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明月襟怀照山河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章 明月襟怀照山河

 

汝窑天青釉莲花碗宛如一位娴静的佳人,静静地伫立在展柜之中。它的釉面呈现出一种雨后初晴时天空的颜色,清新而淡雅,仿佛能让人感受到那片宁静与祥和。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釉面上,却有着一道道细微的开片裂纹,这些裂纹如同冰裂的星河一般,在千年的时光里悄然生长,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

这一抹天青色,不仅仅是一种颜色,更是宋人心中的理想之色。它代表着君子的精神图谱,表里如一,澄澈透明,却又能将天地间的灵气收敛于自身的冰肌玉骨之中。就如同雪山之巅终年不化的积雪,既反射着太阳全部的光芒,熠熠生辉,又将万钧之力深藏于冰川之下,不轻易示人。

自古以来,圣贤们总是在至简之处展现出真正的智慧和才华。王羲之在书写完《兰亭集序》后,即使在醉意朦胧中,也难以再次重现那飘若浮云的绝妙笔意;张仲景毅然辞官行医,在《伤寒杂病论》的扉页上,留下了“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的赤诚之心。这些真正能够照亮人间的光芒,从来都不需要借助金粉来增添光辉。

就像武夷山中的古茶树一样,它们将岩韵和花香融入了岁月的年轮之中,历经百载的春秋,默默地沉淀和积累。只有当沸水激荡时,它们才会吐露那酝酿己久的芬芳,展现出历经沧桑后的醇厚韵味。

在雄伟壮丽的紫禁城内,金銮殿的蟠龙柱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存在之一。这些柱子高达数丈,每一根都雕刻着栩栩如生的金龙,它们盘踞在柱子上,仿佛随时都能腾空而起。然而,要让这些金龙在幽蓝的底色中若隐若现,却并非易事。

为此,工匠们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耐心。他们先用青金石粉末对柱子进行反复罩染,每一遍都要小心翼翼地涂抹均匀,确保颜色的深浅和过渡自然流畅。这样的过程需要重复九十九遍,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经过如此精细的工艺处理,金龙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一般,在幽蓝的底色中若隐若现,给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感觉。

这种“藏”的智慧,其实早在敦煌 257 窟的九色鹿壁画中就有所体现。这幅壁画以其精美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色彩层次而闻名于世。画工们巧妙地运用了三层矿物颜料叠加的方法,使得神鹿在烛火摇曳间渐次生辉。当人们站在壁画前,随着光线的变化,神鹿的形象会时而清晰可见,时而又若隐若现,仿佛在与观者捉迷藏。

可见,至臻至美之物往往都需要经得起时光的层层叩问。就像钱钟书先生,他在蜗居干面胡同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却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无限的可能。他常常将读书笔记写在香烟盒上,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纸片,却最终汇聚成了一部学术巨著——《管锥编》。这部著作犹如一座学术昆仑,巍峨耸立,令人敬仰。

同样,敦煌女儿樊锦诗也是如此。她守着大漠孤烟,将自己的青春岁月都奉献给了敦煌的洞窟。她不仅精心守护着这些千年壁画,还通过数字化技术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重获新生。她把青春写成了洞窟编号,每一个编号背后都承载着她对敦煌文化的热爱和执着。

这些隐于市井的身影,虽然平凡,但却有着非凡的力量。他们就像良渚玉琮上的神徽纹样一样,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无尽的奥秘。只有当我们持灯细观时,才能发现方寸之间竟然藏着整个宇宙。

《考工记》有言:"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真正的君子从不在人前剖玉示璞,却能让心怀明月者看见他灵魂里的银河。就像黄公望八十岁始绘《富春山居图》,将毕生沧桑化入水墨氤氲,终使一卷素宣成了映照千年的明镜。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fgffb-22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