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尚未散尽,村委会的灯光一盏接一盏亮起。王超辉坐在办公桌前,翻看着文化节后汇总的资料。纸张上的数字密密麻麻,却让他越看越精神。
“十万零两千三百人。”他轻声念着,嘴角不自觉地扬了起来。
门外传来脚步声,沈嘉抱着几份材料推门而入:“数据整理得差不多了,你看看。”
王超辉接过,一页页翻下去。餐饮、住宿、交通、手工艺品销售……每一项都比往常高出数倍。最让他惊喜的是,有几位游客在留言簿上写道:“下次还要来!”还有一家外地旅行社主动联系,表示愿意组织团队前来参观。
“看来我们这一步走对了。”沈嘉站在窗边,望着远处灯火通明的文化广场,“但光热闹还不够,得有个品牌,让大家记得住。”
王超辉点点头,合上文件夹:“是该注册个地域品牌了。”
第二天一早,他就骑车去了县城,找到一位做商标代理的朋友咨询流程。对方递给他一份厚厚的申请表和材料清单,还特别提醒:“你们这个属于区域公共品牌,得先成立一个管理机构。”
王超辉记下要点,回到村里便召集知青开会。
“咱们要注册一个统一的品牌,以后所有文旅产品、农特产品都用这个名字。”他说完,目光扫过众人,“大家有没有建议?”
有人提议叫“绿野”,有人说“山乡印象”也不错,还有人说“田园风韵”更贴切。最后,沈嘉说:“不如叫‘山禾’吧,既代表这片土地,又有生长的意思。”
大家都觉得好,王超辉当场拍板:“就定‘山禾’。”
接下来几天,他一边准备材料,一边跑工商部门提交申请。陈慧负责财务预算,还专门去银行开了个账户,用于后续品牌运营。沈嘉则带着几个年轻人开始设计文创产品。
他们请老艺人们提供图案,又从县文化馆借来一些传统纹样参考。最终,一款印着剪纸花样的扇子最先完成,接着是绣娘提供的布艺钥匙扣,还有竹编的小提篮。
“这些要是能卖出去,咱们就算真正把文化变成产业了。”沈嘉拿着样品,在阳光下细细端详。
文化节带来的热潮还在持续。镇上几家小旅馆天天爆满,村里的豆腐坊、粉条作坊也接到不少订单。最忙的是饭馆,每天中午排队的人连门口都站满了。
“以前哪见过这种场面。”王秀英一边给客人盛汤,一边感慨,“咱这儿真是变了样。”
张建国也没闲着。他安排了几位村民当临时交通协管员,在主要路口疏导车辆。他自己则每天早晚巡查,确保安全。
“游客多了,秩序不能乱。”他在一次会议上强调,“咱们得让来的人不仅玩得高兴,还得安心。”
陈慧那边的数据统计也在紧锣密鼓进行。她将收入分成了几大类:门票、摊位租赁、餐饮住宿、纪念品销售等。支出方面则包括场地布置、宣传推广、人员补贴等。
“总体算下来,净利润超过二十万。”她在汇报会上说,“如果明年再优化一下方案,还能再提高。”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掌声。王超辉望着墙上的规划图,心里己经有了下一步的打算。
“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办一场活动。”他站起来说道,“而是要把文化和科技结合起来,让乡村发展更有后劲。”
他的话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赵德发老队长听完后点头:“这话我赞成。咱这地方,既有老手艺,也有新气象。”
为了展示这种融合模式,王超辉决定举办一次专题展示会,邀请周边乡镇、相关单位和媒体参加。
沈嘉负责现场布置,特意选了一块空地搭了个展示区,一边是非遗技艺体验区,另一边是农业科技成果展台。她还安排了几场互动环节,比如让游客亲手试做剪纸,或者操作智能灌溉设备。
“让他们亲身感受,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融合发展。”她说。
展示当天,天还没亮,村民们就早早赶来帮忙。老篾匠在竹席上摆好工具,等着教人编篮子;染坊的老师傅搬来了染缸,现场演示植物染色;木雕老人则坐在长椅上,手里握着刻刀,神情专注。
另一边,科研基地的年轻人忙着讲解无土栽培技术,生态农场的负责人介绍有机肥制作过程。无人机喷洒农药的视频吸引了不少围观者,纷纷拿出手机拍照。
“原来农村也能这么高科技。”一位来自邻镇的干部感叹,“我还以为农业还是靠天吃饭呢。”
王超辉在一旁听着,脸上露出笑意。他知道,这条路虽然才刚起步,但己经走得稳了。
一位穿着西装的中年男子在展区转了一圈,最后走到王超辉面前:“你们这个模式很有意思,我想多了解一点。”
王超辉热情接待,带他参观,并详细介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方向。那人听得频频点头,临走时留下一张名片:“我是一家投资公司的,如果你们有进一步的合作计划,我们可以聊聊。”
送走客人后,王超辉站在展区中央,望着人群熙攘的现场,心里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激动。
夜幕降临,展示会圆满结束。村民们收拾东西准备回家,老艺人们被孩子们围着问东问西,笑声不断。
王超辉回到办公室,打开灯,桌上放着刚收到的一封邮件。他点开一看,是省文旅厅发来的通知,邀请他参加下个月的乡村振兴论坛。
他拿起笔,在本子上写下一行字:
“未来,还有很多事要做。”
(求打赏,求点赞,求评论,求关注,么么哒)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eadib-18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