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邮箱里跳出巴黎大皇宫的邀请函时,林悦正蹲在工作室地板上整理照片,手机“叮”的一声让她差点打翻调色盘。
苏瑶凑过来时,屏幕上的烫金LOGO还在反光,“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几个字看得人热血沸腾。
“我们真要去欧洲搞事情了?”苏瑶的声音都在发颤,而林悦己经开始翻箱倒柜找护照,行李箱拉链卡住了都浑然不觉。
接下来的一个月,工作室成了艺术加工厂。
林悦把《金陵十二时辰》系列照片投在墙上,反复调整色调——既要保留水墨般的东方意境,又得让西方观众一眼看懂。
有次她为了把苏州园林的光影调成“能让法国人产生共鸣的蓝调”,连续三天只睡三小时,眼圈青得像国宝。
苏瑶更夸张,把自己关在隔音房里,拿尺八和电子合成器反复实验,邻居以为她在搞装修,差点报警。
飞机落地巴黎那天,细雨中的埃菲尔铁塔像支蘸着雾气的画笔。
林悦抱着相机冲下车,却在卢浮宫广场突然愣住——眼前穿西装遛狗的巴黎人和街边即兴表演的手风琴艺人,和她记忆里的旅游照片完全不同。
苏瑶拽着她钻进小巷,面包房飘出的黄油香混着街角涂鸦的颜料味,突然抓住她胳膊:“听!这就是塞纳河的声音!”
开展当天,她们的展位被挤得水泄不通。
金发碧眼的观众举着放大镜研究《重庆迷楼》系列照片,画面里交错的立交桥像科幻电影的场景;
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戴着耳机听《杭州雨巷》,音乐里的古筝声混着地铁报站的电子音,让她频频拭泪。
但人群里也有不和谐的声音——戴着贝雷帽的艺术评论家马克站在《西安新韵》前摇头:“这些对比太表面,你们只拍到了城墙和摩天楼,却没拍出背后的文化撕裂。”
这话像冷水浇头。当晚在民宿,林悦把自己埋在被子里,苏瑶抱着吉他坐在窗边反复拨弦。
突然,楼下传来街头艺人的萨克斯风,混着深夜公交车的鸣笛,苏瑶猛地站起来:“我们去采风!”两人套上外套就冲进雨里,在凌晨的巴黎街头游荡,拍下流浪汉蜷缩在凯旋门阴影里的剪影,录下圣心堂钟声与地铁隧道风声的共鸣。
转机出现在遇见皮埃尔那天。这个留着山羊胡的法国艺术家带她们钻进玛莱区的地下画廊,推开一扇锈迹斑斑的铁门,里面竟是个用废弃地铁零件组装的雕塑展。
“城市就像人的皮肤,”皮埃尔敲了敲雕塑上斑驳的铁皮,“伤痕才是故事。”
林悦突然想起西安城墙下晨练老人的笑脸,和马克说的“文化撕裂”,相机快门不自觉地响了起来。
合作作品诞生在蒙马特高地的清晨。
林悦趴在屋顶拍圣心堂尖顶与远处写字楼的重叠,苏瑶蹲在排水沟旁录鸽子振翅的声音。
当夕阳把巴黎染成琥珀色,她们在塞纳河畔完成最后一组拍摄——中式红灯笼挂在欧式路灯下,游船激起的浪花里飘着吴侬软语的采样。
苏瑶的新作里,法国香颂的旋律突然融入京剧念白,这种奇妙的混搭让试听完的皮埃尔激动得打翻了红酒。
作品在沙龙展出时,整个艺术圈都炸了。
《艺术论坛》主编举着酒杯走到她们面前:“你们不是在展示城市,而是在缝合文化伤口。”
马克这次主动来握手,说从照片里看到了“比对比更深刻的对话”。
最让她们感动的是,有个在巴黎生活十年的华人阿姨红着眼眶说:“终于有人让我的两种乡愁在艺术里团圆了。”
回程飞机上,林悦翻着新拍的照片,苏瑶戴着耳机调试未完成的曲子。
云层下方,巴黎的灯火渐次亮起,像撒在夜空的星子。
“下次去纽约,我们试试把百老汇音乐剧和粤剧混编?”苏瑶突然说。
林悦笑着打开备忘录,记下新灵感,窗外的月光洒在屏幕上,把“文化碰撞”几个字照得发亮。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cecia-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