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兰台初会 大道问苍黎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3章 兰台初会 大道问苍黎

 

椒房殿的烟火暖意尚未散尽,刘协刚解下沾着油渍的围裙,还未来得及换下那身便于行动的深衣,内侍便匆匆来报:

“陛下!汉中张鲁携家眷及数名亲近道官,己至洛阳城外!言奉旨入朝,听候陛下发落。”

刘协动作一顿,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张鲁,这位主动交出权力、带着“大道之问”入朝的五斗米道师君,终于来了。

他挥退内侍,对尚在殿中的卢植、蔡邕等人道:“皇嫂还需静养,诸位且在此宽坐。朕…去见见这位张师君。”

他没有选择在庄严肃穆却冰冷疏离的未央宫正殿,而是命人将初次会面的地点,安排在正在整理典籍、散发着书卷墨香的兰台偏厅——这里,象征着知识与传承,或许比权力殿堂更适合开启这场对话。

当刘协步入兰台偏厅时,张鲁己静候多时。他依旧一身素净道袍,洗尽铅华,身旁站着神色恭谨的弟弟张卫和几位年长道官。见到刘协,张鲁领着众人深深稽首:“草民张鲁,携弟张卫等,叩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姿态谦卑,毫无昔日“师君”的威仪。

“张师君免礼!” 刘协快步上前,亲手扶起张鲁,态度温和而尊重,“一路辛苦。朕闻师君在汉中协助王将军安抚百姓,恢复生产,功莫大焉。更难得师君深明大义,举郡归朝,此心此德,朕感佩于心。” 他特意强调了张鲁在汉中过渡期的贡献,给予其应有的尊严。

张鲁起身,目光平静地迎向刘协。眼前这位少年天子,与他想象中威严深重的帝王形象颇有不同。衣着随意,身上甚至还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烟火气,眼神却清澈而深邃,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沉稳与洞悉。这让他心中那份沉重的疑问,再次翻涌上来。

“陛下天恩,鲁愧不敢当。” 张鲁微微欠身,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鲁此番入朝,非为功名利禄,实为求索一惑,望陛下解惑。”

厅内瞬间安静下来,连整理竹简的兰台小吏也停下了动作。卢植、蔡邕等人闻讯也悄悄来到厅外廊下,屏息倾听:他们都隐约知道,汉中曾有过一场未尽的对话,同时也好奇这位少年天子的回答……

张鲁深吸一口气,抬起头,目光如古井深潭,首视刘协,问出了那个在汉水之畔、老槐树下,曾让刘备陷入长久沉默的问题:

“陛下!”

“这乱世如洪炉,万民如刍狗。”

“刀兵起处,田园尽毁;权谋斗时,白骨盈野。”

“鲁曾妄求以道法清静,庇护一方,终是镜花水月,反累及生民。”

“敢问陛下…”

“究竟…如何才能让这天下苍生,得享真正的安宁?”

问题抛出,兰台内外,一片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刘协身上。卢植捻须沉思,蔡邕面露悲悯,廊下的贾诩也悄然驻足,眼神闪烁。

刘协没有立刻回答。他走到窗边,望着兰台庭院中新绿的草木和忙碌修史的学子。

作为穿越者,他脑中闪过太多宏大的词汇:

和平?发展?法治?人权?但这些概念,对于这个生产力低下、战乱频仍的时代,太过遥远和抽象。

他转过身,目光重新落在张鲁身上,没有引经据典,没有高谈阔论,而是用一种近乎朴素的、带着泥土气息的语调,缓缓开口:

“张师君此问,重逾千钧。朕…亦在苦苦求索。” 他坦诚了自己的困惑,拉近了距离。

“但是啊……”

“安宁?在朕看来,没那么玄乎。” 他顿了顿,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砸在每个人心头:

“安宁,就是让田里的老汉,能踏踏实实把种子撒下去,知道秋后收的粮食,不会被乱兵抢走,不会被酷吏夺走,够他一家老小活命,还能有点余粮换点盐巴粗布!”

“安宁,就是让织布的妇人,夜里能睡个囫囵觉,不用担心胡马踹开家门,不用害怕地痞闯进来欺凌,知道她男人当兵守边,朝廷发的饷钱能按时送到家,她织的布能卖出去换钱!”

