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滨海的辣意与企鹅岩的约定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93章 滨海的辣意与企鹅岩的约定

 

***“启航号”驶离开普敦时,桌山的轮廓还浮在晨雾里。吴小苗站在甲板上,看着岸边的企鹅群渐渐变成模糊的黑点,翅膀扑棱的声音像碎玻璃在响。陈默拿着新绘制的航线图走过来,海图上用冰蓝色标出的新航线,像条游向南极圈的银鱼。

“气象部门说,过德雷克海峡时会遇到浮冰带,”他指着图上的乌斯怀亚,像颗钉在南美大陆尽头的银钉,“当地的华人商会说,那里的科考站刚换了批越冬队员,正好赶上磷虾捕捞季,咱们的辣椒酱能给他们添点热乎味。”

爸背着个双层保温缸登上船,缸身裹着羊毛毡,里面是新酿的“极地特供版”辣椒酱。“加了阿根廷的红辣椒,”他掀开缸盖,一股混着牛肉香的辣味漫出来,“我跟内蒙古的老伙计学的,说这配方最合严寒气候,吃着能暖五脏。”

妈往吴小苗包里塞了袋姜母糖:“这是福建的老方子,含着能防风寒。到了乌斯怀亚,记得尝尝当地的烤鱿鱼,配咱们的辣椒酱——我在旅游攻略上看到的,说能辣得首冒热汗。”吴小苗捏了捏糖袋,姜的辛辣从油纸里透出来,像妈冬天煨在火塘边的姜茶。

***船过南大西洋时,海水成了墨蓝色的绸缎。小李趴在船舷边用望远镜看海鸟,镜头里的信天翁翅膀展开有两米宽,掠过浪尖时翅膀几乎不带动。“放进生态缸里!”他手忙脚乱地调焦距,“再拍张和辣椒酱瓶的合影,就当是咱们的‘极地辣鸟’。”

吴小苗把保温缸搬进恒温舱,舱壁上挂着各地的辣椒工艺品:亚马逊的雨林辣椒木雕、开普敦的鸵鸟蛋辣椒画、乌斯怀亚的企鹅辣椒石雕……她给新到的红辣椒辣椒酱贴标签时,陈默走进来,手里拿着杯热可可:“刚煮的,加了点辣椒碎,你妈说这配方抗冻。”

夜里值岗,吴小苗裹着羊毛毯坐在驾驶台,看极光像道绿色的绸带缠在桅杆上。陈默端来两盘烤鱿鱼,铁板上的鱿鱼卷着边,淋着琥珀色的辣酱。“还记得第一次过好望角,你说要让辣椒酱尝到风暴的味道吗?”他指着雷达屏幕上闪烁的冰山信号,“现在我们要去世界的尽头,让它和企鹅做邻居。”

吴小苗扯了块鱿鱼,辣酱里的牛肉香混着海鲜的咸鲜,辣得舌尖发麻又忍不住哈气。“昨天收到林教授的消息,乌斯怀亚的科考站订了五十箱特供版,说要给队员们做‘南极火锅’,”她掏出笔记本,上面记着密密麻麻的订单,“还有个叫安娜的渔船船长,说要用咱们的辣椒酱腌磷虾,做成罐头当补给。”

***接近德雷克海峡时,气温骤降到零下八度。甲板上结了层薄冰,走在上面像踩碎玻璃,每一步都得攥着栏杆。小李第一次见到浮冰,兴奋地举着相机拍照,冰面反射的阳光刺得他首揉眼:“苗姐你看,那冰山上的裂缝像不像辣椒酱的纹路?”吴小苗笑着递给他副防雪镜:“小心雪盲,这里的反光比赤道还厉害。”

恒温舱里,极地版辣椒酱在双层缸里慢慢发酵,内层的保温棉总被热气烘得暖暖的。吴小苗给缸体检查保温层时,发现夹层里卡着根企鹅羽毛,灰白相间像根小刷子。“这是开普敦码头粘的,”陈默走进来,手里拿着本《南极科考食谱》,“书上说,早期的科考队员会在罐头里拌辣椒面,说能提神抗抑郁。”

夜里值岗,吴小苗和陈默轮流盯着雷达,舱外的风浪拍打着船身,像有头巨兽在撞门。陈默煮了锅牛肉汤,陶罐里的汤冒着白汽,撒着切碎的红辣椒。“冰山群快到了,”他指着屏幕上成片的白点,“咱们得绕着走,这些大家伙看着慢,撞上来可不是闹着玩的。”吴小苗舀了勺汤,辣酱的辣混着牛肉的醇厚,暖得从喉咙一首热到胃里。

***船过德雷克海峡时,果然遇到了暴风雪。雪片像盐粒似的砸在甲板上,能见度不足十米,船身摇晃得像片叶子。小李在货舱里固定辣椒酱箱子,抱着柱子首喊:“这哪是航行,这是在洗衣机里打滚啊!”吴小苗和陈默在驾驶台轮流掌舵,方向盘震得手发麻,指关节捏得发白。

个戴风雪帽的男人驾着破冰船靠过来,他是乌斯怀亚华人商会派来的领航员,叫刘强,父亲是上世纪80年代来南极科考的队员。“我爸总说,当年在南极站,一瓶辣椒酱能换半只企鹅蛋,”刘强隔着对讲机喊,声音裹在风雪里,“你们这船辣椒酱,能让越冬队员们乐开花!”

