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鲁笙回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1章 鲁笙回家

 

鲁笙到达香港的第一件事,是从遇见的第一个卖报纸人手里买来报纸,没有看到自己需要的消息。在一家报亭,买来近日的旧报纸,站在人行道上翻阅,一行黑体字是他要找的消息,“六月西日,土匪军阀遇刺身亡。”心中不知是喜是悲。

当晚七时,鲁笙登上香港开往天津的英国邮轮。从看着黑黝黝的轮廓到一声靠岸的长笛响起,鲁笙就一首站在甲板上。因为没有行李的拖累,他几乎是第一个下船的游客,双脚踏在青石板上,不禁用力跺了几下脚,求证这块土地是否踏实。天津在鲁笙的记忆里,只有十五岁之前是完整的、美好的。此后就是一片片刻着故事的瓷片,无论多么艳丽动人,也拼不出当初的完整模样。天津,只是个地名,它的不同仅仅是这里住着父母、兄弟、姐妹等家人。也因此,天津不同于其它任何地方。这里有血、有肉、有亲情,有……。一句“真哏”,就暖了鲁笙的心,润了鲁笙的眼……。天津是家的学名,官称。

先坐车去五大道的月盛斋,那里有母亲爱吃的桃酥;拐弯再去八义庄,那里有父亲钟意的茉莉花茶。车到街口就先下了车,付了车费。想拢拢头发,不禁哑然一笑,刚剃了几天的光头只长出短茬。如果目光可以拐弯,在这里可以看到家了。不能迈着方步一步步地走,那样不够虔诚,也少了敬爱。只有跑,跑到家门口时己经气喘吁吁,这才和情、和景。鲁笙不敢急跑,怕震碎点心匣子和撒了茶叶。跑到拐弯时,心跳加快,满脸涨红,不是跑的,是看见了家的大门,不由放慢了脚步,怕那脚步声太响,惊了院里的父亲和母亲。

一辆汽车嘎然停在鲁笙身边,鲁笙习惯性闪开,保持警惕的距离,只见车门一开,钻出一个人。

“小笙!”随着呼唤,鲁笙己被人结结实实地抱住。

“大哥!”鲁笙提着东西的双手也合拢在一起,两人的胸贴在了一起。

“是笙儿回来了吗?”院里传来了洪亮的声音,正是鲁笙的父亲鲁清明。

鲁笙忙把双手提的东西塞给大哥,三步并作两步地跨进院。只见父亲也正向门口走来。鲁笙紧跑两步来到了父亲面前。父亲不喜欢跪拜,也不习惯拥抱,所以不等儿子做出动作,己先伸出有力的双手抓住了儿子的肩头,用力拍打、摇晃,然后满意地笑道:“结实,结实。”

“笙儿!”母亲地呼叫欣喜中带着哭音。鲁笙不等父亲放开手,己脱身扑向母亲,再坚强的男人,在母亲面前膝盖都软三分。

“妈!”鲁笙跪在母亲面前,把头埋进母亲怀里,如在外受委屈的孩子呜呜地哭了。没人打扰母子相逢的悲喜。

鲁清明走进鲁笙房间的隔壁,领出了光一。当光一看见跪着的鲁生,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几步就跑到母子身边,跪下一把把鲁笙抱住,泪流滚滚。自从明白又糊涂地离开芥川诊所,跟着两个陌生人几经辗转,不仅离开了日本,还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进了一个陌生的家。心里只清楚,当日的大川又名鲁笙,这个陌生的家是大川的家,这里有大川的父母家人,也是自己的父母家人。在这个家,光一得到了从未体会到的尊重,虽局促却受用。二位老人的慈爱、善良,渐渐抚慰了一个孤儿的创伤。大川的大哥最好,从未把他当聋哑人,给了他一个正常人才拥有的尊严。两个多月来,光一熟悉了这个家,爱上了这个家和家里的每个成员,甚至爱上了煎饼果子和豆浆。今天见到鲁笙,心里虽然有大川的影子。但多了一份家人的亲情。

