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襄阳军工兴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1章 襄阳军工兴

 

襄阳城南的山谷中,晨雾被熔炉的火光撕裂。

赵禥踏着沾满铁屑的木板路,看着流水线上的工匠们各司其职。

左手边的学徒正将青铜弩机嵌入桦木弩臂,右手边的老师傅用磁石检验着每一枚弩箭的铁质。

远处的陶窑里,苏婉儿改良的 "震天雷" 陶壳正在窑火中烧制,窑工们用浸了冷水的麻布裹住陶罐,防止爆裂。

"陛下,"

郭守敬的声音从锻铁坊传来,他正用游标卡尺测量投石机的转轴,牛皮围裙上溅满火星。

"可移动投石机的铸铁轮轴,己按您说的 ' 标准化 ' 生产,误差不超过半分。"

他指向远处的组装区,八名工匠无需图纸,便能将二十个零件精准拼接。

赵禥接过游标卡尺,金属的冰凉触感让他想起现代工厂的流水线。

他看着锻铁坊上方悬挂的 "军工条例" 木牌。上面用朱砂写着 "弩机三日一验,火药七日一试",

忽然笑道:"郭大人,把流水线上的工匠编成 ' 班',每班十人,各管一道工序,这样出错了也好追查。"

苏婉儿抱着一叠油纸跑出工坊,素色襦裙下摆沾着硫磺粉末。

"陛下,原始手榴弹的配方改良了!用阿拉伯商人的硝石配硫磺,爆炸威力提高两成,而且... 陶壳改用高岭土烧制,不易碎裂。"

她递过一枚新样品,陶壳上刻着防滑的棱纹。

"李玥娘子军试过了,投掷距离比旧款远五步。"

赵禥接过手榴弹,仔细端详着,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他拍了拍苏婉儿的肩膀,赞道:“苏姑娘果然聪慧过人,这改良之功不可小觑。有了这些威力更大的武器,我大宋军队定能如虎添翼。”

郭守敬在一旁也点头称是,说道:“陛下英明,苏姑娘聪慧,郭某也定当继续钻研,让这武器更加精良。”

赵禥将手榴弹递给郭守敬,目光坚定地说道:

“郭大人,苏姑娘,如今我大宋外有强敌,这些武器便是我们的底气。

你们继续改进,争取让每一件武器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说罢,他又望向忙碌的工匠们,提高音量道:

“诸位工匠也辛苦了,待这些武器助我大宋击退外敌,朕定不会亏待大家。”

工匠们听闻,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跪地高呼:“陛下万岁,愿为大宋效死!”

赵禥看着这一幕,心中满是豪情壮志,仿佛看到了大宋中兴的希望。

……

午时的军工基地食堂,工匠们围着铜锅吃饭,谈论声中不时冒出 "流水线"" 标准化 "等新词。

一个年轻工匠举起饭碗:

" 苏姑娘说啦,下个月起,多做一件合格弩机,就多发半文钱!"

赵禥坐在角落的木桌旁,听着工匠们的议论,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想起刚登基时,军器监连像样的弓箭都造不出,而现在,军工基地的产能己达临安旧厂的五倍。

"文大人," 他用竹筷敲了敲铜锅,"把工匠们的建议收集起来,做得好的,不仅给钱,还要刻名在兵器上。"

文天祥展开刚收到的军报。

"陛下,李庭芝将军说,新到的可移动投石机,比旧款快了三倍部署时间。还有... 伯颜的探子混进基地,被工匠们当奸细抓了。"

李玥提着奸细的头盔走进,青布劲装下露出半截皮制护腕。

那是用元军盾牌改制的。

"陛下,这探子说,忽必烈在大都仿制我们的连发弩,却总是卡壳。"

她将头盔扔在桌上,金属碰撞声中,露出里面藏着的弩机图纸。

"他们... 把弩弦装反了。"

赵禥闻言大笑。

"告诉苏婉儿,下次送 ' 假货 ' 图纸时,记得在弩机轴上多画道 ' 装饰纹 ',让他们慢慢琢磨去。"

他想起史料中蒙古军队对宋军技术的拙劣模仿,拿起桌上的弩机零件。

"传朕旨意,军工基地实行 ' 保密制 ',无关人等不得入内。"

黄昏时分,赵禥登上基地后方的,看着山谷中延绵数里的工坊。

熔炉的火光映红了天空,运输木材的独轮车在轨道上穿梭。

那是郭守敬受水车轮启发发明的 "木轨车",比人力搬运快了西倍。

"陛下,"

苏婉儿的声音在身后响起,她捧着一个锦盒,里面是刚铸造的 "军工监制" 印信。

"按您的意思,每批兵器都要刻上监造官和工匠的名字。"

印信上的蟠螭纹栩栩如生,正是赵禥亲自设计的样式。

赵禥接过印信。

"苏婉儿,你说... 若把这流水线模式用在造船、铸钱上,大宋的国力能不能追上汉唐?"

他指向远处江面上正在建造的新式战船。

"朕要让忽必烈知道,大宋的强大,不仅在兵器,更在这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苏婉儿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陛下,只要有足够的工匠和材料,臣有信心让军工基地的产能再翻一番!还有... 臣正在琢磨,能不能用蒸汽驱动锻锤,那样铁锭的锻造效率能提高十倍!"

赵禥闻言,心中巨震。

他看着苏婉儿眼中的火花,仿佛看到了工业革命的曙光。

"蒸汽驱动?" 他喃喃自语,想起物理学的基本知识,

"需要... 密闭容器和足够的热源..."

"是的陛下!" 苏婉儿激动地说,"臣己经在做实验了,只要解决了密封和安全问题,蒸汽动力完全可行!"

一个月后,襄阳军工基地的产能报表送到了赵禥的案头。

文天祥看着报表上的数字,激动得胡须都在颤抖。

"陛下,每月可产改良连发弩三千具,可移动投石机五百架,原始手榴弹两万枚!这... 这己经超过了巅峰时期的大唐军器监!"

赵禥点点头,目光投向北方。

他知道,这些武器将成为宋军北伐的利器。

"文大人," 他忽然说道,"你说,我们要不要给这些新式武器起个响亮的名字?比如... 把连发弩叫做 ' 神臂迅雷弩 ',投石机叫做 ' 襄阳雷霆炮 '?"

文天祥抚掌赞叹:"陛下圣明!如此一来,不仅能鼓舞士气,还能威慑敌军!"

赵禥微微一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他知道,襄阳军工基地的建立,不仅提升了宋军的战斗力,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大宋正在科技和工业领域迎头赶上,甚至开始超越。

这不仅是武器的量产,更是技术的积累和人才的培养。

"传朕旨意,"

赵禥朗声道。

"襄阳军工基地为大宋北伐核心装备供给地,所有资源优先保障!苏婉儿、郭守敬两位,晋封 ' 军工侯 ',赏黄金千两,绸缎百匹!"

"臣遵旨!" 文天祥兴奋地应道。

而在大都的皇宫中,忽必烈看着密探送来的军工基地情报,脸色阴沉得可怕。

当他得知宋军不仅能批量生产新式武器,还在研究更先进的蒸汽动力时,心中第一次感到了真正的恐慌。

"赵禥..."

他低声念着这个名字,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惊,"你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赵禥站在襄阳城头,望着远方的星空,心中充满了信心。

他知道,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但有了襄阳军工基地作为后盾,大宋己经具备了与元军正面抗衡的实力。

他坚信,只要继续发展科技,壮大工业,大宋必将在他的手中,迎来真正的中兴,实现收复失地、重振河山的伟大梦想。

……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g0aad-5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