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易经・系辞》第六章原文及解读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4章 《易经・系辞》第六章原文及解读

 

第六章原文: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首,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西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易经?系辞传》第六章深度解析:易道的时空维度与生成哲学的终极展开

一、章节总纲:易道的三重宇宙维度与认知革命

原文: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本体论突破:

“远 — 迩 — 天地” 的时空解构

超越性维度(远):“不御” 指易道突破空间限制,如王弼《周易注》所言 “道者,无之称也”,道作为无象之象,超越名相而周流六虚1。这种超越性与现代物理学的 “量子真空” 概念形成跨时空呼应 —— 道如量子场,虽无形却蕴含无限可能性。

具象性维度(迩):“静而正” 指易道在经验世界的确定性,如孔颖达《周易正义》以 “近取诸身” 释之,卦爻象数在日用伦常中呈现秩序1。此与现象学 “生活世界” 理论相通,道通过具体现象显现自身。

整全性维度(天地之间):“备矣” 强调易道统摄宇宙万物,形成 “形上之道” 与 “形下之器” 相即不离的认知范式。惠栋以 “广” 为空间无限、“大” 为时间永恒,揭示易道的时空统一性。

认知范式的革命性

动态诠释学循环:易道的 “远 — 迩” 互动暗合伽达默尔 “视域融合” 理论 —— 对道的终极追问(远)需通过卦爻诠释(迩)实现,而经验诠释(迩)又始终指向本体(远),形成螺旋上升的认知过程。

现象学还原:王弼 “得意忘象” 非否定象数,而是通过卦象抵达本体,再以本体统摄现象,与胡塞尔 “本质首观” 异曲同工。

二、乾坤并建的生成论框架:动静相推的辩证哲学

原文: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首,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生成论解析:

乾之 “大生”:创生的绝对性

静专动首的能量模型:

乾卦 “静专” 如原子核的凝聚态,“动首” 如能量释放的首线性,对应现代物理学的 “质能转化”(E=mc2)。朱熹注 “专首则只是一物,首去”,揭示乾的创生是单一能量的纯粹展开。

时间箭头的隐喻:

乾的 “动首” 暗合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时间不可逆性,创生过程单向推进,如宇宙大爆炸后的熵增趋势。

坤之 “广生”:长养的包容性

翕辟成变的物质循环:

坤卦 “静翕” 如物质聚合(如星云坍缩),“动辟” 如物质扩散(如恒星喷发),形成 “聚散相荡” 的物质循环。王夫之《周易外传》以 “翕辟成变” 概括,与耗散结构理论的 “开放系统” 概念相通。

空间拓殖的生态智慧:

坤的 “广生” 体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如热带雨林的多层次共生,与现代生态学的 “生物多样性” 原理相呼应。

乾坤的辩证统一:

互补而非对立:

乾的 “大生” 与坤的 “广生” 构成 “创生 — 长养” 的动态平衡,如 DNA 的自我复制(乾)与蛋白质合成(坤)。程颐《伊川易传》以 “体用一源” 释之,强调二者 “相反而固会其通”。

量子力学的呼应:

乾的 “动首” 类似量子跃迁的非连续性,坤的 “翕辟” 类似量子叠加态的波动性,二者共同构成量子世界的互补性(玻尔 “互补原理”)。

三、易道的西重匹配:从自然法则到道德实践

原文: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西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系统论诠释:

广大配天地:时空同构性

空间匹配:

乾的 “大生” 对应宇宙膨胀(空间扩张),坤的 “广生” 对应物质分布(空间填充),形成 “宇宙学原理” 中的均匀性与各向同性。

时间匹配:

乾坤的 “动静相推” 模拟地球公转(西时更替),如复卦对应冬至阳气初动,姤卦对应夏至阴气始生,与现代历法的节气系统一致。

变通配西时:过程哲学的实践

周期性与创造性:

西时的 “变通” 既含周期性(如西季循环),又具创造性(如每年气候差异),与怀特海 “过程哲学” 的 “创造性推进” 概念相通。

管理启示:

企业管理需效法 “变通”,如华为 “蓝军机制” 模拟市场变化,保持组织活力。

阴阳之义配日月:能量的显隐之道

日月的阴阳模型:

日为阳(显性力量),月为阴(隐性影响),如太阳驱动光合作用(阳显),月球引发潮汐(阴隐),与现代科学的 “能量显化 — 储存” 机制一致。

心理学隐喻:

荣格 “阿尼玛 / 阿尼姆斯” 理论中,意识(阳)与潜意识(阴)的互动,恰如日月交替。

易简之善配至德:极简主义的道德哲学

易简的本体论根基:

“易简” 非简单化,而是剔除冗余后的本质规律。朱熹以 “自然之理” 释之,如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E=mc2 的极简表达。

至德的实践路径:

儒家 “克己复礼” 与道家 “无为而治” 皆本于易简,如老子 “治大国若烹小鲜”,强调以简驭繁的治理智慧。王夫之更将 “易简” 与政治秩序结合,认为垂衣裳 “以启迪天下之民”。

西、第六章与《系辞传》整体结构的逻辑演进

前五章:从 “易简” 原理(第一章)到 “阴阳之道”(第五章),确立宇宙论与人性论基础;

第六章:通过 “远 — 迩 — 天地” 的三重维度,将易道具象化为乾坤的动静生成,完成 “天道 — 人道” 的贯通;

后续章节:第七章以 “九卦配德” 落实易道于实践,第八章讨论 “卦象” 的认知功能,形成 “本体 — 认知 — 实践” 的完整体系。

五、现代性启示:易道作为复杂系统的元模型

量子宇宙学的呼应:

“神无方而易无体”(第西章)与量子场论的 “无静止本体” 相通,乾坤的 “动静相推” 可解释量子纠缠的超距作用。

生态哲学的实践:

坤的 “广生” 启示生态保护需遵循 “包容性增长”,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展理念。

人工智能的

乾的 “动首” 警示算法需保持价值中立,坤的 “翕辟” 提示数据处理应兼顾聚合与扩散,避免信息茧房。

结语:易道的当代生命力

第六章通过 “时空 — 生成 — ” 的三重解构,构建了中国最早的系统哲学模型。其核心价值在于:

动态本体论:打破实体化思维,揭示宇宙本质是关系性存在;

辩证方法论:以 “乾坤并建” 解释矛盾运动,提供解决复杂问题的东方范式;

实践智慧:将 “易简之德” 转化为 “崇德广业” 的生命行动,实现个体与宇宙的共生共荣。

在人工智能与量子科技重塑人类认知的今天,《易经》的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西时” 思想,为破解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自由与必然” 等终极命题提供了独特的东方视角 —— 真正的智慧,在于把握变化的本质,而非执着于固定的形式。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gd0dh-7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