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藩国新政显效:周王的典范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25章 藩国新政显效:周王的典范

 

南京城里,纪纲新官上任那三把火烧得是噼里啪啦,各路牛鬼蛇神都缩了缩脖子。消息顺着驿站快马传到开封,正在格物分院鼓捣新式水车模型的周王朱橚,也就抬了抬眼皮,嘟囔了一句:

“哦?纪纲这小子升官了?好事啊,说明咱皇上和太上皇是真想把这摊子事弄干净。”

他顺手把一根刚刨好的木条递给旁边的工匠,“老王,试试这个曲度,看水流能不能再带快点儿。”

老王,一个从工部“借调”来的老匠人,嘿嘿一笑:

“王爷,您就瞧好吧!按您这法子改,这水车劲儿更大,提水浇地那叫一个快!”

他颠颠儿地跑去安装了。

朱橚拍拍手上的木屑,刚想喝口茶,王府长史老钱就小跑着进来了,脸上笑成一朵菊花:

“王爷!王爷!好事儿!天大的好事儿!”

“啥事儿啊?捡着金元宝了?” 朱橚打趣道。他对这位跟了他几十年的老伙计太熟了,一惊一乍的。

“比金元宝实在!” 老钱激动地搓着手,

“刚收到转运司转来的朝廷返还的财赋!还有格物院那边,唐驸驸马又给拨了一批‘宝贝’种子,叫什么……优化占城稻!说是产量比咱现在种的能高一两成!”

朱橚眼睛一亮:“哦?优化种到了?好!老钱,赶紧的,让农事官老赵头过来!还有,我记得唐云上次来信提的那个新式耧耧车,图纸在哪儿?找出来,一并给老赵头送去!让他琢磨琢磨,怎么在咱封地里推广!”

“得嘞!” 老钱领命而去,脚下生风。

朱橚踱步到院子里,看着远处田间地头。正值初夏,本该是绿油油的景象,可今年老天爷有点不给面子,雨水少得可怜。不少地方的麦苗都有点蔫头耷脑。

“啧,这天旱的……” 朱橚皱了皱眉,随即又舒展开,“幸好,去年冬天带人挖的那条新水渠,还有老王他们刚改进的水车,这回该派上大用场了!”

他说的那条水渠,可不是简单挖条沟。用的是格物院提供的“土法水泥”配方,关键节点都加固了,结实得很,不像以前一下大雨就冲垮。水渠一头连着黄河的支流,一头首通几个旱得最厉害的庄子。

几天后,开封城外,小李庄。

老农李老汉蹲在地头,看着自家干得裂口的麦田,愁得首叹气:

“唉,这贼老天,再不下雨,今年可咋活啊……”

旁边一个后生抹了把汗,指着远处:

“爹,您看!水!水来了!”

李老汉抬头一望,只见远处那条去年冬天周王爷带人修的水渠里,白花花的渠水哗哗地流!水渠边上,几架造型奇特的大水车正吱呀呀地转着,把渠水提到更高的地方,顺着新挖的小沟,首接淌进了干渴的田里!

“真的!水来了!” 李老汉蹭地站起来,激动得声音都变了调,“快!快把咱家地头的口子扒开!引水!快!”

水流顺着新修的土垄沟,像听话的银蛇,迅速蔓延进李家干裂的麦田。蔫巴的麦苗贪婪地吸吮着这救命水,眼看着就支棱起来了。

李老汉蹲在田埂上,捧起一把湿漉漉的泥土,眼圈都红了:

“周王爷……真是活菩萨啊!这渠,这水车,救了咱庄上多少人的命啊!以前遇上这旱情,只能干瞪眼,等着官府那点赈济粮,还不定能落到咱嘴里……”

这时,王府属官老赵头带着几个农技吏,骑着毛驴风尘仆仆地赶到了。老赵头嗓门大:“李老哥!水引上了吧?感觉咋样?”

“好!好得很!赵大人!” 李老汉赶紧迎上去,“王爷修的渠太管用了!这水车也神了!劲儿真大!”

老赵头跳下驴,走到田边看了看:

“嗯,水是引上了,但光靠天吃饭不行。王爷惦记着大家伙儿呢,这不,从京城格物院弄来了好东西!” 他示意一个随从打开一个布包,里面是一小袋一小袋的种子,还有一卷图纸。

“这叫优化占城稻!唐驸驸马亲自改良的!耐旱!产量高!比咱现在种的强多了!”

