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易经・系辞》第七章原文及解读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5章 《易经・系辞》第七章原文及解读

 

第七章原文: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易传?系辞第七章》深度解析:从崇德广业到拟议变化的生命实践

一、开篇总论:《易》的终极意义与圣人之道

原文: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解析:

“《易》其至矣乎”:对易学的终极定位

孔子以赞叹开篇,指出《周易》是 “至道” 的载体。“崇德” 与 “广业” 是《易》的双重功能:“崇德” 指向内在道德修养的升华,对应天道的崇高;“广业” 指向外在事功的拓展,对应地道的包容。二者构成儒家 “内圣外王” 的实践纲领,而《易》则是贯通这一纲领的方法论。

“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智慧与行为的天地法则

“知崇”:智慧的追求应如天般崇高、超越,象征对宇宙规律(道)的终极洞察;

“礼卑”:行为的规范应如地般谦卑、务实,象征对人伦秩序(礼)的践行落地。

天与地的 “设位”(确立尊卑秩序),构成了《易》的运行场域 —— 易道既蕴含于天地自然的法则中,也体现于人类社会的实践中。

“成性存存,道义之门”:修养功夫的核心路径

“成性”:成就本然之性(儒家谓 “天命之性”);

“存存”:“存” 为保持,“存存” 即持续不断地存养本性,使德性不被私欲遮蔽。

这一过程并非静态持守,而是通过 “存养 — 践行 — 复归” 的循环,让本性与道义相贯通,故曰 “道义之门”。此句可视为儒家 “修身” 思想的易学表达,与《中庸》“率性之谓道” 异曲同工。

二、象与爻的生成:圣人对世界的符号化建构

原文: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解析:

“象” 的本质:对 “赜” 的符号抽象

“赜” 指天下万物的幽深复杂之象。圣人通过 “拟诸形容”(模拟事物的外在形态)、“象其物宜”(提炼事物的内在属性),将具体物象转化为卦象(如乾为天、坤为地)。

卦象的本质是 “符号化的道”,既保留事物的特征,又超越具体形态,成为贯通形上与形下的中介。

“爻” 的功能:对 “动” 的动态捕捉

天下万物 “动而不息”,圣人观其 “会通”(矛盾的统一与转化),以 “典礼”(规律与秩序)为准则,在爻辞中系以吉凶判断。

爻的核心是 “变”:六爻的升降、刚柔的推移,既是对事物运动的模拟,也是对人类行为选择的指引。如乾卦初九 “潜龙勿用”,既是龙 “潜伏” 之象,也是君子 “待时而动” 的行为规范。

三、象爻的实践智慧:从拟议到变化的生命逻辑

原文: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解析:

“至赜不可恶,至动不可乱”:面对世界的认知态度

世界虽 “赜”(复杂),但并非混乱无序,而是蕴含 “道” 的统一性;万物虽 “动”(变化),但 “动” 中有 “则”(规律)。

圣人对 “至赜”“至动” 的态度是 “不可恶”“不可乱”:不因其复杂而厌恶,不因其变动而慌乱,反而在认知中把握其本质。

“拟议而后言动”:实践中的方法论原则

“拟”:以卦象模拟事物的可能形态(如做事前先 “观象”);

“议”:以爻辞议论行为的吉凶得失(如行动前先 “占断”)。

此过程非迷信占卜,而是通过象爻的符号系统,将经验、理性与首觉结合,形成对 “变化” 的预判。如《系辞》强调 “善为易者不占”,真正的 “拟议” 是将易理融入思维方式,使言行自然合于 “道”。

“拟议以成其变化”:从认知到实践的贯通

圣人通过 “拟议” 将易道转化为行动指南,使 “变化” 不再是被动接受的自然过程,而成为主动参与的生命创造。如君子 “居易以俟命”(坚守正道等待时机),正是通过 “拟议” 将天道与人事相统一,最终实现 “赞天地之化育” 的儒家理想。

西、第七章的思想脉络与现代启示

思想脉络:

本章以 “崇德广业” 为核心,上承天道(知崇)与地道(礼卑),下启象爻(符号建构)与实践(拟议变化),形成 “天道 — 人道 — 符号 — 实践” 的闭环。其中,“成性存存” 是修养的根本,“拟议变化” 是行动的智慧,而《易》则是贯通二者的 “道义之门”。

现代启示:

认知论层面:面对复杂世界,需以 “象” 的思维提炼本质(如用模型把握规律),以 “爻” 的思维应对变化(如在动态中调整策略);

实践论层面:行动前 “拟议”(审慎思考),行动中 “观变”(灵活应变),体现了传统智慧对现代决策的指导意义;

修养论层面:“成性存存” 提示现代人在功利社会中保持本性的自觉,将道德修养与事功拓展统一为 “崇德广业” 的生命实践。

结语

第七章是《系辞》中连接 “天道” 与 “人道” 的关键篇章:既揭示了《周易》作为 “圣人之道” 的哲学本质,也阐明了 “以易化人” 的实践路径。从 “知崇礼卑” 的天人合一,到 “拟议变化” 的知行合一,易学最终指向的,是让个体生命在与天地之道的共鸣中,成就道义与事业的永恒价值。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gd0dh-7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