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在美国祸害日本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7章 在美国祸害日本

 

鲁笙有一个习惯,无论到哪里,有日本人出入的地方,都会被他特别照顾,在纽约也不例外。他选了一家咖啡馆,对面是日本领事馆。

鲁笙的咖啡刚刚端上来,两个人走进来,恰好坐在邻座。鲁笙暗道幸运,在这里巧遇青木,就不能轻易放过。听他们谈话,原来是在这里等人。五分钟左右,一个商人打扮的白人和青木握手问候。青木向来人介绍和自己同行的人,日本某钢铁公司的代表。谈话进行十分钟,白人商人先离开,之后青木二人也出了咖啡馆。青木穿过马路,进了大使馆,另一个人向东步行而去。

鲁笙从他们的谈话中获悉,白人是美国人卡尔,和青木同行的人叫史村。青木牵头,史村将通过卡尔进口一批钢材。一桩普通的钢材贸易惊动青木这样的人,此事绝非简单。看到他们分开,鲁笙决定跟踪史村。

鲁笙的跟踪术很高明。一首跟到史村住的酒店,也没引起他的怀疑。借着登记住宿的机会,知道史村住在405房间,于是自己要了305的房间。

下午三点,史村出了酒店,上了停在门口的汽车。鲁笙迅速化妆下楼,在西周转了一圈,十分钟后返回酒店,打开405房间。屋内设计和自己的房间一模一样,仔细检查一遍房间,一个皮质的手提箱引起了鲁笙的注意。仔细一看,是日本军方标配的密码保险箱。这种保险箱在鲁笙眼里保不了险。

打开保险箱,里面只有几份文件和一张明细单。文件是日本某钢铁公司和美国钢铁公司签订的订货、提货合同,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再看明细才发现,明细单上的钢材型号和订货、提货上的内容不符。鲁笙确定自己全部记下名细单后,把一切恢复原样,悄然退出。

次日,鲁笙来到美国一家钢铁公司在纽约的办事处,拿出事前准备的一张明细单,问办事处人员能不能提供所需钢材。业务员看完单子后,用笔给几样钢材画了勾,告诉鲁笙除了画勾的外,其余都有现货。鲁笙问道画勾的为什么没有?业务员神秘地告诉他,那些画勾的钢材属军事特种钢,美国政府严禁出售。说完又神秘补充,那些钢材据说是制造飞机专用的,全世界只有美国一家钢铁公司有能力生产。一切真相大白。

回到住处,鲁笙开始对整件事情进行分析。

以自己从近期的美国各大报纸中嗅到,美国经济即将迎来一场风暴。一些大的企业己经出现了大萧条的迹象。在美政府无为政策下,自救是应对萧条的唯一途径。日本正是抓住了这个机会。通过走私进口大量战略物资和稀缺材料。既然知道了这个阴谋,就不能让日本的计划得逞。为了找到确凿的证据,鲁笙用了八天的时间跟踪、窃听,终于掌握了所需证据。

美国司法部下属调查局局长约翰.埃德加.胡佛收到了一封密报。有人向日本私自出售特种钢材。

调查局在港口检查一艘货轮,从中发现了夹杂在普通钢材中的特种钢,除了没收全船物资,顺势以走私罪逮捕了参与此事的美国商人。经审讯,商人供出了青木,青木被美国政府驱逐出境。美日贸易也因此受到影响。

一件走私案结束,而在调查局局长胡佛那里却没有结束。他敏锐地意识到,举报者的背景和目的更耐人寻味,一项秘密调查悄然开始。

鲁笙顺利地破坏美日钢材贸易,想趁热打铁,扩大战果,近一步激化美日关系。他化装成各种身份,出入于日本人集中的地方,寻找目标和机会。不久,日本大使馆武官加代果夫进入视野。加代果夫的公开身份是大使馆武官,另一个身份是日本间谍组织在美国的头目。

星期日,加代果夫来到一家日本柔道馆,两个小时后返回家中。在他离开柔道馆十分钟后,一名日本人提着一只皮箱出来,拦下一辆出租车去了火车站,登上了去华盛顿的列车,鲁笙也随之而去。

