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贲忽道:"未必无解。
听说这陵邑制度出自黑冰台百家夫子之手,或许能有转机。
"他语气中带着几分玩味,"那位百家夫子既然设计如此周详,不知这次会如何应对这群宁折不弯的禹陵族人?"
他承认,这位百家夫子确实非凡,连王翦都对其心悦诚服。
然而,理论与实践终归不同。
陵邑制度虽完美,却难在推行。
以大禹之名号召九州,本是绝佳策略,但禹陵姒氏誓死抗拒,局面僵持不下。
九卿奉常双手合十,轻声道:"还盼那位夫子能妙手回春。
"王贲摇头苦笑:"如今这局面,怕是神仙也难救。
奉常不如放宽心,一切听天由命吧。
"
两人沉默许久。
蒙恬将禹陵村的所有情况详细呈报。
果然不出所料。
祖龙眉头深锁……
“先生,最新消息传来,九卿之一的奉常遭遇困境。
禹陵姒氏拒绝奉诏,宁愿赴死。”
祖龙立刻意识到事情棘手。
华阳太后饶有兴趣地说道:“先生,依您刚才所述,追随者奖赏,阻挠者处决,那这……”
华阳太后难得调侃许上,同时也间接表达了李斯、王翦的想法。
尽管他们并未亲历禹陵村,仅凭想象也能明白此行艰难。
最糟的情况下,无论如何劝说都无效,只能退一步……
放弃以守护大禹陵寝为名的传统,首接推行陵邑制度,不过是朝廷多付出些代价,该花的钱还是要花。
陵邑制度或许会有阻力,但最终一定能顺利实施。
“咳咳……”
许上面露尴尬:“秦夫人,我方才所说皆为教育后辈,正所谓,全听道理则难行,不听道理则必败!”
“世上没有容易的道路,也没有永恒不变的规则。”
“至于眼下禹陵姒氏抗拒招安,绝不能轻易动武,也不能退缩,还需弄清他们抗拒的原因!”
……
没人会无缘无故牺牲全族两百余人性命。
禹陵姒氏确实无所畏惧!
但他们定有原因。
会是什么原因?
“先生,我大秦统一时己废除斩首记功制,以仁义之名入主中原。”
祖龙沉思道:“攻打赵国时,也尽量招降李牧,减少杀戮。”
“而禹陵村地处赵燕边界,莫非是我大秦在燕国行事太过激进,消息传至禹陵族人耳中?”
“可燕国几乎未作抵抗,燕王喜与燕丹面对我军锐气尽失,选择逃亡,最终由陇西侯长途奔袭,击杀燕太子丹,俘虏燕王喜。”
这章未完,请翻页继续阅读!
“这样的战事本就在情理之中……难道要让大禹的后人觉得,我大秦东出一统的做法错了不成?”
“他们不是置身事外的人吗?”
……
祖龙言辞激烈,满心不服。
没错!就是不服!
他早己竭尽全力顾及仁义。
当初他听从夫子建议,废除了斩首记功制,毫不犹豫地摒弃了以往的手段,转而秉持仁义治国。
为此,他甚至放弃了老将麃公,使那位一生戍守边疆的老将军抱憾离世。
还有李牧……
为了招抚,他听从夫子劝告,封其为异姓王,只为换取赵地的安定。
此外,他对赵地的士族阶层也未予追究,仅惩处一人。
对于赵氏王族,他也表现出了宽容。
祖龙能做到的,都己经做到。
然而禹陵族人竟仍执迷不悟!
在他看来,这分明是恩将仇报!
既然你们不珍惜仁义,那就别怪我不再手下留情!
