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一十七章

字体:     护眼 关灯

二百一十七章

 

擢司农少卿兼知洛阳营田韦弘机为东都营造使,克日前往洛阳,勘定宫室基址,征发民夫,务必在最短时日,使东都宫阙初具规模。”

“喏,”王伏胜躬身领命,快步退出。

显庆二年(六五七年)春,一道由皇帝李治颁下、实由皇后武曌主导的《建东都诏》昭告天下:

“……洛邑自古之都……控以三河,固以西塞,水陆通,贡赋等……朕……欲因巡幸,便即营建……宜改洛州宫为东都……其宫苑、百官、坊里、供顿,准长安旧制……” 洛州,自此升格为大唐帝国之东都,帝国权枢,悄然东移。

正当迁都事宜紧锣密鼓之际,西线战报再传。

苏定方己星夜兼程赶回长安述职。

两仪殿内,苏定方虽风尘仆仆,锋芒难掩。

李治细询西突厥局势,苏定方对答如流,剖析透彻,提出一套完整的犁庭扫穴之策,李治闻之连连颔首,心绪大定。

“苏卿真乃朕之长城,”李治龙颜大悦,“西突厥之事,朕便全权托付于卿,望卿不负朕望,早日荡平贺鲁,扬我国威。”

“臣苏烈,定当肝脑涂地,以报陛下提拔之恩。”苏定方慨然领命。

此时,殿前值守的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闻西突厥战事,又见皇帝与苏定方论及军机,英武面上战意难抑。

他手握仪刀,心潮澎湃。

李治目光扫过,恰捕捉到他眼中那几乎燃起的烈焰。

李治心念一动。

薛仁贵,此人勇冠三军,昔年万年宫山洪救驾有功,是不是将才也得好好培养后才知。

辽东虽暂平,然高句丽终是心腹之患。

苏定方将赴西域,辽东亦需一镇得住场之人。

“薛仁贵,”李治唤道。

“末将在!”薛仁贵立时出列,躬身一礼,声若洪钟,压抑不住激动。

李治视其锐气之面庞,微微一笑:“朕观你,闻战则喜,壮志可嘉。辽东之地,苏将军未尽之事宜,便由你接手。擢你为右领军卫大将军,镇守辽东。

为朕守好东大门,莫教高句丽再起波澜。”

这天降之喜砸得薛仁贵几欲晕眩,他猛抬头,眼中狂喜光芒迸射,声因激动微颤:“末将薛仁贵,领旨谢恩,必不负陛下重托,定当竭忠尽智,镇守辽东,扬大唐天威!”

看着薛仁贵激动领命、苏定方沉稳受任,李治心中稍宽。

西有苏定方荡平贺鲁,东有薛仁贵镇守辽东,朝中有武后操持迁都……帝国似正自废王立武的动荡中走出,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他望向殿外,长安城天空依旧阴沉,然相像着东都洛州的朝阳,似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透出第一缕微光。

薄暮晨光,唤醒了紫宸宫阙。

阙外重檐庑顶首刺苍穹,金碧流辉。

然这煌煌气象之下,暗流涌动,难以言喻。

天边朝霞如凝血,映着宫城深处一片死寂的寝殿——天子李治沉疴缠身,己多日未曾真正临朝。

紫宸殿内,皇后武曌端坐御案之后。

案头奏章堆积如山,几欲淹没她纤细的身影。

烛焰彻夜未熄,跳跃的光影在她略显苍白的脸上明灭不定,更添几分倦色。

朱笔方搁,一份加急奏报己呈至眼前。

“殿下,”阿萝来报,声音压得极低,如履薄冰,“营造使韦弘机急报:上阳宫新苑、隔城复道诸工,所费民夫、木石远超预估,工期……恐难如期。

且洛州前刺史李纬己致仕归乡,新刺史人选悬而未决,诸事调度,掣肘良多。

虽有英国公李勣遥领河南尹,然其年高,精力难济,实难亲理庶务。

至于具体督造、统摄洛阳民政之洛阳令……”阿萝语塞片刻,“此职,竟成悬缺,一时……无人可堪其任。”

“无人?”武曌声音不高,却寒意浸骨,殿内空气骤然凝滞。

纤指捏着奏报边缘,指节泛白。

她岂不知这“无人”背后的暗涌?李义府、许敬宗之流,羽翼渐丰,爪牙遍布。

他们巴不得将这洛阳令的肥缺纳入囊中,安插亲信,蚕食权柄。

可她武曌,岂是甘于受人摆布之辈?帝王心术,首在制衡,焉能坐视鹰犬反噬其主?

更深忧虑,沉甸甸压在心尖。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aghah-21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