“安宁,就是让街上的娃娃,能跌跌撞撞地跑,摔倒了嚎两声,爹娘能赶紧抱起来哄哄,而不是饿得连哭的力气都没有,或者被拍花子的拐走卖掉!是让他们有机会去乡塾,笨拙地学认几个字,而不是从小就只知道拿木棍当刀枪,在死人堆里找吃的!”

刘协的声音带着一种沉重的力量,描绘着乱世中最卑微也最奢侈的画面。他走到张鲁面前,目光灼灼:

“张师君,朕知道你的道法,讲‘清静无为’、‘济世救人’,心是好的。可在这人吃人的世道里,空讲清静,护不住一碗救命的粥!光有慈悲,挡不住劈向妇孺的刀!”

“朕不是什么圣人,也没找到包治百病的‘大道’。朕能做的,就是像在洛阳废墟里开仓放粮,像在金城街头立誓整军护商,像在汉中力保张师君你治下百姓不被屠戮,像在河西用牛羊换人心… 用尽一切手段,去‘护’!”

他握紧了拳头,语气斩钉截铁:

“护住百姓手里那碗粥!护住妇人夜里的安眠!护住娃娃奔跑的巷子!护住田里那点盼头!护住商旅敢走的路!护住兵卒该拿的饷!”

“谁敢动这些,朕就砸烂他的爪子!管他是胡酋、是逆贼、是贪官、是豪强!朕的刀把子,皇甫公的刀把子,刘皇叔的刀把子,就是用来干这个的!”

“护住了这些最底线的、活命的、喘气的‘安’,人心里的‘宁’,才能慢慢长出来一点!就像这兰台外的草,得先有块地皮不被踩烂,才能一点点冒绿芽!”

“这,就是朕现在唯一能想到、也正在拼了命去做的‘安宁’!土是土了点,但实在!张师君,你觉得呢?”

刘协的答案,没有玄妙的哲理,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赤裸裸的现实和最朴素的守护。他承认了暴力的必要——“砸烂爪子”,也强调了守护的目标:最底线的生存与安全。他将宏大的“安宁”拆解成了无数个具体而微的“护住”。

张鲁彻底震住了!他呆呆地看着眼前这位挽着袖子、带着烟火气、却说出如此“土”又如此沉重有力话语的少年天子。

刘备的沉默,是因为看到了理想与现实的鸿沟。而刘协的回答,则是首接跳过了无谓的玄思,用最粗糙有力的手,死死抓住了现实泥沼中那根名为“生存”的稻草!

他心中那座曾经因理想破灭而摇摇欲坠的“大道”之塔,并未完全崩塌,反而在刘协这充满泥土气息和血腥味的“护民”宣言中,找到了一个新的、更坚实的支点!

大道无形,生育万物?不!在这乱世,大道或许就在这最笨拙、最费力、甚至最血腥的“护”字之中!

良久,张鲁长长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他对着刘协,再次稽首,这一次,他的腰弯得更深,声音却带着前所未有的坚定与释然:

“陛下…一席话,如醍醐灌顶!鲁…明白了!”

他抬起头,眼中没有了迷茫,只有一种找到方向的清澈和一种愿意投身其中的热忱:

“鲁虽愚钝,不通兵事,不擅权谋,然于导人向善、安抚人心、辨识草药、组织乡里之事,尚有些许心得。陛下‘护国安民’之大业,道阻且长,鲁愿竭此残躯,尽此绵薄!无论于兰台修书解惑,或于乡野施药济民,或于道观宣讲陛下仁政,但凭陛下驱策!鲁…愿为陛下所‘护’之万民中一砖一瓦!”

刘协看着张鲁眼中重新燃起的、与之前截然不同的光芒,知道这位曾经的“师君”,终于在现实的大地上,找到了新的“道”的践行方式。他用力扶起张鲁,朗声笑道:

“好!有师君相助,朕这‘护民’的担子,又能轻上几分了!兰台修史,正需师君这般洞悉世事变迁之人!这乱世如何让百姓受苦,我们如何一点点挣扎着给他们挣条活路…都记下来!让后人看看,这安宁…来得有多不易!”

兰台墨香映新绿,道君稽首问玄机。

天子挽袖答土策,护住粥饭护住衣。

砸烂贼爪安妇孺,守住田畴盼生机。

大道原在泥泞里,一诺共担万民饥!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gi00f-6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