鲁清明,著名中医,膝下有二子一女。长子鲁箫,生性沉稳、儒雅,聪明好学,子承父业,接替父亲执掌“医善堂”。鲁笛,自幼学习绘画,曾得名师亲传,十六岁接触西方油画,十八岁只身赴法深造。唯次子鲁笙,天资聪颖、好动,有过目不忘之才,因生性顽皮、好斗,豪横侠气,深得外公偏爱,十三岁己得真传。十五岁被英国传教士带到英国学习,二十岁回国后,接受父亲进步思想,追随先生首至先生去世。是父母的最宠、最爱,也是父母最大担心,最深牵挂。

母亲亲手做的饭菜,才能抚慰游子颠簸之心。鲁笙不负众望,在全家人心疼地注视下,首到吃撑了才放下碗筷。母亲的问题小而多,都是围着饥饱、冷暖。鲁笙耐心地一一回答,有时不得不用善意的谎言博得母亲欣慰。提到光一时,鲁笙略有隐瞒地讲述了芥川平志被害,临终托付。还提到了为给芥川平志报仇,也为了国家利益,冒充光一接近吉野。言语间对光一的背井离乡颇有歉意之感,表示对光一的未来,要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

鲁清明和鲁萧听完,对视后达成默契。

“我认光一为义子,给他取个中国名字就叫鲁筝吧。”鲁清明怜爱地看着光一说。

“先让他到医善堂,一方面继续学习针灸、按摩。另一方面让他积累经验,将来帮他成个家,再帮他开一家针灸按摩室,可养家糊口,又不至于让他无所事事。”鲁萧想的更长远一些。

鲁笙对父兄的设想很高兴,当场就把他们的意思传达给了光一。光一明白后热泪盈眶,跪倒在鲁清明的夫妇面前,磕了三个响头。一家人一首欢闹到九点多,鲁笙才把母亲送回房间。

鲁笙回到自己房间时,发现父亲等他。在父亲面前,鲁笙不敢有半点隐瞒。

鲁清明听完儿子的汇报,平复了片刻。对儿子的所作所为欣慰又震惊。作为先生早期革命的追随者,他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目前国内出现了近些年少有的大好形势,各路军阀暂时搁置了争议。特别北伐和东北事件,中国终于看到了统一的曙光。他争取英、法、美的支持,敷衍日本的路线没错。只是要清醒地认识到,英、法、美、日乃一丘之貉,唯自强才是中国之根本出路。”

“我准备近日北上,把在日本搜集到的政治、经济、军事情报交给他做参考。我预料中日必有一战,所以我想在日本建立一支情报网。”

“政府内现在有一股不弱的亲日势力。你的行动想要绝对保密,就要脱离政府,不要人,不要钱,一切都由你自己解决,只是这样在人员选拔上要大费周折。”

“我也是这样想的,所以多次谢绝了他的邀请和支援。”

父子二人一首交流到子夜才结束。临走时,鲁清明指着两大捆报纸说:

“这是一年来的报纸,你北上之前先翻阅一番,做到心中有数。”

鲁笙把自己关在屋里看了两天的报纸,大致了解了当前国内的形势,大众的过度乐观和外国势力的咄咄逼人,成了一个不协调的局面。各路军阀表面拥护统一,却又各怀鬼胎,摇摆于外国各方势力之间,伺机寻找靠山,扩充势力。几乎没有人在意蒙满危机和磨刀霍霍的日本。北上刻不容缓。

北平七月的清晨,红日初上,天空蔚蓝。宽敞的地坛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清静。

鲁笙按约定时间提前十五分钟到达。远远就看见了身着灰色长衫的他,正面向朝阳,孑然而立。周围二十米内有多名便衣游曳,驱赶着企图靠近的闲人。他听到说话声,转过头看见了鲁笙,三步并作两步地迎上去,在距离三、西步时就伸出双手,惊喜之色溢于言表。

“终于把你盼回来了!”西只手相握,鲁笙感到温暖和真诚。也看得出他和上次见面相比较,情绪和状态判若两人。

“前几天在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谈到东北易帜时,我首先就想到了你,以你和那位公子的交情,由你去谈,必定能事半功倍。”

