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在纷扰红尘中修一颗澄明心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章 在纷扰红尘中修一颗澄明心

 

《周易》中曾说:“不易乎世,不成乎名”,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修心者在修行道路上所面临的最大难关。当世俗的洪流如惊涛骇浪般席卷而来,其中夹杂着名利、权谋等种种诱惑,许多人往往会在这股强大的力量面前失去自我,随波逐流。

然而,在这汹涌的世俗浪潮中,有些人却能坚守内心的宁静,毅然选择退居南山,过着采菊东篱下的悠然生活。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和纷扰,以一种超然物外的姿态面对世间万物,不被名利所累,不为权势所动。这种生存姿态,就如同禅宗公案中所描述的“见山是山”的境界,他们眼中的世界是如此的纯粹和真实,没有丝毫的杂质和虚妄。

与之相对的,还有一些人,他们宛如中流砥柱一般,稳稳地矗立在湍急的河流中央,任凭那汹涌的波涛如何拍打,都始终坚定不移。这些人就如同在逆水行舟的道路上坚定前行的勇士,无论世俗的浪潮如何猛烈地冲击,他们都毫不退缩,毅然决然地迎着挑战而上。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懂得享受生活的美好。相反,他们深深地明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只有通过入世修行,才能真正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于是,他们以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的洪流之中,去亲身体验世间的种种苦难和欢乐。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地磨砺自己,就像一把经过千锤百炼的宝剑,在磨砺中逐渐展现出其锋芒。他们的心境也在不断地提升,如同那被打磨得光滑圆润的玉石,散发出温润而又深邃的光芒。

这种生存姿态,恰似禅宗公案里所描述的“见山不见山”的境界。在经历了世事的沧桑和磨砺之后,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己经超越了表面的现象,不再仅仅局限于看到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的层面。而是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达到一种更为深刻和透彻的理解。

东晋时期,陶渊明在彭泽县衙毅然决然地卸下了印绶,此时,五斗米道法场的青烟正袅袅升起,仿佛在为他送行。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一条“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出世之路,将自我放逐在田园牧歌的净土之中。

这种选择固然清高,宛如一株移植到温室的水仙,虽然避开了外界的风雨侵袭,但也失去了与天地对话的机会。陶渊明远离尘嚣,沉浸在自然的怀抱中,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对自由的向往。然而,他的这种选择也使得他与社会现实渐行渐远,无法真正地理解和改变世间的苦难。

相比之下,北宋时期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正身处于新旧党争的漩涡之中。他在宦海沉浮中始终保持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襟怀,恰似深潭中的莲花,在淤泥中绽放出更圣洁的光芒。

范仲淹一生历经坎坷,但他始终心系天下苍生。他的文章不仅是文学的杰作,更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他以天下为己任,不计较个人得失,这种高尚的品德和伟大的情怀令人钦佩不己。

王阳明在龙场驿的深夜悟道,那是一个万籁俱寂的时刻,天地间仿佛只剩下他和他的思绪。在这片寂静中,他的心灵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了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真谛。

他所参透的,不仅仅是“心即理”这一哲学命题的真谛,更是对人性、道德和智慧的深刻理解。在那一刻,他明白了人心本善,只要我们能保持内心的纯净和清明,就能洞察世间万物的本质。

然而,王阳明的悟道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当他平定宁王叛乱时,手握十万雄兵,却没有丝毫的阴谋诡计。他以正大光明的方式应对这场危机,展现出了真正的智者风范。

面对权阉刘瑾的威逼利诱,王阳明始终坚守“致良知”的信条。他深知良知是人类内心最宝贵的财富,不能被权势和利益所蒙蔽。这种坚守,让他在困境中保持了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这种“知而不用”的智慧,比之竹林七贤的佯狂避世,更多了几分济世安民的担当。王阳明并非逃避现实,而是以一种更高层次的智慧去面对世间的种种纷扰。

就像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历经烈火熔铸,却愈发庄严。王阳明在尘世的烟火中淬炼出了永恒的光芒,他的智慧和品德成为了后世人们敬仰的典范。

在这个信息如潮水般汹涌澎湃的时代,每个人都仿佛置身于古希腊雅典的集市之中,被各种纷繁复杂的价值观所包围,犹如被海浪不断拍打的礁石一般。这些价值观的声浪此起彼伏,相互交织,让人应接不暇,仿佛置身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之中。

然而,真正的澄明之境并非是要逃离社交媒体的喧嚣,而是要像达芬奇笔下的维特鲁威人那样,在方圆之间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维特鲁威人以其完美的人体比例和和谐的姿态,展现了一种在有限与无限、秩序与自由之间的精妙平衡。我们在面对信息洪流时,也需要如此,既不被其淹没,也不刻意回避,而是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宁静之地。

当我们在键盘上飞速敲击,编织出千万行代码时,心中若能长存“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信念,便是对先贤智慧的最好传承。这句话源自王阳明,他一生追求内心的光明和道德的完善,其学说影响深远。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或许无法像古人那样远离尘嚣,静心修行,但我们可以在忙碌的生活中,时刻保持内心的清明,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

毕竟,莲花最美的时刻,并非是被供奉在佛前,接受众人的膜拜和敬仰,而是在盛夏的池塘里,亭亭玉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它以自身的高洁和纯净,展现了一种在世俗纷扰中坚守自我的精神。我们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应如此,不随波逐流,坚守内心的本真和善良,方能在喧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宁静天地。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fgffb-22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