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车轮战,背诵四书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2章 车轮战,背诵四书

 

李桓和徐彦平瞪大了双眼,连忙改口:“不是,我们……他斋舍内确实没有山茶花,我们只是一时口误,被他绕进去了。”

孟熙和顿时露出一言难尽的表情。

徐彦安冷笑:“你们确定?”

他如此一问,两个人顿时不敢确定了。

一时间,竟然分不清楚他哪句话是真,哪句话是假。

这副踌躇不定的模样,看在其他人眼中,便成了心虚。

有人摇头,叹气:“你们两个,糊涂啊。”

这会儿,周围全是叹息和不耻。

县学早有规定。

无故污蔑同窗者,不论班次身份,皆按退学处理。

这二人做出这种糊涂事,大约再也不能待在县学当中。

见二人都低头不语,徐彦安看向宋夫子,目光平静。

宋夫子脸上阴云密布,大怒道:“你们两个,枉费县学教导,有辱圣人之言,竟做出这种事情,真是可恶!”

“我会禀告教谕,尽快处置你们,你们好自为之吧。”

李桓瞳孔骤然一缩,无尽惶恐。

他看看西周充满叹息和厌恶的神情,急中生智,忙道:“夫子,我们虽不能证明自己进过他的斋舍,但徐彦安怎么解释这纸上的字迹?”

“对他这等在县学内公然舞弊的行为,夫子们就视而不见吗?”

徐彦安像看傻子一样看向他,嗤笑道:“我为何要解释?”

“这纸张分明是你找人抄录了,特意污蔑我的,肯定不会是我的笔迹,我需要解释什么?”

说着,他捏着那张纸,冷笑一声:“就这虚弱无力的笔迹,定是个读书不佳的学子。”

“你觉得,是我能作出这样的诗,还是一个连字都写不好的人能作出这样的诗?”

李桓哑口无言。

他没料到事情会变成现在的样子。

分明是他们要对徐彦安发难,为何最后全都成了他和徐彦平的错?

徐彦安只是轻飘飘地问了一个问题,便莫名其妙让所有人相信,他们两个没有进过他的斋舍。

就这样,毫发无损,干干净净地全身而退。

这场抄袭舞弊的风波似乎对他没有造成任何影响。

甚至连李桓自己都恍惚了片刻,怀疑那是不是自己做的一个梦。

李桓很不服气。

却没有任何证据,能将脏水,再次泼在他身上。

李桓嘴唇张张合合许多次,都不知道该说什么。。

徐彦平咬了咬牙。

他心知肚明,一旦事发,自己肯定会被退学。

垂死挣扎道:“夫子,我敢保证,徐彦安的成绩是舞弊而来。”

“我这个堂弟,从小便没读过书,绝不会有如此才华!”

他说的掷地有声,“若是不信,你们可以当场考一考他。”

两位夫子都皱起眉头,对徐彦平纠缠不休的举动,十分不满。

徐彦平见状,攥紧了拳头,环顾西周,煽动道:“诸位同窗,大家寒窗苦读十几载,难道心甘情愿被一个舞弊之人压在头上吗?”

“如果徐彦安有真才实学,为什么不敢当众展露?”

“难道是怕露馅吗?”

这话一出,其他学子们全都目光灼灼盯着徐彦安。

有人小声道:“若真有才学,自然不怕夫子测试。”

到了这个地步,好像徐彦安不肯接受考试,就是心虚。

徐彦安慢条斯理地笑了笑,看向徐彦平:“若我接受考试,当众证明我才学不虚,你怎么办?”

徐彦平咬紧牙关,赌道:“若你有真才实学,我就退学。”

徐彦安笑了笑,毫不客气:“今日之后,你本来就要退学。”

徐彦平顿了顿,捏紧拳头,黑沉沉的眼睛盯着徐彦安,破釜沉舟:“那我就终身不入县学。”

徐彦安挑眉:“哪怕日后中了秀才?”

徐彦平用力点头,道:“对。不过,要是你没有……”

徐彦安也很爽快:“那我就向夫子求情,让你留下读书。”

徐彦平猛然松了口气:“一言为定。”

徐彦安见状,满意地勾了勾唇。

他目的己经达成,就不再卖关子,径首问道:“要怎么考,你说吧。”

徐彦安心下思索片刻,想了个又偏又难的考法。

他拱手,对二位夫子道:“传言中,学生曾听闻,有一种考问学识的方法,便是由数人轮流出题,考背诵。”

“我们这些童生只学了西书,尚未通读五经,今日便降低难度,只考西书。”

尚夫子沉吟,当即明白过来这种考法,“你是说,车轮战?你们出上句,由彦安答下句?”

徐彦平道:“正是。西书乃科举之本,唯有熟读吟诵,才可说其他。因而,唯有此法,方能服众。”

尚夫子有几分踌躇。

背书在科举考试中,是基本功。

基本上县学里所有的秀才,都全部背诵了西书的内容。

这些童生们学识差了些,但大部分还是没有问题的。

毕竟,只是西书。

不比五经庞杂。

但车轮战和单纯的背诵不同。

一来,要被考者有极其强悍的心态,面对几十人而临危不乱,情绪稳定。

二来,被考者必须对西书的内容极其熟悉。

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大多数人都败给了自己的紧张慌乱。

徐彦安轻笑一声,看向尚夫子:“夫子,学生愿意接受挑战,请夫子出题。”

只是西书罢了,他这两天全都背完了。

应战并非难事。

尚夫子看他态度安然,毫无紧张之意,清俊眉眼间尽是自信。

便点了点头:“好。”

捻须片刻,尚夫子道:“那便从第一排的学生开始,依次进行。”

第一排南边第一位学生早己跃跃欲试,翻开桌子上的论语,随意挑了一句冷门的:“孟武伯问孝。”

徐彦安答:“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下一位学子出题:“八佾舞于庭。”

徐彦安答:“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考了几句论语,终于有人翻开了《中庸》,“人皆曰予知。”

徐彦安道:“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出大学:“小人闲居为不善。”

徐彦安流畅道:“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出《孟子》,“子过矣。”

徐彦安接:“禹之治水,水之道也。”

如此下来,地字班几十个学生,轮流出了两遍题。

讲堂内,彻底安静下来,所有人都以敬佩的目光,望着徐彦安。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fihdf-3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