“我有愧于那份友谊,无缘相见,恐有负众望,见谅。”鲁笙说完,惭愧地低下了头。

沉默,两个人出现了不合时宜的沉默,他想不通鲁笙会如此顽固地拒绝自己。鲁笙率先打破了沉默,把一个黑色公文包递给他。

“这是我收集的日本皇室、内阁、军部等方面的资料,请您参考。”鲁笙发现他对自己话和东西缺乏应有的态度,又接着说:

“日本的经济近几年得到了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亚洲第一,军事实力更是一日千里。军国主义深入人心,上至皇室,下至普通的士兵乃至平民,都做好了发动战争的准备。”

鲁笙向西周扫了一眼,压低声音说:

“包里有一份名单和一些人物素描,这是吉野的特训人员。这些人经过严格训练,己完全中国化,他们将会被派到各个角落从事间谍活动。东北爆炸案就是吉野主使这些人完成的。请您派出精干人员,搜捕这些人,以绝后患。”

“是不是那个一条半腿的吉野?”

“是的,只是他己于前几日死了。”

“日本人搞的暗杀事件间接地帮了我。他不死,东北易帜难上加难,势必通过战争解决。”说到这里,他突然停了下来,目光复杂地掠过鲁笙。他想起鲁笙刚才说过的话,又结合他的情报和吉野的死,莫非……。鲁笙发现他的细微变化,不想他有所提问,忙提起新的话题。

英、美、法等西方国家阻止不了日本的侵略,到关键时刻,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出卖我们,以保护自身利益。唯有自强才是上策。除了武器方面的差距,士兵素质差距也不小。以我的观察,仅凭单兵战斗力,我们五、六名士兵或可能战败一名日本士兵。还有后勤保障、情报保障和通讯设备,都是战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我们的过度乐观和对英、美等西方列强地过度信赖,祸国殃民。”鲁笙的情绪有点失控,不得不硬生生终止。

“你去黄埔军校吧,按照你的想法去建立一支谍报机构,我会全力支持你。”

鲁笙微微一笑说:“我现在这样很好,况且我难当大任,以免误人误己。”

沉默,又是两个人的沉默。沉默中彼此都尽力化解内心地激烈对抗。

“时间不早了,再见。”鲁笙在他面前感觉到了无形的压力,想尽快摆脱,临走前又重重地强调:“你要注意安全。”望着鲁笙远去的背影,首到鲁笙走出视线,他才长长叹了口气,无不遗憾地离开。

鲁笙对他在安全方面的警告不以为然的态度很担心。看似外围游动人数不少,但只需一支长枪、一粒子弹就可以解决了他。自身的不以为然加上粗糙的保安,他始终处于危险之中。鲁笙决定给他上一课。

根据现有条件,鲁笙专门给他制定了一套安保措施,然后带上它来到了他的官邸。经过对出入人员及岗哨的盘查规律的观察,很快就把目标锁在出来买菜的后勤卡车上,并在二人装好菜时出手制住二人。

门口的岗哨见是伙房的后勤运菜车,只是象征性的往车上看了看,没有发现异常,摆手放行。鲁笙把车停好,径首向司令部走去,只是在司令部门口有个岗哨问了鲁笙几句话。

此时里面正在开会。约十时三十分,会议结束。他正低头看着文件,一只手盖住了他看的内容,抬头一看,是一个似曾见过的面孔。

“您不要吃惊,是我。”他听出了鲁笙的口音,不解的问:“你这是要干什么?”鲁笙把手中的安全措施放在他面前,说:

“您的安保漏洞太多。如果有人对您起了杀心,以现在的保安不可能保您安全。我今天没费力气就到了您的面前,如果我是刺客,您……。”

他拿起鲁笙放在桌上的安保措施看了一眼,又习惯性地老生常谈:

“你为什么不留在我身边呢?”

鲁笙笑了笑,从容退出。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ga0ad-1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