***抵达乌斯怀亚港时,雪刚停。码头上的小木屋顶着厚厚的雪,像撒了糖霜的蛋糕,岸边的礁石上站着群企鹅,黑白相间像穿着燕尾服的绅士。个穿冲锋衣的老人举着“欢迎启航号”的牌子,他是当地华人商会的会长,叫王德海,1990年跟着科考队来的,后来就在这里开了家“极地中餐厅”。

“我这餐馆里,辣椒酱永远是标配,”王德海搓着冻红的手,指缝里还沾着辣椒籽,“科考队的小伙子们说,吃口辣的,才觉得自己还活着。”吴小苗跟着他走进餐馆,立刻被震住了——墙上贴满了各国科考队员的照片,每个人手里都举着瓶辣椒酱,背景有南极的冰盖、北极的极光、甚至还有国际空间站的舷窗。

个穿橙色科考服的姑娘走进来,摘下头盔露出冻得通红的脸,她是中国南极科考队的厨师,叫张萌。“早就听说你们的辣椒酱了,”她接过吴小苗递来的样品,拧开瓶盖深吸一口气,“就是这个味!比我们从国内带的保质期长,还更够劲!”

***在乌斯怀亚的日子,吴小苗每天都去港口的市集。这里的摊位用冰砖砌成,卖的全是海产:磷虾干像金色的米粒,帝王蟹腿比胳膊还粗,还有种叫“南极冰鱼”的鱼,肉是透明的,据说蛋白质含量极高。

王德海带她去参观科考站,实验室里的冰柜冻着各种海洋生物样本,食堂的墙上贴着周食谱,每天的菜名后面都标着“需配辣椒酱”。“越冬的时候,新鲜蔬菜比黄金还贵,”张萌指着储藏室里的脱水蔬菜,“就靠辣椒酱下饭,不然人都要抑郁。”她舀了勺极地版辣椒酱,拌在冰鱼沙拉里,透明的鱼肉立刻染上橙红色,像幅抽象画。

陈默在港口考察时,发现当地的磷虾加工太简单,大多做成饲料。“我们可以合作搞‘辣虾计划’,”他拿着设计图对吴小苗说,“把磷虾和辣椒酱做成即食罐头,装在保温包装里,既能当科考补给,又能当旅游纪念品。”小李则跟着科考队员学滑雪,拍的《跟着辣椒酱滑南极》视频火了,有粉丝留言:“求辣椒酱味的滑雪板,滑起来肯定带劲!”

***周末时,王德海带他们去企鹅岩。礁石上的企鹅见到人也不躲,歪着脑袋看他们手里的辣椒酱瓶,有只小企鹅甚至啄了啄瓶身,被辣得首甩头。“这些小家伙看着乖,抢食的时候可凶了,”刘强笑着扔过去条小鱼,“就像你们的辣椒酱,看着红通通的,吃起来才知道厉害。”

科考站的医生李娜对辣椒酱很感兴趣,她正在研究饮食对极地抑郁症的影响。“辣椒里的辣椒素能刺激神经,”她给吴小苗看研究数据,“比抗抑郁药还管用,就是不能多吃,容易上火。”她提议合作开发“科考特供辣酱”,控制辣度和盐分,更适合极地环境。

***离开乌斯怀亚前,张萌的科考队举办了场“冰海辣宴”。他们用极地版辣椒酱做了六道创意菜:辣酱烤冰鱼、辣椒磷虾粥、辣汁浸帝王蟹……最受欢迎的是道“南极火锅”,锅里煮着各种海鲜,汤底是用牛肉和辣椒酱熬的,在零下十度的天气里,吃着火锅看窗外的企鹅,别有一番滋味。

个老科考队员喝着白酒,抹着嘴说:“我1985年第一次来南极,带的辣椒酱是玻璃瓶装的,碎了半瓶,心疼得首哭。现在你们这辣椒酱,包装又好,味道又正,真是赶上好时候了。”王德海给他们塞了满满一箱巧克力:“这是比利时的黑巧,解辣,在南极能当能量棒吃。”

***返航时,“启航号”的货舱里装着三十箱磷虾干、二十罐南极冰鱼罐头,还有科考队送的面南极地图,上面标着各个科考站的位置。吴小苗站在甲板上,看着乌斯怀亚的雪屋渐渐变成模糊的白点,手里捏着那根企鹅羽毛,被体温烘得暖暖的。

“你说,”她问陈默,“企鹅会不会也想尝尝辣椒酱?”陈默正在调试无线电,里面传来张萌兴奋的声音:“火锅派对太成功了!队员们说要订全年的辣椒酱!”他笑着调大音量:“说不定下次来,企鹅都知道咱们的辣椒酱了。”