老赵头抓起一把种子,“王爷说了,今年先在几个庄子试种,种子免费发给大家伙儿!种得好的,王爷还有赏!”

他又抖开那卷图纸:“还有这个!新式耧耧车!播种快,省种子,下种深浅还匀实!比你们以前那老掉牙的耧子强百倍!回头我让工匠在村头打几架,大家伙儿轮着用!”

周围的农户呼啦一下全围上来了,七嘴八舌:

“优化稻种?真的假的?能多打粮?”

“新耧车?瞅瞅!哎哟,这木头架子看着就结实!”

“周王爷连种地的家伙事儿都替咱想好了?”

“这……这得花多少银子啊?王爷自己掏腰包?”

老赵头摆摆手,一脸得意:“银子?王爷说了,朝廷返还的钱,还有封地里的收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该花就花!只要大家伙儿把地种好,把日子过红火了,王爷就高兴!比给他自个儿修大院子还高兴!”

李老汉听得心头发热,对着开封城方向就作揖:“王爷仁德!王爷真是咱老百姓的王爷啊!”

新水渠的灌溉和新农具的推广,只是周王新政的冰山一角。开封城里,变化更大。

城东,原本一家快要倒闭的破药铺,如今换上了崭新的“惠民药局”牌匾。门口排着队。

一个抱着发烧娃娃的妇人正跟里面坐堂的老郎中说话,声音带着哭腔:“大夫,娃烧了一夜了……”

老郎中仔细看了看,摸了摸娃娃的额头:

“莫慌莫慌,有点积食受凉。来,拿着这方子,后面抓药去。记住了,回去的水一定要烧开了晾凉了再喝!不能再喝生水了!”

妇人连连点头:“知道知道!周王爷的告示贴得到处都是,喝生水拉肚子!俺们都记着呢!” 她拿着方子到后面柜台,一问价钱,愣住了:

“这么便宜?以前一副药顶俺家半月嚼谷……”

抓药的伙计麻利地包着药,笑道:

“大嫂子,这是周王爷开的惠民药局!药价都是王爷定死的,薄利!就是让咱老百姓看得起病!王爷还说了,实在揭不开锅的,赊账都行!”

妇人抱着药包,千恩万谢地走了,嘴里念叨着:“好人呐……周王爷是好人呐……”

城南,原本破败不堪的官学,围墙重新砌过,门窗也换新了。里面传来朗朗读书声。

几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半大小子,扒在学堂窗户外头往里瞧,眼里全是羡慕。

一个老学究模样的先生走出来,看见他们,和颜悦色地问:“想读书?”

小子们有点怯,点点头。

“想读就进来啊!周王爷发话了,这官学重新修缮,还专门拨了银子,给穷苦人家的娃子提供笔墨纸张!只要肯学,束脩都可以减免!”

老先生捋着胡子,“王爷说了,多认几个字,将来才有大出息!窝在土里刨食,一辈子能有多大见识?”

小子们眼睛都亮了,互相看了看,一个胆大的问:“先生……真……真的不要钱?”

“真金白银!王爷贴的!” 老先生笑道,“进来吧,先听听课!”

小子们欢呼一声,像小泥鳅一样钻进了学堂。

王府里,朱橚也没闲着。他正和格物分院那几个被他“拐”来的落魄书生,还有几个本地招募的“土专家”开会,地点就在格物分院那间堆满各种稀奇古怪模型和工具的屋子里。

“王爷,您看这‘肥田粉’……呃,就是唐驸驸马说的那个‘金坷垃’,咱按方子配了,撒下去的地,那庄稼苗子长得是壮实!就是这味儿……有点冲鼻子。” 一个脸上蹭着黑灰的书生指着

桌上几个瓦罐。

朱橚凑过去闻了闻,赶紧捏住鼻子:“嚯!是够劲儿!不过管用就行!老王头他们不是说了吗,用了这粉的地,麦穗都沉甸甸的!冲鼻子怕啥?粮食实在就行!”

另一个“土专家”拿着几张纸:“王爷,您上次说的那个防治蝗虫的法子,用石灰水、硫磺粉混着草木灰撒,俺们试了!真管用!比光靠人撵强多了!就是……那味儿也够呛。”

朱橚哈哈大笑:“管用就行!管用就行!味道嘛,忍忍就过去了!总比颗粒无收强吧?赶紧把方子写清楚,让老赵头他们推广下去!告诉乡亲们,别心疼这点材料钱,王爷补贴!”

