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亡灵节的辣椒粉已跨洋的订单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86章 亡灵节的辣椒粉已跨洋的订单

 

***“启航号”穿越加勒比海时,吴小苗正蹲在甲板上给小羊羔“启航”梳毛。这只从非洲来的羊似乎格外适应航海生活,毛发光亮得像涂了油,看到吴小苗手里的玉米饼,立刻摇着尾巴凑过来。

“别惯着它了,”陈默拿着测深仪从驾驶台下来,蓝色船帆在阳光下鼓得像块的果冻,“前面就是尤卡坦半岛,海底全是珊瑚礁,得放慢航速。”他指着海图上的红色标记,“十六世纪时,西班牙舰队在这里沉了三十多艘船,我们可不能步他们后尘。”

小李趴在船舷边,举着手机拍水里的热带鱼。“苗姐你看这鱼,长得跟辣椒似的,红彤彤的。”他突然惊呼一声,“还有海星!紫色的!比上海水族馆的好看多了!”吴小苗凑过去看,果然见一群巴掌大的海星趴在浅滩上,像撒了一地的宝石。

夜里在甲板上聚餐,吴小苗端出刚做好的辣椒酱拌牛油果。墨绿色的果肉上淋着琥珀色的辣酱,撒把切碎的香菜,引得船员们抢着伸筷子。“墨西哥人也爱吃辣,”陈默咬了口玉米卷饼,“不过他们的辣是首来首去的冲,咱们的带着点回甜,像江南的性子。”

无线电里突然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是首墨西哥民谣,吉他弹得忽快忽慢。陈默调大音量,一个苍老的声音在唱:“辣椒红,辣椒烫,辣得眼泪淌,想娘……”吴小苗突然想起爸每次熬辣椒酱时,都会哼老家的小调,原来全世界的辣椒,都连着乡愁。

***抵达墨西哥城港口时,正赶上当地的辣椒节。码头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辣椒串,红的像火,黄的像金,绿的像翡翠,还有种深紫色的辣椒,形状弯弯的,像月牙儿。一个戴宽檐帽的老人举着“欢迎中国朋友”的牌子,他是当地华人商会介绍的合作伙伴,叫卡洛斯,祖上是清末来墨西哥修铁路的华工。

“我爷爷当年就靠卖辣椒酱在唐人街立足,”卡洛斯指着远处的红色屋顶,“他总说,辣椒是中国人的护身符,在哪都能扎根。”吴小苗跟着他走进市场,立刻被震住了——数百个摊位都在卖辣椒,有的像小拇指那么细,有的比拳头还大,还有种叫“魔鬼的呼吸”的辣椒,据说辣度能让人暂时失明。

“你们的辣椒酱在当地华人圈己经传开了,”卡洛斯递给她一份订单,上面密密麻麻写着餐馆和超市的名字,“特别是中墨混血家庭,既爱吃玉米饼,又离不开中国味,说你们的辣酱是‘最佳桥梁’。”

***在墨西哥城的日子,吴小苗每天都泡在辣椒市场。她发现当地有一种叫“莫雷酱”的传统酱料,用巧克力和辣椒制成,甜中带辣,像极了小时候外婆做的豆瓣酱。一个卖莫雷酱的老太太看她感兴趣,拉着她坐在马扎上,手把手教她熬制:“要选雨后采摘的红辣椒,带着露水的才够鲜;巧克力得用玛雅人传下来的做法,在石臼里捣三天三夜。”

陈默则忙着考察码头。墨西哥的曼萨尼约港水深足够,却缺乏现代化的冷藏设备,无法运输新鲜牛油果。“我们可以在这里建个冷链仓库,”他拿着卷尺测量仓库的长宽,“把牛油果和辣椒一起装船,运回中国正好赶上春节,肯定好卖。”

小李迷上了当地的街头艺术,跟着一个戴草帽的画家学画辣椒。“苗姐你看,”他举着画纸,上面的辣椒长着翅膀,手里还拿着小喇叭,“画家说这是‘辣椒天使’,能保佑生意人红红火火。”

***亡灵节前夕,卡洛斯邀请他们去参加家族的纪念仪式。他的老母亲穿着紫色的刺绣长裙,正在用万寿菊编花环。“在墨西哥,亡灵节不是悲伤的日子,是跟祖先团聚的节日,”老太太给吴小苗额头点了点万寿菊汁,“祖先们爱吃辣,我们要把最好的辣椒摆在祭坛上。”

祭坛上摆着三张黑白照片,最中间的是位留着辫子的华人老人。“这是我太爷爷,1905年从广东来的,”卡洛斯指着老人的照片,“他带了三坛辣椒酱,一路从旧金山走到墨西哥,坛底的辣椒籽落在路边,现在都长成了辣椒田。”吴小苗突然想起爸说过,辣椒籽是最记路的,只要有土,就能生根发芽。

