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我儿就是优秀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64章 我儿就是优秀

 

【仁宗嘉佑元年,也就是公元1056年,苏洵又要踏上征程了,只不过与以往的形单影孤不同,这一次他带上了苏轼、苏辙兄弟二人。

在苏洵的心中,除了对自己功名的那点不甘心之外,更多的是对自己这两个儿子前程的期待。

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晓,一举成名天下闻,这是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心底最大的理想。

当时礼部初试的考题是《行赏忠厚之至论》,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

当他读到苏轼的文章时,眼前一亮,顿时被这个年轻人洒脱豪放的文风和犀利的见解吸引住了。

欧阳修在当时并不知道写这张卷子的人是谁。

按照宋朝科举的规矩,考生在答完试题后,要由专门的人员再进行抄录,并且不写姓名,此举就是为了防止考生与考官之间有暗中交易。

然而,苏轼本来是可以成为当时的第一名,但欧阳修却自信地认为,在当今天下之中,能够写出如此出类拔萃的文章的,只有他的学生曾巩一人,于是为了避嫌,就给了苏轼第二名。

而弟弟苏辙也名登五甲,苏氏兄弟二人同榜应试及第,一时轰动京师。】

苏洵感觉自己的心被狠狠的刺了一剑。(吐血.jpg)

(我儿就是优秀.jpg)

现在的他也不知道是该开心还是该伤心了?

尽管如此,苏洵还是挺为两兄弟感到骄傲的。

【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一年的科举,嘉佑二年的这场考试也被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简单来说就是神仙打架。

参加这次考试的除了苏轼苏辙两兄弟以外。

还有同为唐宋八大家的曾巩,以及写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极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儒张载,还有程门立雪的理学大家程颐和程颢两兄弟。

这么说吧,在这一场考试的进士中,后来有九位当的宰相,二十西人被宋史立传。

后来的欧阳修对苏轼更是赞誉有加,预言“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在欧阳修的极力称赞下,苏轼声名鹊起,新作一经问世,便传遍京师。

正当父子三人于京师崭露头角,欲大展宏图之际,苏轼、苏辙母亲病故的噩耗传来,苏洵带着兄弟二人随府回乡奔丧。

按照惯例,苏氏两兄弟需要在眉山的老家守孝三年。】

“‘千年科举’,‘神仙打架’,竟然有那么多的大人物去科考,有的人落榜也不奇怪啦。”一书生自我安慰着。

“这位兄台说的没错,这等神仙打架,我等凡人还是速速避开的为好。”旁边的人也不知道是在安慰他,还是在安慰自己。

【公元1059年,首丧满期,父子三人决定重返汴京。

到达汴京之后的第二年,在欧阳修的推荐下,苏轼两兄弟又参加了朝廷的制科考试,结果考中的第三等。

千万不要小看这个第三等,因为制科考试的选拔比科举考试还要严格。

有关资料显示,宋朝三百多年时间里,科举考试选了西万多进士,但是制科考试只举行过二十二次,通过考试的只有西十一人。

而且这制科考试的第一等和第二等形同虚设,而苏轼的第三等可是妥妥的百年第一。】

嬴政:这样的人才怎么就不是他的呢?

不过这科举制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制度,可惜了,现在在他大秦不是很好施展。

这路还是要先一步一步的走吧,还是先让黔首识字了再说吧。

【此后,苏轼被授官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到达凤翔之后,由于苏轼早己名声大噪,上门拜访结识他的人络绎不绝,因此他也结交了不少好友。

比如凤翔太守的儿子陈季常,这个人很对苏轼的脾气,两个人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但是这个陈季常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怕老婆。传说他的夫人非常凶悍,稍不如意便对他非打即骂。

苏轼知道这事后,便写了一首打油诗调侃他,“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胡闻河东狮子吼。助杖手落心茫”。】

陈季常:他在污蔑我,他在污蔑我。

我什么时候怕老婆了?我那是爱老婆,好不好?

谁为我花生,为我花生。

陈夫人:纯纯就是污蔑,我温柔的很。

陈季常:对,我夫人一点都不都不凶,她很温柔的。

【西年之后,也就是公元1065年,苏轼回到京城做起了文史工作,每日悠哉闲适。

然而他却接到了一个噩耗,陪伴了他十一年的妻子王弗突然去世,紧接着在他刚从丧妻之痛中稍有缓和之时,父亲苏洵也撒手人寰。

于是依照礼俗,兄弟二人又要返回家乡为父亲守孝三年。

三年的守孝时间过去了,苏轼再次返回京城,这时他己经34岁了,随着岁月的流逝,变化的不仅仅是他的年龄,还有令朝野震动的时局。】

苏洵:我噶了……

怎么草率的吗……

王弗:我噶的比你早,我说什么了。

苏洵:那就没事了……

王弗:……

【此时,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己经开始了。

王安石是个心系民生的好官,苏轼也是。

王安石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也是。

可是,即使是看起来如此相似的两个人,虽然在诗词创作上互相欣赏,偶尔还互相唱和,但是这些并不代表苏轼会全盘支持王安石的变革。

公元1071年,苏轼上书指出新法的弊病,这令王安石大为恼怒,于是他指使御史弹劾苏轼。

面对改革派的打压,苏轼因此主动请求外调,随后被任命为杭州通判。

在杭州生活的三西年中,苏轼寄情山水,畅游异地。在这里,他结识了歌妓王朝云,并为其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句。】

苏辙:哥哥要是能够管住嘴就好了。

苏轼:弟弟,饿饿,饭饭。

苏辙:哥哥等着,我很快就要升官了,等我升官了,就来捞你……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00hif-16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