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新军操典立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7章 新军操典立

 

赵禥展开手册。

“从今日起,襄阳驻军不再是扛着锄头的屯田兵!”

他扬手甩出一面三角旗。

“看见这面虎旗了吗?举旗为进,收旗为退,违令者 ——”

皮鞭重重抽在青石砖上。

“斩!”

校场后方,郭守敬挤开人群。

这位参与军工改制的匠师,此刻盯着士兵们脚下的皮靴。

每双靴子都钉着统一规格的防滑铁掌,靴筒高度精确到三寸。

“陛下,这队列排布... 竟与投石机的齿轮咬合一般严丝合缝!”

“郭老师傅好眼力!”

赵禥大步走下点将台。

“十人成队,百人成营,千人成军,各营旗帜、番号、职责皆有定制。”

他突然指向右侧方阵。

“第三排第五个,出列!”

一名年轻士兵慌忙站出,手中长枪握得发白。

赵禥踱到他面前,指尖划过枪杆上的刻度。

“知道这三寸红漆代表什么?”

不等回答,又猛地转身指向全体将士。

“这是刺杀时的最佳突刺距离!以往你们杀敌全凭蛮力,今日起,每个动作都要用脑子!”

人群中突然传来嗤笑。

赵禥循声望去,见是个留着络腮胡的百夫长,铁甲上还沾着三日前剿匪的血迹。

“陛下,咱们扛着锄头都能打胜仗,搞这些花架子...”

“花架子?”

赵禥冷笑,从腰间解下七星宝刀抛给那百夫长。

“你,带五十人;李将军,选同等人数新军。

按旧法与新法各列一阵,即刻演练!”

校场瞬间沸腾。

李庭芝亲自挑选的新军迅速列成方阵,盾牌如墙,长枪如林;

而旧军却如散沙,百夫长吆喝半天,队伍仍歪歪扭扭。

赵禥举起苏婉儿特制的望远镜,镜片中,新军第三列士兵同时举盾的动作竟似一人。

“放箭!”

随着赵禥令下,两队弓箭手同时发箭。

新军以盾牌组成 “人字形” 防御,箭矢叮叮当当弹落在地;

旧军则顿时乱作一团,百夫长的头盔都被流矢射飞。

“还觉得是花架子?”

赵禥从惊愕的百夫长手中取回宝刀,刀锋挑起对方散落的发辫。

“你方才下令举盾,足足比新军慢了七息 。

战场上,七息足够敌军冲垮你的防线!”

校场死寂如坟。

赵禥转身面对全体将士,声音穿透薄雾。

“记住!从今往后,你们的每一次踏步,都关乎生死;

每一声口令,都必须令行禁止!”

他突然扯开衣领,露出锁骨处狰狞的箭伤,

“这是三年前鄂州之战留下的!当时我们输在哪里?就输在没有铁的纪律!”

......

李玥突然策马奔来。

“陛下!元军斥候出现在城北二十里!”

话音未落,赵禥己翻身上马。

转头对李庭芝厉喝:“按操典第三卷,布防!”

襄阳驻军爆发出震天动地的回应。

赵禥勒马在校场边缘,看着眼前惊人的变化。

各营如精密齿轮般转动,旗帜翻飞间,步兵、弓兵、弩手迅速占据有利地形。

苏婉儿设计的 “信号旗语” 在空中穿梭,原本需要半个时辰的布防,竟在一炷香内完成。

“陛下,”

文天祥不知何时出现在身旁。

“这... 这简首是脱胎换骨!末将曾听闻岳武穆治军严明,今日所见,更胜十倍!”

元军斥候的马蹄声渐近。

赵禥举起望远镜,镜中,五百蒙古骑兵正朝着看似松散的宋军阵型冲来。

他嘴角勾起冷笑,抽出腰间令旗。

“告诉李将军,按操典第七卷,给他们点颜色瞧瞧!”

当元军踏入百步之内,宋军阵中突然响起整齐划一的呐喊。

第一排盾牌手半蹲成墙,第二排弩手从盾缝间探出弩机 。

正是赵禥特意改良的 “三段连射” 战术。

三轮箭雨过后,蒙古骑兵倒下大半。

幸存者惊恐地发现,宋军阵列竟如铜墙铁壁,毫无破绽可寻。

“变阵!”

赵禥的令旗再次挥动。

宋军阵型如活物般变换,瞬间从防御转为包抄。

李庭芝亲率的骑兵从侧翼杀出,马蹄声与喊杀声中。

赵禥转头对文天祥道:“文大人,你说若是贾似道那厮看到今日之军容...”

“必悔青了肠子!”

文天祥抚掌大笑,眼中泪光闪烁,

“陛下,此《新军操典》不仅是练兵之法,更是强军之本!有此军威,何愁中原不复!”

.......

夕阳西下。

校场己打扫干净。

赵禥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沙土上勾勒着阵型图。

苏婉儿抱着新绘制的操典插图走来。

“陛下,根据今日实战,臣建议在操典中增加‘地形应变’章节...”

“正合朕意!”

赵禥抬头,两人目光相撞,竟同时红了耳根。

远处,李玥望着这一幕,手中的马鞭不自觉攥紧。

却还是转身走向正在清点战利品的娘子军。

是夜,赵禥在御书房反复翻阅沾满汗水的操典。

烛火摇曳中,他想起白天那个不服气的百夫长,想起元军斥候惊恐的眼神,嘴角缓缓上扬。

这不仅是一本军事条例,更是一把重塑大宋军魂的利刃。

当伯颜得知襄阳驻军的蜕变,不知会作何感想?

而此刻的元军营地,逃回的斥候正向主将描述着白天的遭遇。

“他们... 他们就像一群会变阵的铁疙瘩!

箭矢飞来时,阵型密得连苍蝇都钻不进去!”

主将看着手中皱巴巴的情报,上面 “新军操典” 西个字刺得他太阳穴突突首跳。

赵禥吹熄烛火,窗外,襄阳城的灯火如星河璀璨。

他知道,新军改制只是开始。

当《新军操典》推广至全国,当每一名大宋将士都成为纪律严明的钢铁战士。

那个积贫积弱的南宋,终将在他手中浴火重生。

......

襄阳城的晨雾里飘着米粥的香气,流民收容所外排着长队。

赵禥戴着斗笠混在人群中,看着李玥带领娘子军检查流民行囊。

一个老汉掀开破棉被,露出里面啼哭的婴儿,却在递户籍册时,指尖微微颤抖。

赵禥心中一动,他走上前温和地问道:“老丈,可是有什么难处?”

老汉犹豫片刻,扑通一声跪下。

“陛下,小老儿实在走投无路,这孩子是捡来的,怕不能入籍。”

赵禥连忙扶起老汉:“莫怕,只要是大宋子民,皆可入籍。”

这时,李玥走过来,眼神中带着敬佩。

“陛下,您心系百姓,连这捡来的孩子都一视同仁。”

赵禥看着流民们渴望的眼神。

“朕要让大宋每一个百姓都有饭吃,有衣穿,有地种。”

他转头对李玥吩咐道:“以后遇到此类情况,一律妥善安置。”

李玥领命而去。

赵禥望着远方,心中想着,这流民安置也是新军改制后的重要一环,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新军才能无后顾之忧,大宋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待流民们都安置妥当,他才带着坚定的步伐,回到点将台,继续为强军强国而谋划。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g0aad-5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