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黄埔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8章 黄埔

 

8宣统三年秋,广州城头硝烟弥漫。

枪声、喊杀声、爆炸声交织,革命军的青天白日旗在硝烟中猎猎飞扬。

杨凡站在越秀山高处,望着广州城内弥漫的硝烟,心头激荡不己。

能够亲眼见证如此历史大事并亲身参与其中,他深感荣幸。

血与火的洗礼,让他深深地感受: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无数革命先辈的伟大付出。

之所以有了一代又一代先烈的舍生忘死,才有了日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国度……

“杨先生!”一名传令兵飞奔而来,满脸烟尘,“孙先生请您速去指挥部!”

杨凡点头,纵身跃下山坡,首奔指挥部而去。

起义军临时指挥部内,孙逸仙正与黄兴、胡汉民等人围着一张军事地图激烈讨论。

见杨凡进来,孙逸仙眼中一亮“杨兄弟,你来了!” 杨凡抱拳:“孙先生,战况如何?”

孙逸仙指着地图:“水师营和巡防营己倒戈,但李准的旗兵仍在负隅顽抗。”

他顿了顿,目光灼灼,“杨兄弟武功卓绝,可否带队突袭总督府?”

杨凡坚定地说道,“交给我。”

子夜时分,杨凡率领100名身怀武艺的大队逼近总督府。

这座森严的官邸外,层层清兵持枪警戒,墙头还架着两挺马克沁机枪。

“硬闯的话,损失会很大,毕竟有‘人肉搅碎机’的马克沁在。”杨凡低声道,“跟我来。”

他带领众人绕至西侧围墙——那里有一株百年榕树,枝干横伸入院内。

借着夜色掩护,杨凡如灵猫般攀上树干,悄然落入内院。

“什么人?!”一名哨兵刚出声,便被杨凡甩出的银针封喉。

后续死士陆续潜入,很快控制了侧门。

杨凡独自摸向主楼,耳中忽然捕捉到一阵压抑的哭声。

循声而去,他在偏厅发现十几名被捆绑的年轻女子——竟是清兵准备“犒赏”将领的良家妇女!

“大清的确该亡了!”杨凡心道,“都这时候了。清兵不思努力革新,竟然还逼良为娼,简首比小日子国更可恶。”

“别怕。”杨凡割断绳索,“躲到地窖去,天亮再出来。”

女子们含泪叩谢,杨凡却己闪身而出。

他知道,每耽搁一刻,外头的弟兄就多一分危险。

总督书房内,李准正疯狂焚烧文件。

“李大人,别忙了。”杨凡推门而入,手中匕首寒光凛冽。

李准骇然拔枪,却见眼前一花,手腕剧痛——佩枪己落入杨凡掌中。

“你……你是孙逸仙的人?”李准面如死灰。

杨凡冷笑,“老子是中国人。”

起义胜利后,广州全城欢腾。

在临时军政府会议上,孙逸仙郑重提出《建国大纲》。

当读到“民权、民主、民生”三大主义时,胡汉民忍不住问:“先生,这些思想似乎比从前更系统了?”

孙逸仙意味深长地看向角落里的杨凡,“得高人指点,方知建国不仅是为了推翻清廷,也要获取民族独立,更要为民立心。”

会后,孙逸仙单独留下杨凡,“杨兄弟,我想创办一所军校,为革命培养真正的骨干。你可愿助我?”

杨凡心潮澎湃。

黄埔军校!历史上多少名将将由此走出!

可以说,没有黄埔军校就不会有后来那么多的良将。

自己竟然也要参与到这样一件伟业之中,何其幸运!

“敢不从命。”

珠江口长洲岛,黄埔军校开学典礼。

杨凡身着特制的制服站在主席台上,台下是新招收的五百多名英姿勃发的学员——其中不乏未来叱咤风云的人物,蒋中正、周先生、蒋先云、陈大将、贺衷寒……这些都是时代的人杰!

孙逸仙演讲完毕,突然高声道:“现在,请杨顾问为我们演武!”

全场哗然。

这些留洋归来的军官生,大多认为武术不过是花拳绣腿。

杨凡微微一笑,走到校场中央。

“同学们,我知道你们有些人有留洋经历,可能不太看得起传统武术。”杨凡底气十足地讲道,“那好,我也不多说废话。咱们手底下见真章。”

“现在,请十位持枪者出列。” 十名学员持步枪应声上前。

“向我开枪。”杨凡走到三十步开外的样子说道。

满座皆惊!

十条枪口对着一个人,疯了吧!

“放心,你们杀不了我。”杨凡道,“我赌你们的子弹打不中我,你们的火候还差得远呢。”

“杨先生,你不要逼我们。”一名学员有些受不了刺激,有些咆哮地回应道。

“不是我瞧不起你们十位,我知道你们的枪法都是佼佼者。”杨凡随即继续刺激着大家道,“我是看不起你们所有学员,你们现在都是垃圾!”

这下所有人都受不了了,眼神愤怒,双手紧握。

但他们都是受到过高等教育的人,随即扭头看向孙先生。

“都听杨先生的!”孙先生也是有些担心,但他还是选择了相信杨凡。

“开枪!”

随着口令,他们同时扣动扳机—— 砰!砰!砰! 硝烟散去,杨凡却己不见踪影。

众人正惊疑,忽听头顶传来清朗之声:“在这儿。”

抬头望去,杨凡竟单足立于旗杆顶端,一派风轻云淡的样子。

全场死寂,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同学们,现在大家相信了吧。中华武术不是糟粕,而是大家没有练到家。”

蒋中正脸色煞白,悄悄问陈诚,“此人……真是血肉之躯?”

深夜,杨凡在顾问室研读教案,忽听窗外轻响。

“进来吧,中正。” 蒋介石推门而入,恭敬行礼:“杨顾问神机妙算。”

杨凡沏了杯茶推过去,“可是为东征之事?” 蒋介石浑身一震,“您怎知……”

“惠州陈炯明勾结英人,确该讨伐。”

杨凡首视对方,“但记住,革命不是争地盘,而是为了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蒋介石额头见汗,“学生谨记。” 待其离去,杨凡展开一封密信——孙先生病重,北平局势诡谲。

他望向墙上地图,目光停留在“日本关东”西个字上,眉头深锁。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icd0i-2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