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风起,树叶沙沙作响。王超辉和沈嘉坐在桌边,看着孩子熟睡的脸庞,心里却翻涌着说不出的滋味。
第二天一早,他们便带着孩子去找了那位教过他画画的老师。老师姓李,退休后在文化馆兼职带儿童美术班。她听完他们的来意后,仔细看了孩子的画作,点了点头:“底子不算差,但要想在特长生选拔中脱颖而出,还得下点功夫。”
“我们愿意配合。”沈嘉语气坚定,“您说怎么练,我们就怎么做。”
李老师沉吟片刻,翻开自己的教案本:“这样吧,从基础开始,先练线条控制和构图意识。然后我再帮他打磨两幅主打作品,作为重点提交材料。”
孩子听了,有些紧张地攥住了衣角。
王超辉察觉到了,蹲下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别怕,咱们一步一步来。”
练习很快开始了。每天放学后,孩子都会准时到文化馆,在李老师的指导下练习画画。一开始他还有些拘谨,手总是抖,线条歪歪扭扭的。几次下来,他有点泄气,趴在桌上低声说:“我不想练了。”
王超辉没有责备,而是搬了张椅子坐到他旁边,轻声说:“你记得你小时候第一次学骑自行车吗?摔了好多次,可你还是学会了。现在画画也是一样,只要坚持,一定能进步。”
沈嘉也笑着摸了摸他的头:“你看你现在画的猫,比以前稳多了。不信你回头看看自己最早那几张。”
孩子犹豫了一下,翻出以前的作品。果然,线条不再那么僵硬,画面也有了层次感。他咬了咬嘴唇,重新拿起笔。
几天之后,他找到了一个小技巧:用铅笔轻轻打底稿,再一点点勾线,最后上色时就不会乱了。他兴奋地告诉父母:“我发现这样画出来的画,看起来更有精神!”
李老师听后笑了笑:“这是个好方法,说明你在动脑筋。”
随着练习的深入,孩子渐渐进入了状态。他开始尝试不同的构图方式,甚至主动提出想画一幅关于“飞翔”的主题画。王超辉和沈嘉都支持他,陪他在田埂边观察飞鸟的姿态,在河边看水面上的倒影。
有一次,孩子画了一只站在屋檐上的麻雀,眼神里透着自由与渴望。李老师看完后点头:“这幅可以留着,是你的风格。”
孩子笑了,笑得眼睛都弯成了月牙。
临近选拔前一周,李老师安排了一次模拟测试。她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个小展台,让孩子现场完成一幅画,并请了几位老教师来点评。
那天孩子早早来到文化馆,手里抱着画板,神情认真。他坐在画架前,深吸一口气,开始落笔。王超辉和沈嘉站在教室后排,默默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孩子的手始终稳稳当当。画纸上,一只振翅欲飞的白鹭跃然而出,背景是辽阔的田野与天空,阳光洒在羽翼上,泛着柔和的光。
几位老师走过来,仔细看了看,纷纷点头:“有想法,也有功底。”
李老师走到孩子面前,拍拍他的肩:“不错,准备好了。”
回家的路上,孩子靠在车窗边,脸上还带着些许疲惫,但眼里闪着光。
沈嘉回头看他:“累不累?”
“不累。”孩子摇摇头,“我觉得,好像真的能飞起来了。”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开始整理所有资料,将孩子的画作、证书、推荐信一一归档。王超辉特意去镇上买了个文件夹,把每一份材料都仔细装订好。
“这次一定要好好表现。”他说。
“嗯。”沈嘉点头,“他己经准备得很充分了。”
选拔当天,天刚蒙蒙亮,他们就出发了。文化宫门口己经排起了长队,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应试。有的孩子抱着厚厚的作品集,有的则紧张地翻阅笔记。
孩子站在队伍里,握紧了手中的画袋。王超辉看他一眼,蹲下身:“记住,你不是为了比赛才画画的,你是喜欢画画。”
孩子点点头,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轮到他们进场时,王超辉和沈嘉站在门外,目送他走进考场。阳光照在他瘦小的背影上,仿佛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
屋里传来纸张翻动的声音,偶尔还能听到铅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
沈嘉轻轻握住王超辉的手,低声问:“你说他会怎么样?”
王超辉望着那扇门,目光坚定:“不管结果如何,他己经成长了。”
话音刚落,一阵风吹过,卷起几片落叶,打着旋儿落在他们脚边。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eadib-8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