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易经・系辞》第五章原文及解读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3章 《易经・系辞》第五章原文及解读

 

第五章原文: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易经?系辞传》第五章深度解析:阴阳之道与生生之境的哲学展开

一、章节总览:从宇宙本体到生命实践的贯通

《系辞传》第五章是《易经》哲学思想的核心枢纽,其以 “一阴一阳之谓道” 为纲领,贯通宇宙生成、人性本质、认知局限与实践智慧,构建了从形而上之道到形而下之器的完整体系。本章前半段揭示 “道” 的本质属性,后半段则落脚于 “盛德大业” 的实践路径,形成 “本体论 — 认识论 — 实践论” 的逻辑闭环。汉代郑玄注《易》称此章 “明易之蕴奥”,朱熹《周易本义》更谓其 “尽性至命之理”,可见其在易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二、核心句解析:一阴一阳之谓道 —— 宇宙本体的动态本质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的本质是阴阳的辩证运动

“一” 并非数字之 “一”,而是 “统一、浑全” 之意,指阴阳二气在对立统一中构成道的本质。《道德经》言 “万物负阴而抱阳”,此处 “道” 非静态实体,而是阴阳相推、动静相生的永恒过程。正如张载《正蒙》所言:“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 阴阳作为道的内在矛盾,推动着宇宙万物的生成与转化,此为中国哲学 “辩证本体论” 的源头。

哲学突破:区别于西方哲学对 “本体” 的静态定义(如柏拉图 “理念论”),《易经》之道以动态关系为本质,强调 “道” 即过程,阴阳即过程中的对立统一法则。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道的落实与人性的本源

“继” 指承接天道而流行,“善” 非道德判断,而是天道赋予万物的本然合理性,即《中庸》“天命之谓性” 的源头。孔颖达《周易正义》释:“继道而施化者,莫善乎阳;成道而终物者,莫善乎阴。” 阴阳之道在万物生成中显现为 “善”,而万物禀受此道以成其质性,即为 “性”。

人性论深意:此处 “性” 非后天习染,而是天道在个体中的具体化。宋明理学由此展开 “天命之性” 与 “气质之性” 的分野,程颐谓 “性即理也”,正是以 “成之者性” 为理论根基 —— 人性本质即天道的分殊,故 “尽性” 即可 “知天”。

三、认知局限与道的隐显:从 “仁者见之” 到 “百姓日用”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道的认知分层

道本浑全,而人因认知视角不同产生分野:仁者见其生生之德谓之 “仁”,智者见其变化之理谓之 “智”,百姓则在日常实践中遵循道却不自知。此句揭示人类认知的局限性 —— 以主观经验切割整体之道,犹如《庄子?天下》所言 “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现代诠释:这与康德 “现象界” 理论有相通之处 —— 人类只能通过知性范畴(仁、智等)把握道的 “现象”,而道的本体(物自体)始终超越认知。但《易经》更强调 “不知” 并非缺陷,而是道 “百姓日用” 的实践性,即道在生活中自然显现,无需玄思冥想。

“君子之道鲜矣”:超越认知局限的路径

“鲜” 非 “稀少”,而是 “精微难识”。君子之道需超越 “仁”“智” 的片面认知,首达道的浑全本质。王弼注:“君子体道,应物而不累于物,故能‘鲜’。” 即君子不执着于表象分殊,而在实践中体认道的整体性,此为从 “认知” 到 “体证” 的跨越。

西、道的作用与圣人境界:显仁藏用与盛德大业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道的运行与圣人的担当

“显诸仁”:道以生生之德显现于万物(如阳春布德泽),此为 “仁” 的外化;

“藏诸用”:道的作用潜藏于万物转化之中(如秋风肃杀亦是造化之功),此为 “用” 的隐秘;

“鼓万物”:道推动万物生长化育,自然无心,故 “不忧”;而圣人以道济民,需忧世忧民,此为 “道” 与 “圣人” 的分野。程颢谓:“天地无心而成化,圣人有心而无为。” 道是自然法则,圣人是法则的践行者与担当者,二者构成 “天道” 与 “人道” 的辩证关系。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道的实践维度

“富有” 非物质丰盈,而是道含藏万物、无所不包的属性,对应乾卦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日新” 指道的生生不息,每日皆有新变,对应坤卦 “厚德载物,品物流形”。圣人效法天道,以 “富有” 成就治世大业,以 “日新” 彰显德性精进,此为 “内圣外王” 的理论原型。

五、易道的核心范畴:从生生到神化的概念体系

“生生之谓易”:易的本质是永恒创生

“生生” 二字叠用,强调生而又生、无穷无尽,此为《易经》最根本的哲学命题。阴生阳,阳生阴,万物在阴阳转化中不断更新,故 “易” 非 “变易” 之简单义,而是 “在变易中保持生生不息的连续性”。周敦颐《太极图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即本于此。

“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乾坤的功能分野

乾为 “成象”:象征天道的创生力量,以 “象”(如日月星辰)显现秩序;

坤为 “效法”:象征地道的顺承法则,以 “形”(如山川草木)落实天道。二者构成 “体 — 用” 关系,乾是原理,坤是实践,正如《系辞》前文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从占卜到神化的认知层级

“极数知来”:通过蓍草演算(数)穷尽变化规律,预知未来,此为占卜的理性基础;

“通变之谓事”:在实践中通达变化之道,成就事业,强调 “占” 的目的非预测而是指导行动;

“阴阳不测之谓神”:道的终极奥秘在于阴阳变化的无限可能,超越理性算计,故谓之 “神”。王夫之《周易外传》释:“神者,非窅冥不可测之谓,阴阳之妙,在动而不滞耳。”“神” 并非人格神,而是自然规律的深层奥秘。

六、章节综论:作为中国哲学根基的阴阳智慧

第五章以 “一阴一阳之谓道” 为轴心,构建了三个维度的哲学突破:

本体论维度:将宇宙本源界定为动态的阴阳关系,而非实体化的 “神” 或 “理念”,形成 “关系本体论” 的东方特色;

人性论维度:通过 “继善成性” 论,打通天道与人道,使性善论获得宇宙论依据,影响儒家心性之学两千余年;

实践论维度:以 “显仁藏用”“盛德大业” 揭示道的实践品格,强调哲学不仅是认知,更是 “参赞天地之化育” 的生命行动。

此章之 “道”,既非西方哲学的 “本体”,亦非宗教的 “神谕”,而是流淌于宇宙与生命中的辩证法则。它要求人在 “日用不知” 中体认道的存在,在 “阴阳不测” 中保持对天道的敬畏,最终以 “日新”“富有” 的实践,实现个体生命与宇宙大道的合一。这一思想不仅奠定了《易经》的哲学高度,更成为中国文化 “天人合一” 观念的核心源头。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gd0dh-7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