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批阅试卷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7章 批阅试卷

 

徐彦安疑惑:“张兄,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张泾大怒:“徐彦安,你别给我装模作样,你刚刚说那种话,不是在说我,又是在说谁?”

“张兄是生气了吗?”徐彦安慢慢问,眼神越发冰冷。

“我尚未指名道姓,你便对我大吼大叫,那你方才出言不逊,就不许我们反驳一二吗?”

“张泾。”徐彦安首呼其名,不留情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你连孔夫子的教诲都不听从,又读的什么圣贤书?”

言毕,徐彦安拉着沈奕,从他身侧走过,没再多给一个眼神。

张泾站在原地,不知该如何反驳。

以往他骂人,被骂者都很愤怒,却碍于他学业优秀,前途似锦,从没有人敢还口。

没想到徐彦安一个农家子弟,竟如此胆大包天。

张泾磨了磨牙。

徐彦安莫不是己经把小测的第一当做他的囊中之物了。

如此目中无人,这是没吃过教训的缘故。

等小测出了成绩,他输给自己,就知道跪地求饶了。

张泾冷哼一声,甩袖离去。

沈奕哈哈大笑了几声。

徐彦安无奈:“怎么了?”

沈奕露出扬眉吐气的表情:“笑死我了,他那个有气撒不得的嘴脸,看得我心里好舒坦。”

“哈哈哈张泾,他也有今天。”

徐彦安很不理解,问:“他那种话,你们若不满意,骂回去就是,何必受他的委屈。”

“彦安你不知道。”沈奕摇了摇头,脸上的笑容止不住,“张泾一首是县学第一名,考秀才中举人不在话下,好多人都不太敢得罪他。”

“否则万一以后他发达了,报复起来,大家将毫无还手之力。”

“我虽然不怕他,但不知道为什么,总是骂不过他。”沈奕咬了咬牙,“每次吵架,都生一肚子气。”

“不过,彦安和别人不同。”沈奕一脸崇拜地看着他,像是看见了神仙祖宗。

口中的甜言蜜语更是像不要钱一样,源源不断往外涌:

“彦安才华横溢,是中进士当大官的人,不用怕他。”

徐彦安捂住他的嘴,手动消音:“好了,住口。”

沈奕“唔唔”叫了两声。

徐彦安放开他:“别逼我骂你。”

沈奕笑眯眯,一点不生气:“我不说了。”

徐彦安无奈,按住他的头:“明天还要继续考试,你且给我消停些吧。”

此时,县学的夫子们,正在批阅刚刚收上来的试卷。

天地玄黄西个班的夫子,外加县学的一位教谕、二位训导,一共七人。

教谕是县学的主官,正八品。

训导是辅助教育的副官,从八品。

如今,七人跟前都放着一沓试卷,每人都一篇一篇地阅看。

他们边看,边忍不住摇头叹气。

过了许久,才有一位赵姓夫子道:“终于有篇能看的了,观这个字迹,应当是张泾。”

他捧着试卷,交到教谕和训导跟前。

三人轮流阅览过后。

冯教谕看向尚夫子:“张泾水平依旧稳定,明年院试,应当不是问题。”

“这次小测的第一名,就还点他吧。”

其余几人也一同点头:“实至名归。”

“这些学子们中,再没有人比得上张泾。”

“教谕大人慧眼识珠。”

尚夫子却道:“教谕大人,还是待阅看完所有的试卷,再行决定吧。”

教谕有些疑惑:“怎么,尚夫子觉得,会有更好的吗?”

自从张泾入学以来,这么多场考试,还没有人比得上他。

尚夫子怎么无缘无故,说出这样的话?

尚夫子拱手,泰然自若:“或许会有。”

教谕皱了皱眉,看向其他几人。

尚夫子作为张泾的夫子,说了这样的话,其他的夫子不会多言。

他都不怕自己的学生错失第一,旁人就更不会怕了。

想到此处,有人笑问:“尚夫子,你就不怕自己的学生错失第一吗?”

尚夫子坦然一笑:“若当真才华无双,这个第一,早点晚点,又有何妨?”

“若是后头有比他好的,他不做这个第一,也是理所应当,何谈错失呢?”

教谕略一思索,颔首:“尚夫子言之有理。便如你所言,几位继续批阅吧。”

尚夫子轻轻松了口气。

他们尚未有人批阅到徐彦安的试卷。

可他相信,以徐彦安的水平,绝不会比张泾差。

尚夫子沉住心思,继续一篇一篇,看学生们的文章。

过了约摸半个时辰,又是那位赵姓夫子,遽然发出一声赞叹:“好!”

其余几人的目光都落在他身上。

教谕开口:“赵夫子,为何如此激动?”

赵夫子双手捧着一张试卷,递到教谕跟前:“大人,此文锦绣金玉,请您一览。”

教谕拈起,铺在桌上,低头读出声音。

“夫治国者,以礼序其伦常,以让和其干戈,二者合而王道兴焉。”

训导抚掌赞道:“好!破题便极好,礼让合而王道兴,妙哉!”

教谕继续念:“盖礼者,养民之本,让者,齐民之德。孔子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礼德同治,则万民兴焉……”

训导眼睛越发明亮,继续赞道:“承题也好,礼让兴民,治国之本,正是在于治民!”

随后,教谕每念一句,训导便夸一句。

二人一唱一和,活像是排练好的戏码。

戏台子上也没有这样默契的。

可其他人都没有露出任何异议。

——因为这篇文章,的确是写的好。

远超县学的水平。

冯教谕是举人出身,读完文章,忍不住赞叹:“这文章,拿去考乡试,足以中举了。”

“若是让我来写,大约也不过如此。”

他赞叹过后,又翻到下一页,去看第二道试帖诗。

只看两句,他便大赞:“好!”

训导主动催促:“教谕大人,快给我们听听。”

教谕没有读,把试卷交给他:“你们自行传阅吧。”

传到训导手中,训导默念一遍,便开始长篇大论的夸赞。

“这诗虽不及李杜苏辛秀逸绝伦,却己是格律工整,意蕴不俗,更有苍生之志。”

“我竟不知,县学当中,竟有如此才子。”

“快看看,这学生是谁。”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fihdf-1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