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归巢的旋律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二十二章 归巢的旋律

 

伦敦的雨季如约而至。

程岚苓推开公寓大门时,一股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

红茶、松节油和黎茵茵那瓶甜得过头的香草味蜡烛混合在一起的味道。

客厅里,那台老式打字机依然蹲在角落的矮桌上,键盘上落了一层薄灰,几个键帽微微,像是在抗议主人长期的冷落。

"欢迎回家!"黎茵茵从厨房冲出来,身上套着一件画满音符的旧T恤,下摆沾着可疑的紫色颜料,"猜猜我做了什么?"

没等回答,她就拽着程岚苓来到厨房。

餐桌上摆着一个歪歪扭扭的蛋糕,奶油裱花融化了一半,表面用巧克力酱写着"故障女王凯旋",旁边画了个勉强能辨认出的钢琴图案。

"本来想做阿姆斯特丹地图形状,"黎茵茵用叉子戳了戳蛋糕边缘,"但烤箱温度设置出了'故障'。"

她故意加重这个词的语气,眼睛亮晶晶的。

普丽娅默默递过来一杯冒着热气的印度奶茶:"别担心,能吃的部分我都切出来了。"

她手腕上的银镯子随着动作叮当作响,新添了一枚郁金香造型的吊坠——显然是荷兰之行的纪念品。

程岚苓放下行李,背包里还装着阿姆斯特丹音乐节的节目单和那枚参与演出的古董硬币。

她用手指蘸了一点融化的奶油,甜腻的味道在舌尖化开,像某种童年的慰藉。

窗外的雨轻轻敲打着玻璃,与厨房里水龙头的滴水声形成不规则的二重奏。

"所以,"黎茵茵塞了满嘴蛋糕,含糊不清地问,"柏林的事定了吗?"

程岚苓望向窗外。

雨幕中的伦敦轮廓模糊,街灯在湿漉漉的路面上投下摇曳的光晕。

三个星期前离开时,她只想着如何在陌生城市复现《故障都市》的成功;而现在归来,满脑子却是如何打破既有框架,创作全新的作品。

"彼得推荐的那位柏林技师回邮件了,"她从包里拿出一张折叠的图纸,"他们确实有台能模拟雷声的钢琴,但更吸引我的是这个——"

图纸上是一台经过改装的大键琴,琴弦上方安装了一系列金属共鸣器,看起来像某种蒸汽朋克风格的科幻装置。

"十九世纪的设计,"程岚苓的指尖轻轻描摹着图纸上的机械结构,"通过调节共鸣器的位置,可以改变音色,像给声音'调色'。"

黎茵茵吹了个口哨:"所以下一站是穿越回巴洛克时期?"

"是向前,"程岚苓小心地折好图纸,"用古老技术创造未来声音。"

雨声渐密。

她们挤在沙发上翻看荷兰之行的照片——黎茵茵在运河边夸张的摆拍、普丽娅专注记录建筑细节的侧脸、演出结束后卢卡斯蹲在钢琴旁检修设备的背影。

程岚苓发现自己最喜欢的一张是彩排间隙的抓拍:她坐在教堂长椅上,阳光透过彩绘玻璃在她身上投下碎片般的色彩,而她的表情既不是紧张也不是自信,而是一种纯粹的、沉浸在声音世界里的宁静。

手机震动起来。卢卡斯发来一段音频文件,备注写着"阿姆斯特丹演出的观众席录音"。

程岚苓戴上耳机,按下播放键——

钢琴声从远处传来,伴随着观众席偶尔的咳嗽声、衣服摩擦声。但在这些常规声音之外,她还听到了更多:

有人在不自觉地用脚尖打拍子,节奏与音乐微妙地错位;

一位老太太随着旋律轻哼,却总是慢半拍;

最动人的是某个孩子的笑声,恰好出现在那个意外的投影故障时刻,清脆得像铃铛。

"怎么样?"黎茵茵凑过来抢走一只耳机,"哇哦,这比官方录音生动多了!"

程岚苓没有回答。

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一首在追求的声音美学——那些机械故障、技术意外、人为错误——本质上都是在寻找这种真实生命的痕迹。

完美的演奏可以复制,但那个荷兰孩子的笑声、黎茵茵烤失败的蛋糕、此刻窗外的雨声,这些才是不可复制的珍宝。

夜深了,雨依然下个不停。

程岚苓坐在自己房间的窗边,笔记本摊在膝头。墙上的便签随风轻轻摆动,记录着她过去几个月收集的所有声音灵感:

洗衣机失衡的震动、地铁急刹的尖啸、黎茵茵打字机卡键的咔嗒响......

她拿起笔,在新的一页写下标题:《不完美生活协奏曲》。

第一个音符落下时,窗外的雨突然变大,水滴敲击防火梯的声音像自然的打击乐部,为她即兴创作的旋律伴奏。

楼下传来黎茵茵和普丽娅争论电视节目的声音,冰箱门开合的闷响,水管偶尔的嗡鸣——这些日常的、不完美的声音,此刻都成了最温暖的和声。

程岚苓想,或许这就是创作的真谛:不是追求想象中的完美,而是在真实生活的杂音里,听见属于自己的旋律。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gbcia-2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