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账目公开,民心所向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62章 账目公开,民心所向

 

王超辉站在屋檐下,手里拿着一叠厚厚的资料。纸张有些泛黄,边角卷起,那是最近几天他们团队整理出来的账目清单。他抬头看了看天,阴沉沉的,像是要下雨。

自从那封匿名信出现后,村里就不太太平了。有人开始议论纷纷,说项目资金来路不明,还有人怀疑王超辉私下中饱私囊。这些话传到他耳朵里时,他没有辩解,只是默默地把账本翻出来,一页页地看。

“要让大家知道真相。”他在心里对自己说。

第二天一早,他就召集了几个知青和村里的年轻人,在仓库里搭起了临时办公室。陈慧负责电子系统的录入和调试,她坐在老式电脑前,手指飞快地敲击键盘,屏幕上跳动着密密麻麻的数据。

“这个系统能自动生成报表吗?”王超辉问。

“可以,但得先把数据录全。”陈慧头也不抬地说,“你那边整理得越细,后面就越省事。”

王超辉点点头,转身又去催促其他人分类票据。时间紧迫,村民大会定在两天后,必须赶在之前把所有资料准备好。

到了晚上,屋里还亮着灯。王超辉坐在桌前,一张一张地核对发票和收据。忽然,他的目光停在一张复印件上——字迹模糊,只能勉强辨认出一个姓氏:李。

他皱了皱眉,把这张纸单独挑出来,放在一边。

第三天清晨,王秀英带着几个妇女来到会场布置场地。她们搬桌子、挂横幅,还在墙上贴了几张手写的宣传画,上面写着:“阳光工程,透明账目”。

赵德发老队长拎着锣,挨家挨户通知开会。“每一文钱都来自国家拨款和集体积累!”他每到一家门口就敲一下锣,声音响亮,“大家都要来看看,谁敢乱花一分钱!”

村民们陆续来了,有的抱着孩子,有的拄着拐杖。会场不大,却挤满了人。王超辉站在台前,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今天请大家来,是为了公开科研示范点项目的账目。我们不图别的,只希望能让大家放心。”

他说完,陈慧走上前,打开投影仪,调出电子记账系统界面。屏幕上显示出一张表格,详细列出了每一笔支出和收入。

“这是今年第一季度的采购记录。”她指着屏幕上的数字,“设备价格比市场价略高,是因为我们选择了质量更可靠的供应商,并且附有三家报价对比。”

人群中有人低声议论,但也有一些人频频点头。

忽然,一个中年男人站了起来:“你们买这台拖拉机花了两万八,可我在镇上看到同型号才一万九!”

会场一下子安静下来。

王超辉接过话头:“这位大哥说得对,确实是两万八。但您不知道的是,这台机器是从外地运来的,运输费加上保险,加起来就不止这个数了。而且,它带全套配件,保修三年。”

说完,他调出一段视频,是当时考察供货商时拍下的现场画面。视频里,工人正在组装设备,旁边站着的正是王超辉和张建国。

“我们可以造假,但不能骗自己人。”王超辉看着台下的人说,“如果还有疑问,请随时提出来。”

那个中年男人没再说话,坐下了。

会议继续进行,气氛渐渐缓和。有老人说:“我活这么大岁数,头一回看到账目这么清楚。”

散会后,人群慢慢散去。王超辉站在门口送人,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小声嘀咕:“李家那小子最近又回来了。”

他回头一看,说话的是村口小卖部的老板娘,正往柜台里收拾东西。

“李志强?”

“不是他本人,是他堂哥。”老板娘压低声音,“听说前几天就回来了,在村里转悠。”

王超辉心里一紧,立刻掏出手机给张建国发了条信息。

夜幕降临,王超辉回到屋里,把白天收集到的所有资料重新看了一遍。那张带有“李”字的发票复印件被他夹在笔记本里,准备明天去找张建国一起查清楚。

窗外风很大,吹得窗棂咯吱作响。他坐在灯下,一笔一划地写下当天的会议总结,以及接下来需要跟进的事项。

写完后,他合上笔记本,靠在椅背上,长长地吐了口气。

他知道,账目公开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而那些隐藏在暗处的人,也绝不会就此罢休。

但他不怕。

因为他知道,只要账目透明,人心就会安定。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真相会水落石出。

屋外的风吹得更急了,仿佛也在为这场即将到来的较量,做最后的铺垫。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eadib-16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