到达华盛顿后,日本人住进了一家不起眼的旅馆。鲁笙认识这种皮箱,知道里面一定藏着秘密。在这家旅馆两、三百米处是一家酒吧,白天休息,晚上八点以后通宵营业。

晚上九点,鲁笙一副嬉皮士模样进了酒吧,融入疯狂的爵士乐之中。不一会,他别具一格的舞蹈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特别是女人们的注意。几个痴迷他舞蹈的女子伴随他疯狂一曲后,一起来到吧台。鲁笙大方地给每人点了最好的酒。子夜过后,酒吧进入到高潮期,围着鲁笙转的几名女子在酒精的作用下进入癫狂状态。下半夜三点多,鲁笙在众女子的拥簇下踉跄出酒吧,进了不远处的旅馆。

鲁笙给每人要了一个房间,小费更是出手不凡,乐得旅店服务员把他奉为上宾,殷勤地跑前跑后的伺候。而酩酊大醉的他不停地穿梭在各女子的房间之间,也许是醉的太厉害,他不顾服务员的好言相劝,误闯进了别人的屋。屋里的客人是个日本人,看到是个醉鬼,又有服务员的道歉,没有过度地追究,还帮助服务员把醉鬼搀回他自己的房间。回来后,困意袭来,倒在床便睡。

鲁笙听到服务员小心地退出并关上门。一切恢复了夜的平静时,迅速起身,轻轻地打开门,确定安全后几步跨到日本人住的房间前,熟练地打开门,闪身进入。他相信刚才喷向日本人的足让他睡上两、三个小时。

从容地找到皮箱,打开后把里面的东西一一过目,然后又物归原处,悄悄退出,安全返回。

早上五点,鲁笙醉意浓浓地离开旅店,临走时又给了服务员一笔小费,示意他保密。出门后坐上出租车离开。

胡佛放下电话,命令纽约的手下突袭某旅店,抓捕还在梦中的日本人。审讯极不顺利,虽然拿到了皮箱,却无法打开,又不能轻易破坏性地强拆。万般无奈,胡佛下令动用非常手段审讯,经受不住折磨的日本人,最终咬舌自尽。为了打开皮箱,调查局请来专家,最终才成功地拆卸开皮箱,从里面搜出一封密件,破译后证明是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潜艇战略部署。

胡佛听着手下人的汇报,暗自佩服举报人的专业和果敢。在自己的经历中还找不出第二个同等的人才。此人非友非敌,独来独往,不求回报,不计得失,神秘之外又多了一层正义。揭穿他没有任何有益的价值,任由他继续,又担心生出不可控的意外,胡佛进退两难。

连续两次行动给调查局送了两份大礼,鲁笙感觉到了该收手的时候了。以胡佛领导的调查局的能力和做事风格,日本间谍在美国会遭受毁灭性打击,美日矛盾也会因此上升。而自己也该进行下一步计划了。

乔治亚州的温泉水中富含无机盐,具有消除疲劳和恢复体力的功效。铁锚温泉疗养院不是因地名而起名,是因为疗养院外大门口吊着一颗硕大的铁锚而得名。因为隐在一处山谷中,道路仍是山路而少有外人知道。

鲁笙以一个酒吧老板为母本化的妆,故意留出一些破绽,让懂行的人能知道化过了妆。接待他的先是一个年轻人,说明来意后被领进一间办公室。

鲁笙第一眼看到对方,就被对方身上透出的古怪、杀气的气场吸引了,双方对视了约十多分钟,才都疲惫地收回目光。对话简单明了,首接痛快,连一句客气话都没有,仿佛多说一句会耗费多大精力似的。半小时后,鲁笙走出了疗养院,外面虽然阳光普照,温暖祥和,但消不去身上的冷汗。鲁笙确定自己找对了地方,只是要价太高了,幸好有那张支票。美国,一切服务于资本,资本服务一切。在奥林希尔酒吧用钱买了一条线索,顺着线索找到一个人,那个人拿了钱告诉了铁锚疗养院。在铁锚疗养院又是用钱得到了五——六个培训名额。一切的一切都是钱在说话。

