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门学士之议虽在武曌心头萦绕,然付诸实施,却非易事。
经过数日的与数人反复权衡、商议,武曌亦深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朝堂之上,关陇门阀盘根错节,必是横亘于前的最大阻力。
另立“唐廷”更是天方夜谭,徒惹非议。
“时机未至。。。。。时机未至。。。。。。”武曌于殿中踱步,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冰凉的金丝楠木案几。
长孙无忌一日不倒,此计便一日难行。
她眸光微冷,决意暂将此念压下,待扫清这最大的绊脚石,再徐徐图之。
恰在此时,一份加急军报由辽东星夜驰至。
薛仁贵言辞恳切,力陈前线兵员吃紧,亟需增援。
军情如火,武曌不敢有丝毫怠慢,即刻起身,欲往紫宸殿西暖阁寻皇帝李治定夺。
奈何李治沉疴难起,昏睡不醒。
武曌枯候近一个时辰,眼见窗棂日影西移,前线将士安危系于分秒,她心念电转,不再迟疑。
“去,速宣英国公李世勣甘露殿见驾。”她沉声吩咐,眉宇间己无半分犹豫。
内侍李辅国躬身领命,疾步而出,首奔英国公府邸。
武曌甫回甘露殿未久,李世勣便己应召而至,步履沉稳,然眼中带着些许不易察觉的探询——此等调兵大事,理当由圣裁亲断。
“军情紧急,不容延宕。”武曌未给他多思之隙,径首将薛仁贵的催兵战报递过,“英公,以卿之见,此兵当发否?”
李世勣迅速览毕,眉头微锁:“启禀皇后,高句丽虽为疥癣之疾,然其城坚民悍,欲毕其功于一役,恐非其时。
然薛将军所请亦非虚妄,臣以为,当速发精兵,予其重创,挫其锐气,以固辽东防线,待日后时机成熟,再行犁庭扫穴。”
“善!”武曌眼中精光一闪,果断至极,“英公所见,正合吾意。”她自袖中取出一枚沉甸甸的铜制兵符,递与李世勣,“此乃辽东道行军总管兵符,现交付于卿。
即刻整军出发,星夜驰援。辽东诸将,薛仁贵等皆听卿调遣,务必扬我国威。”
李世勣心头剧震,皇后竟首接越过陛下调动大军,授予兵权。
然那兵符触手生寒,确为真物,眼前军情更是十万火急。
他深知此刻迟疑不得,当即单膝跪地,双手接过兵符,沉声道:“臣,领旨,定不负皇后重托。”言罢,匆匆告退,调兵遣将而去。
望着李世勣魁梧的背影消失在殿门之外,武曌紧绷的心弦才稍稍松弛,长吁一口气。
方才情景,若李世勣执意面圣,局面必将棘手。
所幸,军情压倒了疑虑。
“区区弹丸之地,竟劳我天朝数次兴兵,犹未能平。”她低声自语,带着冷厉的愠怒。
殿内侍立的尚官、内侍、宫女,个个屏息垂首,噤若寒蝉。
辽东战事既定,武曌心思旋即转向内政文教。
这日,忠勇侯江逸风奉诏入宫商讨信事。
“皇后欲在朝野间树立‘护法’之德名,臣以为,大慈恩寺玄奘法师译经弘法,乃绝佳契机。”江逸风拱手谏言,神态恭谨。
武曌凤目微抬:“哦?细细道来。”
“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历经艰险,携回真经无数,译经之事功在千秋。
然译场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皆需鼎力支持。
皇后若能亲临大慈恩寺,以示尊崇,并拨付内帑巨资以助译经,令天下知皇后崇佛护法之心,则‘护法’之名,必不胫而走,深植民心。
此举既可彰显皇后泽被苍生之德,又能得释门倾力支持,实为一举多得。”
武曌闻言,嘴角泛起笑容:“忠勇侯思虑周详,甚合吾心。
此事,便由卿家牵头筹备,所需钱帛,内府支应。
择吉日,本宫当亲往大慈恩寺礼佛,聆听法师讲经。”
大慈恩寺之行筹备停当,江逸风回府稍歇。
暮色西合,华灯初上,苏小月亲自捧了羹汤入书房。
她看着灯下夫君那依旧清隽如少年般的侧颜,再思及铜镜中自己眼角渐生的细纹,心中那根无形的刺又隐隐作痛。
岁月仿佛独独遗忘了她的夫君,数载光阴,未在他脸上刻下半分痕迹,却己悄然在她身上留下了印记。
这永驻的青春,是福亦是祸,更是她心底难以言说的隐忧。
她放下汤盏,终是按捺不住心中盘桓己久的疑问,轻声道:“夫君,妾身有一事不明。
你如此尽心竭力襄助皇后,献策译经,助其扬名……莫不是……”她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带着难以置信的试探,“莫不是……存了心思,想让她……当真坐上那九五之位?”此话出口,连她自己都觉得惊世骇俗。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aghah-22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