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成果展示,震撼全场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60章 成果展示,震撼全场

 

天还没亮,王超辉己经站在田埂边。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肩上搭着条毛巾,手里攥着一张写满数据的纸片。昨夜一场小雨让地面有些湿滑,但他顾不上这些,只盯着眼前那一排整齐排列的传感器。

“老赵说今天专家组来得早。”陈慧从村头走过来,怀里抱着一沓资料,头发被晨风吹得有些乱,“你再检查一遍线路吧,我去看看展板有没有风刮歪。”

王超辉点了点头,蹲下身,手指轻轻拨开稻叶,查看埋在土里的管线。这些日子他们和张建国一起调试设备,终于赶在会议前把系统调通了。虽然还有些小问题,但至少能撑到专家看完演示。

沈嘉也来了,她穿着碎花衬衫,头发扎成两条麻花辫,脸上带着笑:“听说省里来了不少人,连电视台都来了。”

“咱们准备了这么久,不能出岔子。”王超辉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你待会儿帮我讲讲那个灌溉模型,我怕自己说得太生硬。”

“放心吧。”沈嘉眨了眨眼,“你紧张?”

王超辉没说话,只是笑了笑。其实他心里确实有点紧张,但不是因为场面大,而是因为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展示,更是一种证明——给那些曾经瞧不起他的人看,也是给自己看。

上午九点,省级农业现场会在示范点正式召开。几十辆吉普车沿着乡间小路缓缓驶入村口,人群渐渐聚集起来。村民们站在田边,好奇地打量着这一群穿西装、戴眼镜的人。

王秀英早早搬了几张桌子摆在田头,上面摆满了新收的稻谷、晒干的豆角、还有用新技术种出来的红薯。几个城里来的记者围着拍照,一边问这是怎么种出来的。

“我们用的是智能灌溉系统。”王超辉站在展板前,声音清晰而有力,“这套系统可以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节水量,减少浪费,提高产量。”

一位年纪稍长的专家皱眉问道:“你说的数据可靠吗?能不能现场验证一下?”

“当然可以。”王超辉请赵德发带几位专家去己通电的区域实地查看,自己则继续讲解,“除了灌溉系统,我们还尝试建立生态种植模式,比如稻鸭共养、秸秆还田……”

他说着,手指划过展板上的图表,语气沉稳,眼神坚定。那一刻,没有人想到他曾是个被城市排斥、下乡只为改变命运的年轻人。

中午时分,阳光炙热。王超辉额头冒汗,但依旧站在原地不挪动半步。沈嘉悄悄给他递了杯水,低声说:“你讲得很好。”

不远处,张建国正帮着抢修一处断电节点。他动作利落,指挥几个村民爬上梯子接线。很快,几块试验田的传感器重新亮起绿灯。

“你们这个系统,是全省目前最先进的。”一位年轻专家翻看着记录本,“而且成本控制得很好,适合推广。”

“这些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王超辉说着,目光扫过站在人群中的陈慧、沈嘉、赵德发、王秀英……还有那些默默帮忙的村民。

专家组成员围坐在一起,低声讨论了一会儿,最后一位领队模样的人站起来宣布:“省农科院决定追加投资,支持你们扩大试点范围。另外,建议将你们的经验作为典型,在全省知青中推广学习。”

话音刚落,掌声响了起来。有人带头喊了一声:“王超辉,好样的!”

王超辉愣了一下,随即低下头,眼眶微微泛红。他没想到,这一天真的来了。

下午的成果汇报会上,王超辉做了总结发言。他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只是如实讲述他们如何一步步摸索,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

“我们不是天才,也没有捷径。”他说,“我们只是相信,只要肯学、肯干,就能改变现状。”

台下的沈嘉抱着一个熟睡的孩子,静静听着。她突然想起昨晚孩子偷偷写下的那张纸条:“姐姐,你是最好的。”

王秀英接过孩子,轻声哄着,站在后排角落里,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汇报结束,几位专家主动找王超辉要联系方式,说想进一步了解技术细节。还有记者围上来,让他谈谈感想。

“我只是个普通知青。”王超辉推辞道,“真正值得报道的是这片土地,是我们大家的努力。”

太阳西斜,田间的光影拉得很长。王超辉独自走到试验田边,蹲下来,摸了摸稻穗。叶片上还挂着露水,凉丝丝的。

“你在想什么?”沈嘉走了过来,站在他身边。

“我在想,接下来该怎么做。”王超辉抬起头,看着远处忙碌的人群,“现在有了资金,有了支持,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靠经验摸索了。”

“你想做什么?”

“我想建一个真正的科研基地。”他的声音很轻,却带着坚定,“让更多人学会用科学种地,让农村也能有现代科技。”

沈嘉沉默了一会儿,忽然笑了:“那你可得忙一阵子了。”

王超辉点点头,却没有回应。他的目光落在一块展板背面,那里有一张撕裂的图片,隐约能看到下方写着“待验证数据”。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eadib-16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