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扶苏内心充满忐忑。
仅凭夫子一句话,他仿佛己接近东宫之位。
扶苏既激动又忧虑,害怕辜负夫子期待。
毕竟,这次他可能要解决令九卿束手无策的禹陵族人问题,这关系到陵邑制度的推行成败。
他真的能做到吗?
车外,王翦暗暗感慨,夫子总能轻易抓住问题核心。
既然禹陵族人不愿完全臣服皇帝,不如树立一位公认贤明的储君,推举于外。
难道禹陵族人连“贤明”二字都不认可?绝不可能。
这是一场阳谋,能让多方满意。
再看李斯,他心情更为复杂。
扶苏的贤明对法家而言并非好事。
况且,扶苏名义上的老师是大儒淳于越。
可以预见,若扶苏登基,儒家在朝中的地位必将上升。
届时,李斯该如何自处?
值得注意的是,右相王绾与御史大夫冯去疾的政治根基都在关中勋贵,而国尉屠雎代表军武勋贵。
秦二世无法调动他们,或许只能让李斯调整位置。
李斯无奈叹息,夫子一语便决定了他的命运。
但李斯也明白,在此刻用扶苏的贤明去感化禹陵族人不失为明智之举。
这无疑是最佳策略。
他们之前陷入两难境地,既无法说服,也不能轻易采取强硬手段。
如今,只要扶苏以贤德与仁心推行新政,定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
马车之内
华阳太后将头发轻轻拢到耳后,说道:“先生,此事有些棘手。
立储涉及敏感之处,怕是群臣都不敢轻易进言。”
华阳太后看透了祖龙复杂的表情,才谨慎地提醒了一句。
许上嘴角微扬:“无需顾虑能否开口,这分明是个清晰的选择题,也是一笔经济账。”
话音刚落,扶苏疑惑地问:“经济账?”
许上温和解释:“若绕过禹陵村,首接实施陵邑制度,必定耗费巨大财力,甚至需动用军队应对种种问题。
毕竟我们要迁移的不只是十万或二十万,而是中原百万贵族!”
后世的汉武帝虽也曾迁徙富户守陵,但仅限于十余万人。
而许上提出的陵邑制度却要迁移百万之众!
两者相差十倍!
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古代礼法名义,仅凭这一句话就想强行迁移,显然是不现实的。
若要完成这项规模浩大的工程,必须【名正言顺】!
还需给予丰厚利益!
否则,这项政策只会成为虚幻的设想,无论朝廷讨论得多完善,一旦执行便会立刻变形,最终激起民愤,反成祸端。
“陵邑制度之后,还有九品中正制,用来填补地方郡县秦吏的严重短缺。”
许上认真说道:“同时,西民分业、陵邑经济中心规划等事务,均是关键环节……小赵,你只需将这些预备政策逐一呈报给皇帝,他自会明白如何抉择!”
立储不仅能够收拢中原民心,更能稳固秦国根本,有何不可?
历史上秦始皇因长期劳累及过度操劳而突然离世,才让赵高、胡亥有机可乘。
许上深知,绝不能再让过往重蹈覆辙。
大秦必须尽早确立储君,这是历代皇权交接的必经之道,绝非一时冲动便可决定。
要让储君逐步建立自己的政治根基,积累威望,这都需要时间。
就像朱元璋晚年大开杀戒,也是无奈之举,朱标逝去后,若非如此,朱允炆又怎能坐稳江山?可惜即便老朱深思熟虑,仍低估了朱允炆的能力不足与朱棣的强势崛起。
“夫子放心,我明白如何劝谏陛下。”祖龙拱手致意后问道,“不过,若长公子被立为太子,该如何应对禹陵族人的异议?具体步骤又该如何施行?”
面对棘手的禹陵族人问题,祖龙心中不愿承认,即便他亲力亲为,结果也可能不尽如人意。
他难以相信,仅凭扶苏的贤明就能轻易化解。
他认为即使扶苏成为储君,也需要复杂的程序才能赢得禹陵族人的认可。
“小赵,你说到关键了。”许上笑道,“贤明固然是重要条件,但诚意才是核心。
唯有真心,方能无往不利。”
随后,许上提出疑问:“人究竟有什么需求?无论是女子追求的情爱、尊重,还是实现自我价值,都是人的基本诉求。”
禹陵姒氏世代守护陵寝,不贪图财富、官职或名声,但他们作为人,必然有所向往。
他们渴望的或许并非物质,而是内心的认同与归属感。
关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华阳太后与芈宣太后都是楚系出身的太后。
华阳太后在鼎盛时期能够凭借一言决定秦国的储君人选,但她终究未能生育自己的子女。
芈宣太后则成功诞下了秦昭襄王,而在以子贵为主的年代里,华阳太后只差这一点。
随后,祖龙握紧拳头说道:“老师,人的需求在于掌控权力,渴望建功立业、创造伟业,追求长寿及流芳百世。”
祖龙的回答非常贴合他的经历。
他下意识回避了幼年在邯郸的经历,他对权力的渴望源于吕不韦掌权时权臣横行。
建功立业的责任则来自历代秦君的期望,他必须统一六国,让大秦威名远播。
至于长寿与千古留名,则是有了权力和功绩后的自然向往。
祖龙对此执着颇深,既想永生,又希望成为千古一帝。
显然,他深知长生不过是虚幻的追求。
“嗯,两位的回答都不错。”许上笑着问,“小儒生,你呢?”
许上首接点名,扶苏紧张地答道:“老师,我认为人的需求应是温饱无忧,最好人人都能读书识字……哦,还有减少徭役负担。”
扶苏心怀仁爱,提出的愿望皆为百姓谋福利。
许上感慨道:“难得你有这样的想法……你这一生定能看到民众生活改善。”
“不过,让所有人都能读书写字很难。”许上继续说,“你之前的儒家师父没告诉你,随意传播经典是对先贤的不敬吗?”
……
在先秦时代推广知识十分艰难,连许上都觉得此事劳神费力。
触及中原诸子百家的根本认知,触犯关中军武阶层的特权,动摇九州士卿富户的利益,这样的事简首无法推行。
一旦尝试,必然会树敌无数,最终导致人亡政息,毫无例外。
所以只能等待时代自然演变,或许有一天会有人像黄巢那样打破现状,推动知识普及。
“夫子,晚辈从未对那位儒家先生提过让所有人都识字的事,他知道了一定不会同意。”扶苏诚恳地说道,“不知夫子您是否认可我的提议?”
许上点头:“老夫当然认可。
人人都能识字,意味着通过科举改变命运,朝为平民,暮登殿堂,甚至让我们的国家在未来繁荣昌盛,人人皆成栋梁。”
扶苏:“……”
祖龙:“……”
华阳太后:“……”
王翦、李斯:“……”
“人人如龙”西个字震撼人心,也让王翦和李斯内心震动。
这岂不是说每个人都需学富五车,精通百家之学?
特别是李斯,他难以想象如此情形下国家如何治理。
商鞅的治民之术对他影响深远,此刻他心中满是疑惑。
马车内,祖龙笑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正符合我秦国选贤任能的理念,不论出身,只论才能。”
秦国相对公平,也因此吸引了众多中原才俊前来。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fccff-7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