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间隐蔽的西式阁楼内。
杨凡跟随陆浩东穿过幽暗的走廊,两侧墙壁上悬挂着世界地图与手绘的起义路线图。烛火摇曳,映照出桌前端坐之人的轮廓——孙逸仙。
他身着笔挺西装,目光深邃而坚定,虽未开口,却自有一股令人肃然的气度。
“孙先生,杨凡兄弟到了。”陆浩东恭敬道。
孙逸仙起身,伸出手,“杨兄弟,昨日事出匆忙,多有不敬,今天请杨兄弟前来,是想要和杨兄弟好好聊一聊,还请杨兄弟不吝赐教。”
杨凡道,“不敢,能与孙先生畅谈,是我的荣幸。”
孙逸仙笑道,听浩东说,“杨先生不仅武功高强,更心怀家国,还捐出万两金银资助革命。在起义前,更是身先士卒,炸掉了清政府的武器库,实乃当世豪杰!”
杨凡心中不由感慨——这位日后被尊为“国父”的男人,此刻尚在颠沛流离中为救国奔走。
“孙先生客气。”杨凡沉声道。
孙逸仙亲自斟茶,“听浩东说,杨兄弟对时局颇有见解?今日愿闻高论。”
茶香氤氲间,孙逸仙凝视杨凡,“如今清廷腐朽,列强环伺,杨兄弟以为,中国出路何在?”
杨凡沉吟片刻,缓缓道,“清政府己腐朽不堪,国人己经开始觉醒,无数有志之士都奔走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我相信,革命肯定会成功的,但……道路曲折。”
孙逸仙眉梢微动:“哦?愿闻其详。”
杨凡轻皱眉头,似在斟酌词句,“推翻清廷,建立武装政权,这只是第一步。但如果我们真正地实现国家自主,没有强大的国力、没有统一的思想、没有统一的纲领,那么革命就不会取得完全胜利,甚至要担心出现军阀割据、外敌侵扰、内部分化……甚至出现东安末年、五胡乱华……这些……皆是难关。”
杨凡抬眼首视孙逸仙,坚定地说道,“尤其要警惕日本。”
“日本?”孙逸仙一怔,“日本国虽强,但眼下侵华最甚者,当属英俄。何况日本在我们起义过程中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怎么会?”
杨凡道,“国家和国家之间没有真正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
“当前,日本需要我们乱,我们越乱对他们来说越有利。”杨凡道,“所以,他们的策略就是清政府强了,就支持会党,会党强了,就支持清政府。”
杨凡道,“英俄所求,无非利益。而日本……是想要亡我种族啊。”
此言一出,满室寂静。
陆浩东倒吸一口冷气,孙逸仙则目光骤凝。
杨凡接着道,“革命成功后,若队伍思想不统一,没有革命纲领,没有指导思想,没有强有力地领导核心,极易腐化变质。有人会为权欲背叛理想信念,有人会因私利勾结外敌……这些,比枪炮更致命。”
孙逸仙沉默良久,忽然长叹,“杨兄弟此言,如暮鼓晨钟!”
他起身踱步,眼中燃起锐光,“我近日草拟《建国方略》,正苦于同志只知‘排满’,却少有人思及‘建国’之难……今日听君一席话,方知天下仍有远见之士!”
杨凡道,“我认为,我们要推翻的是清政府的统治,而不是‘清政府的人民’,清政府的穷苦大众,也是我们的同胞。”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大一统’的思想传承,56个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家亲,未来之中国,必然是民族大团结,民族共赴复兴梦……”
窗外,夜雨淅沥而下。
孙逸仙道,“杨兄弟,若依你之见,该如何防患于未然?”
杨凡沉声道,“我有三策。”
“其一,革命须有‘主义’凝聚人心,而非仅凭热血。要让每个同志明白——我们为何而战,未来欲建何样之国。”
“其二,严整纪律。权钱美色,最蚀人心。若领袖自身不廉,何以服众?”
“其三……”他顿了顿,“须有一支真正属于人民的军队,而非军阀的私兵。”
孙逸仙猛然起身,眼中精光迸射,“好!字字珠玑!”
他激动地握住杨凡的手,“杨兄弟大才!可愿随我共襄大业?”
杨凡却摇头:“孙先生,我愿为革命效死,但不必挂名。有些事……还需暗中去做。”
孙逸仙深深看他一眼,似有所悟,“好。他日若需相助,只需一言。”
临别时,孙逸仙从怀中取出一枚怀表,赠予杨凡,“此物随我多年,今日赠君,望不忘今日之志。”
杨凡郑重接过,怀表背面刻着一行小字——天下为公。
雨夜中,陆浩东送杨凡出门,忍不住感叹,“杨兄弟,真心佩服你的远见卓识,我不如远甚!”
杨凡道,“我对陆兄也是钦佩地很”。
当即,两人相视而笑。
一切都在不言中……
然而,杨凡不知道的是,今天他与孙逸仙先生的谈话,都被一人听在耳中,记在心里。
此人长的人高马大,眉宇之间尽显英武之气,但有些美中不足的是,此人没有头发……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icd0i-2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