鲁笙现在心中己经有了两名人选,剩下的三、西个人选还没有目标,只能慢慢寻找筛选。

鲁笙这次出国,除了护送宋观潮,还有两项任务,一是寻找合适的间谍培训机构,为他培训几名顶尖人才。二是找到布洛尔,请他代替自己赴日本从事搜集情报及间谍活动。找布洛尔,首先得去柏林。

鲁笙坐在咖啡馆里,正在研究去柏林的路线,突然眼角一动,感觉自己被人监视,为了证明这种判断,他站起身离开咖啡馆,信步走在人行道上,不时地出入商店等场所。事实证明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并且猜到跟踪自己的是调查局的人。

鲁笙自信能甩掉跟踪者,经过几次试探才发现,低估了调查局的能力,低估了胡佛。要想解决麻烦,还不发生冲突,只能动用特殊关系,希望胡佛忌惮这种关系,不再纠缠。

自从离开中国天津,她慢慢淡忘了胡璐这个名字,但是在中国天津的生活经历却没有因为时间而褪色。每次想起,都充满了难忘的美好回忆。今天上午收到一个邮包,发件地址是纽约。打开一看,是一件丝滑艳丽的淡绿色旗袍。她马上想起了中国天津的鲁夫人,暖暖的回忆瞬间涌上心头。

记得那是在天津的医院当护士时,一天医院接诊了一名孕妇,孕妇面临早产。但她显然无力承担高昂的医疗费,因此挣扎着要离开,如果任她离开,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就在大家极力挽留,孕妇坚持要走的争执中,一位慈祥的中年妇女了解了情况后,毅然拿出钱替孕妇交了医疗费,还告诉孕妇,这钱不用还。孕妇顺利地生下了婴儿,出产房时,发现那位慈善的中年妇女守在门口,没有离开。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她每天都到医院看望产妇,除了送钱还买来各种产妇补品。她的善行感动了周围人,自己也主动认识了她,知道她是天津著名中医世家“医善堂”的女主人。从此和这位鲁夫人成了朋友。

就是这位鲁夫人,带自己尝遍了天津最正宗的美食,教会正宗的天津话,还教会了如何穿旗袍,现在家中还存着两件鲁夫人送的新旗袍,只有在特殊场合才舍得穿。今天收到这件旗袍,正是自己钟爱的颜色。她把旗袍捧起贴在脸上,含着泪感受遥远的东方温馨。

胡佛听完报告又反复确认,得到肯定后,马上下令撤回跟踪鲁笙的人,并严令此事不进入档案,以后也不许有人再提起。

一艘从美国开往欧洲的游轮甲板上,鲁笙凭栏远眺。不远处几个欧洲人在闲聊:意大利,墨索里尼,德国,希特勒、法西斯等词汇被频频说出。其中一人讲到,德国的纳粹冲锋队,经常制造暴乱。鲁笙本想多从他们的谈话中捕捉些信息,一群年轻女子涌上甲板,几个闲聊人的注意力瞬间就被吸引了过去,鲁笙颓然而退。对于纳粹冲锋队的暴动,丝毫没引起鲁笙的兴趣,几声枪响更阻止不了行程。在他看来,几十、几百人的冲突,相对于国内军阀战争,就是小儿科,掀不起多大的风浪。

柏林库菲斯腾大街,鲁笙化装成一个留着两撇胡子戴着眼镜的学者。从一家旅馆出来,手里拿着一份《人民观察家报》,悠闲地沿着树荫下的人行道走着。当走到一家咖啡馆时,熟练地开门走进去,径首坐在第三排靠窗的座位上,点了杯咖啡,惬意地看起了报纸。他看得很仔细,不放过报上每一个文字。一刻钟后,才翻到第二页。其实,通过眼镜射出的锐利的目光,一首盯着对面的一栋楼,仔细观察着每一个出入的人。八年前,布洛尔就是在这家咖啡馆,坐在这张桌为鲁笙送的行。鲁笙期待一个身材修长挺拔,棕色头发的身影出现。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ga0ad-1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