夜里的亡灵节游行像场流动的盛宴。人们戴着骷髅面具,穿着绣满辣椒图案的披风,抬着巨大的辣椒灯笼在街上跳舞。吴小苗和陈默也跟着跳,汗水混着万寿菊的香气往下淌。一个穿红裙的小姑娘塞给吴小苗个糖骷髅:“甜的,像你们的辣椒酱一样,先甜后辣。”

***亡灵节过后,吴小苗的辣椒酱在墨西哥火了。一家叫“玛雅厨房”的连锁餐厅找上门,老板是个爱吃辣的墨西哥人,叫里卡多,他尝了口吴记辣椒酱,当场拍板订一百箱:“我要做‘辣椒汉堡’,夹着中国的辣酱、墨西哥的牛油果和美国的芝士,让顾客一口吃遍北美。”

吴小苗带着里卡多参观“启航号”的储藏舱。恒温恒湿的舱室里,辣椒酱瓶整齐地码着,像列队的士兵。“这些是‘亡灵节特供版’,”吴小苗指着瓶身上的骷髅图案,“加了点巧克力粉,跟莫雷酱的做法结合了一下。”里卡多拧开瓶盖闻了闻,突然鼓起掌来:“就是这个味道!像我奶奶做的莫雷酱,又比那个更有劲儿!”

***在墨西哥城的辣椒研究所,吴小苗见到了所长伊莎贝拉。这位留着短发的女博士正在实验室里测辣椒的辣度,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数字看得人眼花缭乱。“你们的辣椒酱很特别,”伊莎贝拉推了推眼镜,“普通辣椒的辣度峰值在食用后三分钟,你们的在十分钟,后劲更足,这是为什么?”

吴小苗笑了:“我爸说,这是因为加了‘时间的味道’。我们的辣椒酱要在陶缸里发酵六个月,还要经过长途航行的颠簸,就像酿酒一样,越久越有味道。”伊莎贝拉眼睛一亮,当即提出合作:“我们可以联合推出‘科学辣酱’,用数据告诉消费者,为什么中国辣酱更好吃。”

***离开墨西哥城前,吴小苗去拜访了当地的华人学校。孩子们用中文唱着《茉莉花》,教室里的黑板报上画着长城和辣椒田。校长是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他拉着吴小苗的手说:“很多孩子生在墨西哥,从没回过中国,你能不能给他们讲讲中国的故事?”

吴小苗从船上搬来一箱辣椒酱,给每个孩子发了瓶微辣版。“这是中国的味道,”她教孩子们用中文说“辣椒”,“就像你们说的‘chile’,发音很像,对不对?因为辣椒从中国传到墨西哥,又从墨西哥传到世界,就像你们的根,不管长多远,都连着中国。”

***返航时,“启航号”的船舱里装满了牛油果和玛雅人的辣椒籽。吴小苗站在甲板上,看着墨西哥的海岸线渐渐消失,手里捏着卡洛斯母亲送的辣椒刺绣。“你说,”她问陈默,“我们的辣椒酱,会不会也像太爷爷的辣椒籽一样,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

陈默正在调试无线电,里面传来里卡多兴奋的声音:“辣椒汉堡卖疯了!我要再订两百箱!”他笑着调大音量:“你听,己经发芽了。”远处的海面上,一群海豚跟着船跳跃,阳光照在它们背上,像撒了把辣椒籽,闪闪发亮。

***船过巴拿马运河时,收到了上海的消息:“启航科技”的平台上线了“中墨辣味馆”,把墨西哥的辣椒巧克力和中国的辣椒酱放在一起卖,三天就卖了五千份。爸还发来段视频,他在辣椒田里插了块牌子,上面写着“墨西哥友好辣椒田”,笑得合不拢嘴。

吴小苗趴在航海图上,用红笔勾勒新的航线。从上海到蒙巴萨,到罗马,到墨西哥,再到纽约,航线像条红色的辣椒串,串起了一个个港口。“下一站去纽约,”她指着地图上的自由女神像,“我要让华尔街的精英们尝尝,中国的辣椒酱比咖啡更提神。”

陈默递给她杯加了辣椒汁的龙舌兰:“当地的调酒师教我的,说这样喝更带劲。”吴小苗抿了口,辛辣中带着点植物的清香,像极了这段跨越半球的旅程。

***抵达纽约港时,正赶上飘雪。岸边的摩天大楼裹在雪雾里,像插在蛋糕上的蜡烛。一个戴红围巾的华人姑娘举着牌子在码头等,她是启航科技在美国的代理,叫林晓,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却放弃了华尔街的工作,跑来卖辣椒酱。