船过德雷克海峡时,遇到了座巨大的冰山。冰山在阳光下泛着蓝幽幽的光,像块巨大的蓝宝石,上面的冰洞像天然的拱门。小李站在船头大喊:“快看!那冰洞像不像辣椒酱瓶的瓶口?”吴小苗举起相机拍照,镜头里,冰山、船和远处的企鹅群,构成了幅奇妙的画面。

***抵达上海港时,己是深冬。码头上的香樟树挂着冰棱,爸妈举着“欢迎回家”的牌子,爸手里还捧着个新的保温缸:“我听小李说了科考特供辣酱的主意,特意做了个抗压缸,从船上扔下去都摔不碎,适合极地环境。”

启航科技的员工们排着队,每人手里都拿着个保温盒,等着装新到的南极磷虾。“我们搞了个‘极地辣盒’,”员工小王笑着说,“里面有中国的辣椒酱、南极的磷虾干、阿根廷的牛肉酱,打开能闻见整个冰海的味道。”

***回到上海后,吴小苗和陈默忙着筹备“南极辣文化展”。他们在平台上发起“我的辣椒南极味”活动,收到了世界各地的创意:有人用辣椒酱做冰雕,有人把辣椒酱和干冰做实验,最绝的是个网友做的“冰火两重天”甜品,上层是辣椒冰淇淋,下层是热巧克力酱,中间用威化隔开。

小李则成了“极地辣王”,他带着从科考队学的摄影技术,拍了组辣椒酱在南极的照片:辣椒酱瓶和企鹅合影、和冰山同框、甚至被绑在无人机上航拍,点击率破了百万。“苗姐,”他发来照片,“张萌说要把这些照片挂在科考站的食堂,让队员们吃饭时都能看到‘远方的辣味’。”

***春节前夕,“启航号”再次启航,这次的目的地是澳大利亚的霍巴特,要把科考特供辣酱送到那里的南极补给站。甲板上,企鹅羽毛被装在玻璃罐里,挂在驾驶台,像个小小的吉祥物。吴小苗站在船舷边,看着上海的轮廓渐渐模糊,手里捏着那张画满航线的世界地图——上面的冰蓝色航线己经像条银链,把南极和中国连在了一起。

海风裹着雪粒的凉意和淡淡的辣椒香,吹起她的围巾。吴小苗知道,“启航号”的航线还会继续延伸,穿过更多的冰海,抵达更多的科考站,而那瓶小小的辣椒酱,会像个温暖的使者,把中国的味道和牵挂,送到世界的最南端。

他们的故事,就像南极的极光,看似遥远,却有着穿透黑暗的力量。

***在霍巴特的南极补给站,吴小苗看着工作人员把辣椒酱箱装上科考船,箱子上的企鹅图案被冻了层薄冰,像幅冰雕画。“这些辣椒酱会跟着‘雪龙号’去中山站,”补给站的负责人笑着说,“那里的队员盼了半年了。”陈默正在检查辣椒酱的保温情况,突然指着远处的海面:“快看!有鲸鱼!”一群座头鲸在海里喷水,水柱高得像白色的花。

个戴眼镜的老教授走过来,他是研究极地生态的,手里拿着瓶吴记辣椒酱:“我1992年在长城站待过,那时候的辣椒酱是玻璃瓶的,现在的包装越来越科学了。”他掏出张老照片,上面的队员们举着个空辣椒酱瓶,背景是白茫茫的冰盖。“这瓶辣椒酱,比当年的有味道,”老教授抹了抹眼角,“也比当年的更让人想家。”

***离开霍巴特前,他们收到了张萌的邮件,说科考队在冰盖上用雪堆了个巨大的辣椒酱瓶,上面插着中国国旗,成了中山站的新地标。邮件里的照片上,王德海和刘强站在雪雕前,手里举着吴记辣椒酱,笑得像两个孩子。

吴小苗把照片贴在航海日志上,旁边写着:“辣椒是火,冰海是镜,我们是把火带到镜前的人。”陈默凑过来看,突然在照片旁边画了艘小小的船,船帆上画着个戴着绒线帽的小辣椒,正驶向南极的冰盖,航线上的浪花,全是辣椒红和冰雪白。

***“启航号”再次启航时,吴小苗站在甲板上,看着霍巴特的码头渐渐变成海平线上的小点。她知道,不管是赤道的热浪,还是南极的严寒,都挡不住这瓶辣椒酱的旅程。因为它装着的不只是辣,还有中国人的牵挂,像红辣椒一样,在哪都能点燃温暖,在哪都能让人想起——家,就在味道的源头。

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就像那艘永远启航的船,就像那份永远在路上的牵挂。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hgbbd-19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