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二十八章

字体:     护眼 关灯

二百二十八章

 

待众人声音稍歇,她清越的声音响起:“陛下,波斯王子其情可悯,然其势己颓,纵倾我大唐之力,恐亦难挽狂澜于既倒。

大食如日方中,锋芒正盛,贸然与之争锋于万里之外,非智者所为。

不若顺水推舟,册封俾路斯为波斯都督府都督,赐印信、袍服,以示我朝对其法统之承认与庇护。

此举,既全了宗主之义,予俾路斯一立足之名分,使其能借我大唐声威稍作周旋;

又可对大食形成牵制,令其投鼠忌器,不敢尽灭波斯遗脉。至于实质出兵……大可不必。

我朝只需遣一能言善辩之使臣,居中‘调停’一二,表明态度即可。”

李治闻言,深觉有理。

武曌的策略,既维护了大唐作为“天可汗”的面子,又避免了陷入西亚战场的泥潭,成本最小,收益最大。

“皇后所言甚是,便依此议。着鸿胪寺拟定册封文书,择使臣持节前往疾陵城。” 一个名义上的“波斯都督府”,就此诞生于大唐的舆图之上,成为帝国势力范围向西延伸的一个象征性符号。

鸿胪寺使节来头不小,鸿胪少卿裴世安亲自率使团出使,然其实际效用,众人心照不宣。

回到长安的李治,还未来得及消化波斯之事,另一重隐忧又浮上心头。

关中平原,沃野千里,素为帝国根本。

然自继承大统一番改革以来,人口剧增,加之连年用兵西域、辽东,长安这座百万人口的巨城,其粮食供应日益仰仗关东及江淮的漕运。

显庆三年,关中虽未爆发大规模饥荒,但漕运的压力己初现端倪。

漕渠时有淤塞,漕船损耗巨大,沿途州县供应纤夫粮草亦成负担。

户部尚书奏报,今岁漕粮入京之数,较之去岁己有不足,需动用太仓存粮以补缺额。

“关中粮秣,竟至于此?”李治放下奏章,揉了揉眉心。

漕运是长安的生命线,一旦这条线出了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着工部、都水监,务必加紧疏浚漕渠,确保畅通,户部亦需严查沿途损耗、贪渎,务必使每一粒漕粮,皆入太仓。” 命令虽下,但解决这积重难返的难题,又谈何容易?长安的繁华之下,暗流己然涌动。

就在李治一筹莫展之时。

在西域圆满完成差事的忠勇侯江逸风,正押送着数十辆满载龟兹“土特产”——实则是黄金、美玉、珍稀毛皮、香料、以及那尊他特别“喜爱”的纯金佛像的马车,浩浩荡荡地行走在返回长安的丝绸之路上。

他骑在高头大马上,志得意满,哼着不成调的小曲:“我本是……长安城里一散仙,奈何陛下重任担……龟兹走一趟,荷包鼓又圆……回家买田又置地,月儿夸我好夫君……”(曲调怪异,词句俚俗,毫无古韵,纯属穿越者自娱自乐)。

他抚摸着马车上用锦缎小心遮盖着的金佛,眯着眼盘算:“这趟差事,办得漂亮,替陛下稳定了西域,迁了都护府,立了个听话的王……顺便嘛,嘿嘿,勤政爱民,收点辛苦钱,不过分吧?权力的快乐,就要这样体验。”

夕阳将他的身影拉得老长,映照着满载珍宝的车队,也映照着这位大唐“财神爷”春风得意的笑脸。

他不知道的是,长安城中,一场权力的游戏又在上演。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aghah-22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