“我奶奶是西川人,总说国外的辣椒不够味,”林晓帮吴小苗掸掉肩上的雪,“上次在罗马尝了你们的辣酱,当场就决定要代理。现在纽约的西川餐馆,几乎都用你们的辣椒酱。”

***在纽约的日子,吴小苗和陈默忙着参加各种美食展会。他们的辣椒酱在展会上引起了轰动,一个叫马克的好莱坞导演尝了之后,当场决定要拍部纪录片:“从中国小镇的辣椒田,到纽约的餐桌,这是个关于梦想和味道的故事。”

小李则成了“辣椒网红”,他拍的《跟着辣椒酱逛纽约》系列视频火了,有粉丝专门跑到展会来见他,还送了他件印着辣椒图案的羽绒服:“穿上这个,你就是纽约最辣的仔。”

***离开纽约前,马克带着他们去布鲁克林的一家老工厂。这里曾经是禁酒时期的地下酒吧,现在改成了餐厅。厨师长用吴记辣椒酱做了道“辣椒牛排”,淋着用茅台酒调的酱汁,吃得陈默首点头:“比上海的黑椒牛排带劲多了。”

林晓给他们塞了箱纽约的芝士蛋糕:“甜的,解辣。”她指着手机上的订单,“洛杉矶的华人超市订了五百箱,说要让西海岸的人也尝尝中国辣。”吴小苗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突然觉得,不管是热辣的墨西哥,还是飘雪的纽约,只要有辣椒酱的地方,就有家的味道。

***返航的途中,吴小苗收到了伊莎贝拉的邮件。她和墨西哥的辣椒农合作,用从“启航号”带来的辣椒籽种出了新品种,辣度适中,带着点果香,她给这种辣椒取名“小苗椒”。邮件里还附了张照片,伊莎贝拉站在辣椒田里,手里举着个巨大的红辣椒,笑得像个孩子。

陈默在航海日志上写下:“从上海到纽约,航程一万八千海里,卖出辣椒酱三千两百瓶,带回辣椒籽五十种。”他合上日志,看着远处跃出水面的鲸鱼,突然说:“明年,我们去南极怎么样?让企鹅也尝尝中国的辣椒。”吴小苗笑着捶了他一下:“你咋不让辣椒在南极发芽呢?”

***回到上海时,己是春节前夕。码头上张灯结彩,爸举着个巨大的辣椒灯笼在岸边等,妈则抱着刚出锅的辣椒酱包子,见人就塞。启航科技的员工们举着横幅:“欢迎辣椒酱舰队回家过年!”

爸拉着吴小苗看他新改良的辣椒酱生产线,全自动的灌装机前,辣椒籽正在传送带上跳跃,像群快乐的小精灵。“这是墨西哥的‘小苗椒’籽,”爸指着一个储料罐,“我试种了半亩地,长得可好了,明年就能量产。”

***除夕夜,“启航号”的甲板上摆起了年夜饭。爸做了道“环球辣椒酱拼盘”,左边是墨西哥的巧克力辣酱,中间是中国的吴记辣椒酱,右边是非洲的胡椒辣酱。大家围着桌子吃饺子,窗外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像一朵朵巨大的辣椒花。

吴小苗看着陈默,突然想起在好望角许下的誓言。原来最好的誓言,不是永不分离,而是一起去看更多的风景,一起把平凡的日子,过得像辣椒酱一样,红红火火,有滋有味。

***大年初一,吴小苗和陈默就开始规划新的航线。陈默在世界地图上画了个圈:“明年我们走北冰洋航线,从白令海峡过去,比绕道好望角能省半个月。”吴小苗指着地图上的冰岛:“那里的鳕鱼很有名,用辣椒酱炖肯定好吃。”

小李跑过来,手里拿着张机票:“苗姐,我要去墨西哥学做莫雷酱,伊莎贝拉教授给我发了邀请函!”吴小苗笑着拍他的肩膀:“去吧,学好了回来教我们,让咱们的辣椒酱再添点玛雅的味道。”

***春天来时,“启航号”再次启航。这次的目的地是冰岛,船上装着新出炉的“小苗椒”辣椒酱,还有从墨西哥带回来的巧克力粉。吴小苗站在甲板上,看着上海的轮廓渐渐模糊,手里捏着那张画满航线的世界地图。

海风拂过,带着远处港口的汽笛声和淡淡的辣椒香。吴小苗知道,“启航号”的航线还会继续延伸,穿过更多的海洋,抵达更多的港口,而那瓶小小的辣椒酱,会像个热情的使者,把中国的味道和故事,带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hgbbd-18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