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辉原本满怀期待地筹备着乡村振兴论坛,他翻阅了大量资料,整理出一份详尽的发言提纲,还特意走访了几户村民,听取他们对乡村发展的建议。就在他准备进一步细化活动流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了所有计划。雨己经下了三天三夜,山道泥泞不堪,村口的河水也涨到了堤坝边缘。王超辉站在村委会门口,望着远处灰蒙蒙的天幕,眉头紧锁。
“东头那片稻田被冲垮了,老李家的房子后面塌了一块。”沈嘉快步走来,浑身湿透,头发贴在脸上,“还有两户人家的菜地全泡了。”
王超辉点点头,转身走进会议室。墙上挂着刚绘制好的灾情分布图,几处红色标记格外刺眼。他拿起笔,在地图上圈出最严重的区域:“先派人去查看堤坝情况,再通知各队队长集合开会。”
沈嘉立刻去安排人手,不多时,陈慧也抱着一沓表格进来:“我这边统计了一下,目前受灾农田大概有三百多亩,主要集中在东南角和北坡。”
“损失情况要尽快上报。”王超辉一边翻看数据,一边说,“等雨停了,得组织抢修。”
会议很快开始,王秀英、赵德发、张建国都来了。王超辉把灾情简要通报了一遍,又说:“现在通信中断,没法联系县里。我们只能靠自己先把能做的做了。”
赵德发沉吟片刻,开口道:“这种天气,土层松软,容易滑坡。往年也有过类似情况,但这次比以前严重得多。”
“我刚才巡查时发现后山有一段山体断面很奇怪。”王超辉皱眉,“像是人为挖过的痕迹,土层,雨水一冲就塌。”
赵德发闻言,神色凝重:“这事不简单。咱们得查清楚是谁干的。”
“先救人要紧。”张建国站起身,“我己经安排了几名村民当向导,带志愿者去受灾最严重的几个点。”
沈嘉点头:“我也带队出发,周美兰跟着一起。”
王超辉看向她:“你确定要去?”
“当然。”沈嘉一笑,“我不带头,别人怎么放心?”
雨还在下,但村里己经忙碌起来。男人们扛着沙袋往堤坝上跑,妇女们忙着煮姜汤,孩子们帮忙搬运物资。沈嘉带着几个知青,蹚着泥水赶往东头。
路上,周美兰不小心滑了一跤,手里的一封信掉进水洼里。她弯腰捡起,拍了拍上面的泥,塞回口袋。
“没事吧?”沈嘉问。
“没事。”周美兰摇摇头,咬了咬嘴唇,没说话。
到了东头,只见一片狼藉。老李家屋后的土墙塌了半边,屋里还坐着一位老人,神情呆滞。几位村民正用木板临时支撑房梁。
“大家先别慌。”沈嘉大声喊,“先把老人转移出来,再看看能不能加固。”
几个人上前搀扶老人,沈嘉则和知青们一起搬砖、搭架子。泥浆裹满了她的裤脚,但她没有一句怨言。
另一边,王超辉和赵德发正在讨论修复方案。
“我想试试生态护坡的方法。”王超辉拿出一张草图,“用植物根系固定土壤,再加上竹子做支架,既能防洪,又能恢复生态。”
赵德发摸着下巴,看着图纸沉思:“这法子听着新鲜,可咱们这儿的老百姓,怕是不太习惯。”
“可以先选一小块地方试点。”王超辉说,“如果有效果,再推广。”
赵德发叹了口气:“行吧,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不过做事不能太急,得一步步来。”
这时,张建国走了进来:“堤坝那边稳住了,暂时不会决口。但东南角的菜园问题不小,土质有问题。”
“怎么了?”王超辉问。
“酸碱度偏高,像是用了劣质化肥。”张建国皱眉,“这片地种出来的菜,口感都不对劲。”
王超辉脸色变了:“得查清楚是谁在用这些肥料。”
赵德发也皱起了眉头:“这些年,确实有些农户为了省钱,买些来路不明的化肥。”
“这件事不能拖。”王超辉站起身,“等救灾结束,必须彻查。”
时间一点点过去,雨势终于小了些。王超辉带领队伍前往后山,想确认那处非法挖掘的情况。
山路泥泞,行走艰难。他们一路跋涉,终于来到那处山体断面。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整片山坡被挖开,露出大片裸土,雨水冲刷下,泥土不断往下塌陷。
“这不是自然侵蚀造成的。”王超辉蹲下身,用手摸了摸土层,“这是人为破坏。”
“谁会干这种事?”张建国问。
“不知道。”王超辉站起来,望向远方,“但我们得查个水落石出。”
回到村里己是深夜,王超辉坐在办公室里,整理今天的记录。他翻开笔记本,写下一行字:
“生态不是牺牲品,而是未来。”
窗外的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但屋里亮着灯。他知道,这场危机还没结束,但他们己经迈出了第一步。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eadib-18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