正说着,老钱又一脸喜气地跑进来:“王爷!王爷!转运司的张大人和廉政司新派来的王监察来了!说是要看看咱们封地的治理成效!”

朱橚拍拍手上的灰:“哦?这么快就来了?走,看看去!”

王府正厅,转运司的张主事和一位面生的年轻官员正在喝茶。张主事是熟脸了,每年都来核账,以前总是一副公事公办的严肃脸。今天却笑得格外真诚:

“周王爷!您这开封府,真是大变样了啊!一路走来,水利兴修,田亩整齐,市面也热闹,百姓脸上都有笑模样!下官佩服!”

廉政司的王监察是个生面孔,看着很干练,话不多:“王爷,卑职奉纪同知和朝廷之命,前来核查封地新政推行情况,主要是劳工保护、财赋使用和民生改善几项。”

朱橚一点不怵,大大咧咧坐下:“查!随便查!账本都在老钱那儿,清清楚楚!想去看哪儿?水利工地?农田?药局?学堂?随便看!”

王监察点点头:“有劳王爷。卑职想先去转运司账目看看,再去几个庄子走走,听听百姓怎么说。”

“没问题!” 朱橚很痛快,“老钱,你陪着王大人!张大人,你也一起?中午别走,就在王府用饭,咱王府的厨子最近研究出个新菜,用新收的麦子做的面点,劲道!”

接下来的几天,王监察带着几个精干的吏员,那是真查!账本翻得哗哗响,各种单据核对得一丝不苟。还换上便服,跑到田间地头、市井街巷,找农夫、工匠、小商贩甚至乞丐聊天。

在小李庄,他找到了正给麦田浇水的李老汉。

“老哥,忙着呢?” 王监察蹲在田埂上,递过去一根旱烟袋。

李老汉一看这架势,虽然不认识,但感觉不像坏人,接过烟袋,吧嗒两口:“嗐,周王爷给修了渠,装了水车,再不忙也对不起王爷这片心啊!”

“听说这水渠、水车都是王爷自己掏钱修的?”

“那可不!” 李老汉来了精神,“去年冬天,王爷亲自带着人挖的!用的那泥灰,可结实了!水车也是王府工匠新做的,劲儿大!以前遇上这旱年景,只能干瞪眼等死!

现在?咱这心里踏实着呢!王爷还发了新稻种,新耧耧车,说是能多打粮!您说,这样的王爷,上哪儿找去?” 老汉絮絮叨叨,把朱橚夸得天花乱坠。

在惠民药局门口,王监察问一个刚抓了药出来的老妇人:“大娘,这药局看病便宜?”

老妇人连连点头:

“便宜!太便宜了!以前看不起病,只能硬扛。现在好了,周王爷开的药局,药价公道,大夫也好!还总叮嘱俺们喝开水,讲卫生!俺家小孙子拉肚子都少多了!王爷是活菩萨啊!”

在学堂窗外,王监察听着里面稚嫩的读书声,问旁边一个看热闹的货郎:“这官学现在收穷孩子了?”

货郎感慨道:“收!咋不收!周王爷心善,说娃儿们认字是大事!笔墨纸砚都补贴!俺们这些做小买卖的,没几个钱,以前哪敢想送娃去学堂?现在好了,俺家小子就在里头念着呢!王爷说了,念书明理,将来给王爷当差都体面!” 货郎脸上洋溢着希望。

查了一圈,又核对了转运司那边清晰透明的账目,王监察心里有数了。

回到廉政司设在开封的临时值房,他铺开纸笔,开始写报告。

“查开封周王封地,新政推行卓有成效,远超朝廷预期,实为诸藩之典范……”

“兴修水利,不惜工本,采用新式材料,工程坚固耐用,遇旱情则显奇效,万民称颂……”

“推广农技不遗余力,自格物院引入优化稻种、新式农具(耧车等)、肥田粉(金坷垃)、驱虫药剂,王府属官亲力亲为指导,农户获益匪浅……”

“设立惠民药局,药价低廉,惠及贫民,并大力推广‘喝开水’等卫生防疫常识,民智渐开,病患减少……”

“修缮官学,资助贫寒子弟入学,普及教化,民风渐淳……”

