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市井迷局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9章 市井迷局

 

### 第五十九章·市井迷局

邺城西市的晨光才刚刚爬上青灰色的屋檐,空气中还残留着夜雨的潮湿气息。我小心翼翼地踩着湿滑的石板路,生怕一个不小心就会滑倒在地。

街道两旁,几个挑着新鲜蔬菜的农贩正高声叫卖着,他们的声音在清晨的寂静中显得格外响亮。我绕过这些农贩,继续前行,最终在张记豆腐摊前停下了脚步。

摊主老张正站在一口大铁锅前,用一把木勺搅动着锅里的豆浆。随着他的搅动,豆浆翻腾起来,热气腾腾地向上冒,形成一团团白色的雾气。这些雾气在老张那粗糙的脸庞上凝结成细密的水珠,使得他的脸看起来有些模糊不清。

“来碗热豆浆。”我走到摊前,从口袋里掏出两枚铜钱,轻轻地放在案板上。铜钱与木板相撞,发出了一声沉闷的声响。

老张听到声音,抬起头来,目光与我交汇。就在这时,我注意到他右手虎口处有一层厚厚的老茧,那是常年拉弓才会留下的痕迹。

关玥不知何时己经站在我身侧,她的铜钥匙在案板上轻轻敲了三下。老张舀豆浆的动作微不可察地顿了顿,木勺在锅底刮出奇怪的节奏,像是某种暗号。我接过粗陶碗时,看见碗底沉着几粒未磨碎的黄豆,其中一粒上刻着细小的"卯"字。

"听说今早南门查获了一车私盐。"老张突然开口,声音压得很低。他说话时,左手无意识地在围裙上擦拭,露出腕间一道陈年的箭伤疤痕——与上月抓获的荆州探子身上的伤痕如出一辙。

糜氏绸缎庄门前停着三辆罩青布的马车。我假装挑选布料走近,听见车轮发出异常的吱呀声——显然载重远超寻常绸缎的分量。掌柜的见我进来,急忙合上手中的账册,但那一闪而过的页面上,"卯字仓"三个字的墨迹明显比周围文字新鲜。

"这批蜀锦要送往许昌。"掌柜的拨弄着算盘,指尖沾着的红泥在檀木算珠上留下淡淡的痕迹。我借着查看布料的机会,瞥见柜台下的暗格微微敞开,里面露出一角绢布,上面画着奇怪的符号。

午时的军营飘着煮豆的香气。我帮着分发军粮,发现新到的麻袋封口绳结都是特殊的双环结——这是荆州水军特有的绑法。关玥在柴房角落发现一个空陶罐,罐底残留的紫色液体正慢慢渗入泥土,散发出淡淡的腥气。

"这是巫山特产的鬼针草汁。"华佗不知何时出现在我们身后,他枯瘦的手指从药囊中取出一片龟甲,上面刻着与绸缎庄暗格里相似的符号。"可以用来书写隐形的文字。"

申时的女牢比往常安静。新来的洗衣妇在哑巴曾经住过的角落晾晒囚衣,她腕上的铜镯在阳光下闪着异样的光泽。关玥趁其不备,撬开松动的地砖,下面埋着个桃木刻的小人,心口钉着七根细如牛毛的银针。

暮色降临时,西城门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二十余骑黑衣人疾驰入城,为首的马上挂着一个渗血的皮囊。我们跟踪他们来到城隍庙后的马厩,在草料槽下发现了整捆的荆州羽箭,箭尾的翠羽根部都缠着一根银丝——与糜氏绸缎庄的蜀锦纹样一模一样。

三更的更鼓响过,米仓山笼罩在诡异的寂静中。我们跟着夜枭的叫声,在一处新挖的土坑里找到了浸过桐油的《邺城舆志》,书页间夹着一张泛潮的纸条,上面写着:"借道于荆,火攻在即"。

黎明前的码头上,最后一艘商船正缓缓驶离。当船影即将消失时,桅杆上突然升起一面残破的"汉"字旗,旗角的铜铃在晨风中叮咚作响,仿佛在为这场无声的博弈敲响最后的钟声。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gccbg-5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