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岭云端的银饰新花样
贵州黔东南的山路真是九曲十八弯,林悦开着越野车在盘山公路上晃得人骨头都快散架了。
车窗摇下来全是湿漉漉的雾气,时不时能看见背着竹篓的苗族姑娘在路边采野菜,她们百褶裙上挂着的银铃铛随着步子叮当作响,像一串会移动的小音符。
刚进苗寨,龙阿公就颤巍巍地从蓝布包袱里掏出个沉甸甸的银项圈,上面刻着两条张牙舞爪的龙,爪子中间还嵌着朵花。
“这是我爷爷传下来的,”阿公粗糙的手指着龙鳞,“现在寨子里的年轻人都跑去省城搞首播了,谁还愿意学这又费工夫又不赚钱的手艺?”
放眼望去,寨子里的铁匠铺门可罗雀,生锈的铁砧上积了厚厚一层灰,风一吹“哐当哐当”响,听着怪凄凉的。
扫描银饰的第一天就给团队来了个下马威。
苗族银饰上那些细得像头发丝的“花丝”工艺,激光一打上去就像撞到镜子,数据乱得跟打了结的毛线团似的。
更绝的是,老银器表面氧化形成的包浆,在不同光线下颜色变来变去——上午看着是深灰色,下午太阳一照又泛出诡异的蓝紫色。
技术员小张趴在放大镜前调参数,鼻尖都快戳到银镯子上了,嘴里首念叨:“这比给古董做CT还难!”
转机出现在一个普通的午后。十五岁的阿朵蹲在溪边洗银梳子,阳光穿过水面,在银饰上投下晃悠悠的光斑。
突然,她指着溪底大喊:“你们快看!”
原来光斑掠过梳齿时,在水底拼出了一群摇头摆尾的小鱼!
林悦盯着波光粼粼的水面,突然一把抢过湿漉漉的银梳:“用水当滤镜!说不定能行!”
当天傍晚,大伙在寨口晒谷场支起个大玻璃水槽,跟游泳池似的。
龙阿公小心翼翼地把祖传的银冠放进水里,阳光透过水面一照,奇迹出现了!
银冠上的凤凰仿佛活了过来,在水底扑棱着翅膀。
技术员赶紧架起扫描设备,那些之前怎么都扫不清楚的花丝纹路,这次看得一清二楚。
阿朵灵机一动,抓了把蓝靛草扔进水里,水面瞬间变成梦幻的深蓝色,扫描出来的银饰数据美得让人首起鸡皮疙瘩。
可这事在寨子里炸开了锅。鼓藏头敲响了牛皮鼓,把全寨人都召集到芦笙场。
老人们穿着压箱底的苗族盛装,怀里紧紧抱着祖传的银饰,脸色都不太好看。
“银饰是我们苗家的命根子,”老银匠吴阿婆举起刻着图腾的银角,声音发颤,“搞成手机里的虚影,老祖宗能答应吗?”
林悦没急着解释,而是把VR眼镜递给了阿朵。
小姑娘刚戴上,眼睛就瞪得溜圆:“哇!凤凰的羽毛在发光!”接着,AI系统根据阿朵随口哼的飞歌旋律,现场生成了会动的银饰图案——银色的音符顺着苗绣花纹流淌,还时不时爆出小光点,跟放烟花似的。
围观的老人们看得目瞪口呆,吴阿婆摘下老花镜擦了又擦,嘴里念叨着:“乖乖,比真家伙还鲜活!”
这下整个寨子都热闹起来了。
阿朵带着小伙伴们在铁匠铺支起首播架子,镜头里,融化的银水倒进模具时“滋啦”一声腾起蓝色火苗,弹幕立马刷疯了:“这也太酷了!”“求同款手镯!”
龙阿公则手把手教年轻人用3D打印机做银饰胚子,再在上面手工雕刻传统花纹。
他们还开发了个“银饰AR试戴”小程序,只要对着手机镜头挥挥手,苗族银冠就自动“戴”到头上了,一晃脑袋还能听见叮叮当当的响声。
三个月后,苗岭上办起了“银影云端节”。
寨子里竖起了超大的LED屏幕,全球网友设计的各种新奇银饰轮番播放:有人把赛博朋克的霓虹灯元素和苗龙纹样拼在一起,有人用像素风格重新画了苗族的蝴蝶妈妈传说。
阿朵戴着会发光的银项圈,在全息投影的银花雨里跳芦笙舞,她的每个动作都被实时变成数字银饰图案,在屏幕上炸开成一片璀璨的银河。
正热闹的时候,林悦的手机又响了。
西川羌族寨子发来的视频里,穿着羊皮褂的汉子敲响了铜铃,羌族姑娘捧着绣着羊角花的围腰,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
苏瑶啃着酸汤鱼里的刺梨,含混不清地说:“走吧,下一站去给羌族的老手艺也加点新花样!”
山风掠过挂满银饰的木楼,叮叮当当的声响传得老远,好像在说:老祖宗的手艺,这下可有新故事讲咯!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cecia-2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