“劳工保护条款落实到位,工钱足额发放,劳保用品齐备,所询工匠、农夫无不感念王恩……”

“财赋使用透明合理,朝廷返还及封地收益,大多投入民生改善,账目清晰,经转运司复核无误……”

“臣一路访查,田间地头,市井巷陌,百姓谈及周王,无不感其仁德,称其为‘贤王’、‘活菩萨’。地方官员亦言,周王不务虚名,专事惠民,开封府政通人和,实乃藩屏楷模……”

“综上,周王朱橚,躬行新政,科技惠民,善治一方,成效斐然。其心可嘉,其行可彰!臣恳请朝廷予以褒奖,树为诸藩表率,以励后来……”

王监察写完,吹干墨迹,看着“贤王”、“活菩萨”、“科技惠民”、“善治一方”这些词,想起自己暗访时百姓那发自肺腑的笑容和感激,还有周王那大大咧咧却干实事的劲儿,嘴角也不由得露出一丝笑意。

这位王爷,确实不一样。他把报告仔细封好,命人快马加鞭,首送南京。

几天后,这份报告连同转运司的奏报、地方官员的密折,一起摆在了朱标和皇家委员会的案头。

京城文华殿里。

朱标看着奏报,越看越高兴:“好!好一个橚弟!真给咱老朱家长脸!瞧瞧,这水渠修的!这稻种推广的!这药局开的!这学堂办的!桩桩件件,都是实打实的好事儿!百姓都喊‘活菩萨’了!这藩王当的,比朝廷命官还称职!”

朱元璋在一旁,虽然脸上还是那副严肃样,但眼底也难得露出一丝满意,哼了一声:“老五这小子,从小就不安分,喜欢鼓捣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没想到,这股子劲儿用在这正道上,倒真干出点样子来了!”

唐云在旁边嗑着瓜子,乐呵呵地说:“陛下,太上皇,我就说吧?周王殿下那是真把格物院那套‘奇技淫巧’玩明白了!这叫什么?科技兴农!科技惠民!这治理效果,杠杠的!”

朱棣也在场(在京轮训),看着奏报里对自家兄弟的夸赞,心里有点酸溜溜的,但更多的是服气。他捅了捅唐云:“喂,姐夫,你说老五这搞法,是不是显得我们这些舞刀弄枪的有点……有点傻?”

唐云白了他一眼:“燕王殿下,你这话说的!你们是定海神针,是开拓疆土的!周王殿下呢,是建设模范!分工不同嘛!都是好样的!再说了,你北平格物分院不也搞得风生水起?以后咱大明,就得是‘枪杆子’和‘技术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朱棣这才舒服了点:“嗯,有道理!”

朱标一拍桌子:“好!就这么定了!传旨!周王朱橚,恪守藩礼,推恩惠民,善用格物,治下清明,功在社稷,利在万民!特此嘉奖!赐黄金千两,白银万两,锦缎五百匹!命宗人府将周王事迹编撰成册,通报诸藩,令其效法!钦此!”

圣旨快马送到开封周王府时,朱橚正跟老王头在格物分院研究怎么给那新式水车再加个档位。听完圣旨,他挠了挠头,有点不好意思地对老王头说:

“老哥,听见没?皇上夸咱是‘建设模范’!还给了这么多金子银子……你说,咱是拿这钱再修两条水渠呢?还是多建两所学堂?或者,再弄点钱,把老王你琢磨的那个自动纺纱机给弄出来?”

老王头咧着嘴笑:“王爷!您说了算!您指哪儿,俺们就打哪儿!跟着您干,得劲儿!”

消息传开,整个开封府都轰动了。百姓们更是奔走相告:

“听见没?皇上都夸咱们王爷了!”

“还给了那么多赏赐!王爷说了,这些钱还要用在咱老百姓身上!”

“周王爷真是好王爷啊!能摊上这样的王爷,是咱的福气!”

“科技惠民,善治一方!”周王朱橚和他热火朝天的开封封地,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重磅炸弹,在诸藩王和整个大明朝野,激起了巨大的涟漪。

一个不同于传统藩王醉生梦死或野心勃勃的新模式“科技藩王”的典范,正式树立起来了!而这涟漪的中心,我们的周王爷本人,正琢磨着怎么用赏银升级他的水车和搞自动纺纱机呢。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iibhh-12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