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义学遍军营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2章 义学遍军营

 

襄阳北营的晨雾中,传来此起彼伏的诵读声。

赵禥披着玄色大氅,踩着结霜的木板路,看见三百名士兵正围着沙盘上课。

左手边的什长用炭笔在木板上绘制抛物线,讲解投石机的弹道计算;

右手边的老兵们传阅着文天祥编纂的《算学启蒙》,书页边角还画着弩机零件的分解图。

"陛下,"

李玥的声音从演武场传来,她身着软甲,手持教鞭指向沙盘上的蒙古包模型。

"这是昨天讲的 ' 三角形稳定性 ',弟兄们刚学会用三角架固定投石机。"

她靴底沾着的石灰粉,在地上留下清晰的几何轨迹。

赵禥拿起一名伤兵的笔记,粗糙的麻纸上用木炭画着水雷的引信结构,旁边歪歪扭扭写着。

"磁石吸铁,锤击火绒,三丈内爆。" 他想起史料中 "武夫不知几何,兵书如天书" 的记载,喉头不禁有些哽咽。

"文大人,教材编得好,连伤兵都能看懂器械原理。"

文天祥抱着一摞新刻的木板书走来,青色袍角扫过士兵们用石子摆成的算筹阵。

"陛下,《几何初步》己刻好版,特意加了 ' 弩机瞄准三角形 ' 的图例。

还有... 民间学堂的孩子们,把抗元童谣编成了算盘口诀。"

他指向校场边的木板,上面用朱砂写着:"一加一,杀元贼;二加二,收失地..."

苏婉儿提着铁皮黑板跟进,素色襦裙外罩着牛皮围裙,上面还沾着粉笔灰。

"陛下,臣改良了教学用的 ' 活动角尺 ',士兵们能首观理解角度与射程的关系。"

她演示着角尺的转动,阳光透过镂空的刻度,在地上投下精准的六十度角。

午时的义学食堂,士兵们围着铜锅吃饭,争论声中不时冒出 "勾股定理"" 抛物线 "等新词。

一个年轻士兵举着窝头:" 张大哥,你说这手榴弹抛物线,是不是和苏姑娘画的一样?"

赵禥坐在角落的木桌旁,听着士兵们的讨论。

他想起刚登基时,禁军将领看不懂舆图,而现在,普通士兵都能计算弹道。

"李将军,"

他用筷子敲了敲铜锅,"把表现好的士兵编成 ' 教导队 ',让他们去各营传授知识。"

李庭芝展开新绘制的《士兵文化程度表》。

"陛下,己有六成士兵能识三百字,西成能做两位数加减。还有... 几个识字的士兵,自己琢磨出了连发弩的快速装弦法。"

忽然,食堂外传来孩子们的歌声:"元贼坏,抢粮财,襄阳兵,算得来,投石机,抛物线,砸得元贼叫奶奶..."

赵禥走出食堂,看见二十多个扎着羊角辫的孩子,正用算盘打着节拍唱歌,领头的小姑娘脖子上挂着用弹弓改制的 "微型弩"。

"陛下,"

文天祥笑道,

"这是民间学堂的孩子们,他们把抗元思想和算学结合,记得比大人还牢。"

赵禥看着孩子们明亮的眼睛,想起襄阳城破时那些被屠杀的幼童,心中百感交集。

他蹲下身,摸着小姑娘的微型弩:"小妹妹,知道为什么弹弓拉满了射得远吗?"

小姑娘仰起脸,奶声奶气地回答:"先生说,这是 ' 弹力定理 ',拉得越满,力量越大!"

赵禥闻言大笑。

"对!等你们长大了,就能用更大的 ' 弹弓 ',把元贼赶出中原!"

……

黄昏时分,赵禥登上义学后方的望楼,看着军营与民间学堂的灯火次第亮起。

演武场上,士兵们正用石灰粉在地上画着几何图形,讨论着明天的课程;

民房的窗纸上,映出孩子们背诵算学口诀的剪影。

那是用苏婉儿发明的 "投影灯" 照着课本。

"陛下,"

苏婉儿的声音在身后响起,她捧着一本《士兵发明集》,里面贴着士兵们改良武器的草图。

"这个叫王二狗的士兵,把弩机扳机改成了杠杆式,射速提高了三成!"

赵禥接过图集,看着那些稚嫩却充满创意的图画,忽然想起什么。

"苏婉儿,你说... 能不能在义学里设个 ' 发明课 ',让士兵和孩子们都来提想法?"

苏婉儿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陛下,臣己经在准备了!打算用 ' 积分制 ',好的想法能换军工基地的参观券,甚至... 参与武器改良!"

赵禥点点头,目光投向北方。

他知道,这些识文断字的士兵和孩子,将是大宋未来的希望。

"文大人," 他忽然说道,"把义学的经验推广到各州府,让天下百姓都知道,读书不仅能明理,还能强国。"

文天祥肃然拱手。

"臣遵旨!陛下,此举不仅能提升士兵素质,更能培育民间抗元力量,从根本上扭转 ' 武夫愚钝 ' 的旧习,实乃强兵固国之本啊!"

一个月后,襄阳义学的成效报表送到了赵禥的案头。

李玥看着报表上的数字,激动得脸颊泛红。

"陛下,能用算学计算弹道的士兵,己达八成!还有... 民间学堂培养的 ' 小侦察兵 ',帮皇城司抓了三个元军细作!"

赵禥微微一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他知道,推行军屯义务教育,不仅提升了士兵的文化素养,便于掌握新式武器,更重要的是,它唤醒了民间的抗元力量,让 "保家卫国" 的思想深入人心。

"传朕旨意,"

赵禥朗声道,

"各营义学设 ' 状元榜 ',每月评选学习标兵;民间学堂设 ' 报国奖 ',优秀学生可入军工基地实习!"

"臣遵旨!"

李玥兴奋地应道。

……

而在大都的皇宫中,忽必烈看着密探送来的襄阳义学情报,脸色阴沉得可怕。

当他得知宋军士兵不仅能识文断字,还能自己改良武器,甚至连孩子都在学习抗元知识时,心中第一次感到了真正的恐慌。

"赵禥..."

他低声念着这个名字,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惊,

"你竟然在从根本上改变大宋!"

“大汗”

身旁的谋士小心翼翼地开口,

“宋军如此发展下去,对我军极为不利,需早做应对。”

忽必烈握紧了拳头,冷哼一声:“哼,赵禥小儿倒是有些手段。传令下去,让我们的士兵也开始学习文化知识,尤其是算学和器械原理。”

谋士微微一愣,随即点头称是。

“另外,”

忽必烈眼神阴鸷,“派人去襄阳,破坏他们的义学,能暗杀几个关键人物最好。”

与此同时,襄阳城内,赵禥正与大臣们商议进一步的发展计划。

“陛下,”

李庭芝站出。

“我们虽有进展,但不可掉以轻心,元军必定不会坐视不理。”

赵禥目光坚定。

“朕明白,加强防备,同时加快义学推广。朕要让大宋军民皆有护国之能!”

一场看不见硝烟的知识之战,即将在宋元和之间展开。

赵禥站在襄阳城头,望着城内星星点点的灯火,心中充满了希望。

他知道,启智强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他坚信,只要坚持下去,大宋必将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知识、有血性的国民。

这些人,将是大宋复兴的基石,是战胜强敌的根本力量。

襄阳的义学之火,正在照亮大宋未来的道路,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

……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g0aad-5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