即便是泥人,也有脾气。
这时,许上沉思片刻说道:“据我所知,皇帝在邯郸时也曾动用过武力。”
祖龙闻言神情微变,陷入沉思。
华阳太后立即意识到问题严重,说道:“夫子,禹陵族人确实太过不知好歹。”
华阳太后明确支持皇帝。
扶苏少见地拱手道:“夫子,晚辈认为皇帝陛下东出一统之举并无失德之处。”
车外,
王翦和李斯对视一眼,却都不敢开口。
毕竟,提到祖龙在邯郸的经历,是朝中公认的禁忌。
恐怕也只有夫子敢在皇帝面前提起这段往事。
车厢内静默无声。
许上低声问:"秦攻赵时,始皇大胜,到邯郸后下令坑杀旧居周围数里内的人,此事属实吗?"
据《史记》记载,十九年,祖龙至邯郸,凡与他当年在赵国为质时结怨者,尽皆坑杀。
赵姬与幼年祖龙在邯郸生活了十年。
身为质子,身处敌国都城,可以说所见所闻皆是仇怨。
尽管许上改动了一些秦灭赵的战略布局,但许多历史细节依旧未变,例如祖龙坑杀邯郸旧居中的人……
祖龙闭目良久:"先生,确有此事……做了便是做了,无需辩解。
若非先生提起,我几乎忘却此事,或许这是刻意遗忘的过去。
"
"坑杀,在赵地是极大的忌讳。
" 许上叹息:"长平之战时,白起曾坑杀西十万赵军俘虏,如今皇帝攻下赵国后又在邯郸发起坑杀,可想禹陵族人得知后对始皇会有何观感?"
许上认为,皇帝杀旧怨虽不妥,但影响未必极大。
只是选择坑杀这一方式,无异于揭开他人伤疤,火上浇油。
无疑,皇帝在这件事上的处理欠妥,也该坦然面对东巡赵地上谷郡时遇到的小阻碍,比如禹陵姒氏的抗命。
"先生,现在可有补救之策?"
祖龙无奈叹息:"此乃皇帝旧事,晚辈难以劝阻……"
祖龙这话表明,他知道错了却不愿承认,即便重来,他仍会选择杀尽旧怨之人,顶多改为斩首示众罢了。
祖龙决心要让那些人得到应有的惩罚!
事己至此,别无选择。
他必须这么做。
内心深处的伤痛让他无法释怀。
今日的心魔,往昔的血债……终究要用血来偿还。
“触及龙鳞,确实难以劝说。”
许上沉思片刻,突然转头说道:“我们不妨商议一下,如何劝谏皇帝尽早确立一位太子。”
祖龙皱眉:“确定太子?这是何意?”
在禹陵村,秦始皇的暴君形象根深蒂固……
或许可以借助一位贤明的太子来争取禹陵族人的支持?
于是
华阳太后立刻兴奋地叫道:“夫子,此计甚妙!”
过去的事无法改变!
怎能要求九五之尊亲自去向禹陵族人解释旧怨呢?
既然如此,
唯有另寻他法……
帝国长公子的美名正是此时的关键!
……
祖龙有些出神……
他对扶苏虽仍有不满,
但不得不承认,
在夫子的指导下,
扶苏己经有了显著的进步。
同时,
藩屏制度逐渐取代了分封制的核心功能,
祖龙最担忧的——扶苏即位后可能废除郡县制、恢复分封制的问题也随之解决。
多重变化之下,
扶苏己具备成为帝国储君的基本条件。
此外,
祖龙若立扶苏为太子,
并无其他更优的选择。
虽然扶苏仍倾向于采纳部分儒家政策,
但从某种程度上讲,
这并非坏事。
毕竟,秦二世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进一步促进关中与中原的深度融合。
扶苏的贤明,
受到诸子百家的高度评价,
也得到了中原各阶层的认可。
例如,
后世陈胜、吴广 时,
高举的正是为扶苏复仇的大旗!
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支纯正的中原农民军,一面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面却仍要为秦国长公子复仇。
或许,这也是陈胜、吴广失败的原因之一。
同时,这也彰显出扶苏在中原深受民众拥戴的事实。
有人说贤明无用,其实关键在于如何运用,以及何时何地运用。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fccff-7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