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梨摊前的相遇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章 梨摊前的相遇

 

当黄浦江的汽笛第三次鸣响时,杨凡终于彻底清醒。他睁开眼,入目是法租界公寓斑驳的天花板,墙角的霉斑像极了中国地图的轮廓。三十天了,他仍然会在每个清晨期待这是一场荒诞的梦。

推开铸铁雕花的窗户,潮湿的江风裹挟着市井喧嚣扑面而来。叮当作响的有轨电车从霞飞路拐向南京路,卖报童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号外号外!冯氏商会昨夜大火!”几个穿阴丹士林布旗袍的女学生撑着洋伞走过,高跟鞋在柏油路上敲出轻快的节奏。

“杨先生,今朝要加双份油条伐?”楼下卖粢饭团的沈阿婆仰头问道,蒸笼里的热气模糊了她满是皱纹的笑脸。

杨凡摸了摸长衫内袋,银元沉甸甸的触感让他稍感安心。昨天领的薪水足够在永安公司买套像样的西装,但他更在意的是周先生那句话:“杨先生近来写的时评,连工部局的洋人都要传阅。”

拐角处的镜子里,映出一张陌生的脸——这是他在这个世界的皮囊:二十八九岁的年纪,眉眼间透着书卷气,右眉梢有颗不起眼的小痣。唯一熟悉的是别在中山装口袋的派克钢笔,笔帽上的铂金在晨光中泛着冷芒。

火车站的钟楼指向十点时,杨凡己经在站前广场转了两圈。这里鱼龙混杂,扛着麻包的苦力、吆喝的小贩、穿西装的买办摩肩接踵。他突然在永安公司的橱窗前驻足——最新款的维克多牌留声机旁,阮玲玉代言的双妹雪花膏海报正对他巧笑嫣然。

突然,一阵嘈杂的声音传入杨凡的耳中,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一个卖梨的小贩正被几个混混围住。那小贩身形瘦弱,脸上带着几分怯懦,挑着的梨担子也有些颤抖。而那些混混则满脸嚣张,为首的一个穿着一身邋遢的衣服,嘴里叼着烟,正对着小贩骂骂咧咧。

“卖梨的,这地儿可是我们罩着的,你懂不懂规矩?交保护费!”为首的混混伸出手,要去抢小贩的钱袋。

小贩连忙求饶:“坤哥,我这小本生意,一天也赚不了几个钱,能不能高抬贵手,放我一马?”

“少跟这儿装可怜,没钱?那你在这摆摊经过谁同意了?”混混一边说着,一边伸手就去抓小贩面前装钱的小盒子。

这时,人群突然分开。一个穿灰布中山装的青年排众而出,他下巴泛着青胡茬,右眉骨有道浅浅的疤痕。杨凡的心脏剧烈跳动起来,那挺拔如青松的身姿,分明是许文强。他身着一身整洁的中山装,眼神中透着一股正义和果敢。他就是许文强,燕京大学的学生,因从事爱国运动被关押了三年,如今刚刚出狱,来到了上海。

“你们这几个无赖,光天化日之下欺负一个卖梨的,还要不要脸?”许文强大声喝道。

混混们转过头,上下打量了一下许文强,为首的那个冷笑一声:“哟,哪儿来的小白脸,敢管老子的闲事?你算哪根葱啊?”

许文强毫不畏惧地说道:“我只是看不惯你们这种行为罢了,光天化日之下,你们就不怕众目睽睽吗?”

“众目睽睽?哼,在这上海滩,老子怕过谁?”为首的混混恼羞成怒,扬起拳头就要朝许文强挥去。

“几个大男人欺负个卖梨的?“青年的声音不大,却让刀疤脸松开了手。

“小白脸活腻了?“刀疤脸突然拽过青年手腕,“这浪琴表够抵三个月保护费!“

许文强的手背暴起青筋,却迟迟没有动作。杨凡猛然想起剧中细节:此刻的许文强刚被燕京大学开除,这块表是他最后的体面。

“住手”杨凡拨开人群,亮了亮记者证。“坤哥,青帮什么时候开始收学生的手表当保护费了?“

空气瞬间凝固。刀疤脸脸色变了几变,《申报》两个字显然戳中了要害。在这个舆论能左右租界政策的年代,哪怕青帮也要忌惮三分。

“笔杆子找死!“刀疤脸突然吹响口哨,巷尾又窜出三个持棍棒的混混。

许文强低声道:“先生退后。“话音未落,刀疤脸的拳头己带着风声袭来。杨凡本能地抽出钢笔,金属笔帽精准戳中对方肘部麻筋——这是他在现代学的防身术第一次派上用场。

“好身手!”许文强赞叹间己撂倒两人。卖梨汉子突然暴起,扁担横扫如银龙摆尾,剩下混混哀嚎着倒地。杨凡这才看清他的脸:浓眉大眼间藏着憨厚,正是日后叱咤上海滩的丁力。

经过一番争斗,打发完几人后,三人才得以上前互相见礼。

“两位恩人尝尝,这是老家砀山的酥梨。”丁力用衣角擦着梨子,粗粝的手指上还带着泥土的气息。

许文强接过梨子咬了一口,汁水溅在他洗得发白的中山装上。杨凡注意到他吞咽时喉结的滚动——这个未来上海滩的教父,此刻连吃个梨都透着珍惜。

“在下许文强,燕京大学肄业。”青年抱拳时露出磨破的袖口。

“我叫丁力,就是个卖梨的,家中还有老娘。”汉子挠头时带落几片梨树叶。

杨凡递出名片:“《申报》编辑杨凡。”

他故意顿了顿,“许先生是学法律的?我看你刚才制服歹徒的手法很有章法。”

许文强眼中闪过一丝讶异:“杨先生怎么知道?”

“猜的。”杨凡微笑,“燕大法律系的高材生,因为抗议校方开除进步学生而被牵连,对吧?”

许文强的表情凝固了。丁力瞪大眼睛:“杨先生会算命?”

“不会。”杨凡压低声音,“但我知道冯敬尧正在招揽懂洋文的法律人才。许先生若想在上海立足,明天《申报》头版会是个好机会。”

深夜的报馆只剩杨凡一人。钢笔在稿纸上沙沙作响《青帮爪牙当街勒索,燕大高材生见义勇为》。他刻意隐去姓名,却将许文强的身手写得活灵活现,又在结尾添了句“据悉,该青年精通英法两国语言“。

“还没走?”周先生推门而入,长衫上沾着夜露。他拾起稿纸细读,突然拍案:“妙!正好配合工部局整治租界治安的行动。”

杨凡趁机建议:“不如放头版?最近租界当局不是要树立典型吗?”

周先生沉吟片刻,突然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我看可以“。

三天后,一封请柬躺在杨凡案头:冯公馆诚邀《申报》杨编辑赴宴。请柬散发着淡淡的龙涎香,落款处盖着冯敬尧的私章。杨凡望着黄浦江上往来的轮船微笑——历史的齿轮,己经开始转动。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icd0i-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