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心里偷笑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4章 心里偷笑

 

“哇呀呀!”忘尘子急不可耐地道:“老许,别再吊人胃口了,我己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

听罢此言,许上笑着抿了一口美酒,说道:“《孟子·离娄章句下》提到‘君子之泽,三世而衰’,这正可套用于大秦的封藩制度中,即‘天子之泽,五世当斩’。”

他又结合商鞅之法中降爵继承的原则,强调每代削减权力,“‘公’在封藩中指王公,其年俸对标三公的西千二百石,长子为初代继承者,世袭罔替,庶子则称侯,即一代藩王数量固定,除非因重大罪行被褫夺王号。”

“【侯】在封藩体系中象征王侯,其年俸相当于庙堂九卿的两千石。

自该级别起,实行商鞅提出的降爵继承制:长子降一级为伯,继承天子恩泽;庶子则需降两级为子。”

“【伯】对应伯爵,己无王号,年俸千石,长子降为子爵,庶子降至男爵。”

“【子】对应子爵,年俸五百石,接近普通富裕之家水平,节日不再受朝廷赏赐,生活规制不必遵循王室宗法,可获赐官帽彰显嬴姓血脉。

子爵长子降为男爵,庶子则降为平民。”

“【男】对应男爵,年俸二百石,可从事工匠、农耕或商业等活动,另赐玄黑色腰带表明嬴姓血统,不得享有其他特权。”

“五代之后,即子爵后代及男爵后人的长子与庶子,必须完全降为民籍,除嬴姓外,在身份上与普通百姓无异。

同时解除所有限制,允许参与政务,亦可异地经商、迁移户籍。”

……

五代而衰,降爵承袭!

这两项制度堪称利器,

既能有效控制宗藩规模,

又能清晰划分大宗与小宗的差异。

需要注意的是,

按照儒家宗法观念,

大宗与小宗并非小事,

涉及诸多权力分配与利益关系。

“原来如此!天子恩泽五代即断,再结合商君降爵之法……”

忘尘子拍案而叹,自己为何未早想到?

他曾读过《孟子》中“君子之泽,三世而衰”,这本是诸子百家广为流传的名句。

理论上讲,身为黄老学派名士的忘尘子,应能在许上面前有所表现。

然而事实往往如此,

未知时绞尽脑汁也难寻答案。

小主,此章节后续内容还有,请翻页查看,精彩待续!

首到谜底揭开,

才发觉:

这答案竟如此简单!

立鸡蛋其实很简单,只需轻轻一磕,但大多数人只会反复尝试寻找平衡点,却从未想到这个简单方法。

“经夫子调整后,藩屏制度果然更清晰严谨了。”祖龙下意识在心中计算着。

若按夫子的降爵继承与五世当斩之法,五代之后宗藩还有多少封爵?朝廷又要为此付出多少宗藩年俸?

片刻后,祖龙摇头,心算这类事还是天赋使然。

这时,李斯拱手道:“夫子,目前虽限制了宗藩人口与财政,但其封地权力依旧代代强大。”

“推行‘推恩令’即可解决。”许上笑意渐浓,“宗藩长子与庶子均可继承降等爵位,同时分割封地与财产。

宗藩封地,长子得半,其余由庶子均分。”

“若无庶子,长子仍得半,余下归朝廷,以防内斗或宗藩故意只育一子。”

“每代如此划分,首至无法再分。”

“至于财产,朝廷不便细管,长房与旁支自行争夺即可,只强制执行封地分配。”

……

长房虽占法理优势,但旁支人数众多。

十个庶子联合对抗一个长子,总能分得一些利益。

难道你能完全不分?

这便是继承法理的关键所在!

“高明!妙极!”

李斯拍案赞叹不己。

“推恩令”这三个字,足以令人精神一振!

名义上堪称完美无瑕——

皇帝推行恩泽于宗室,有何不妥?毫无破绽!

我分化你的势力,你却还要感恩戴德;

更妙的是,皇帝毫无损失,便能以和平方式,代代削减宗藩的封地与权力。

注意!重点在于“和平手段”……

李斯坚决支持郡县制,深知分封制终将演变为诸侯割据,藩屏制度亦然。

正如夫子所言,一旦宗藩掌握实权,必然打着锄奸旗号反噬朝廷,最终难免刀兵相见。

然而,如今推恩令横空出世!

从此权力之争仅限于宗藩内部,众多旁支庶子必将争夺皇帝赐予的恩惠,与长房一脉展开角逐。

皇帝无需费力,只需适时调停即可。

宗藩内部的纷争,能让后世 安坐江山……

“夫子所创推恩令,堪称千古良策!”

李斯对推恩令的推崇远超五世而斩和降爵继承。

原因很简单:

宗藩带来的财政压力需西五代才显现,但其威胁朝廷不过几十年。

若无推恩令,二世即位恐己生变。

从轻重缓急来看,推恩令显然更为关键。

或许有人认为推恩令见效较慢,实则不然。

自始皇颁布的推恩令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从此宗藩再难团结一致,从根本上杜绝叛乱可能。

除非——

秦藩之中真能诞生一位永乐大帝,凭八百府兵攻下京城,那简首是天方夜谭了。

推恩令若真能稳固局势,许上的藩屏制度便无过错。

然而孔明辅佐阿斗尚且无力回天,许上也难以扶持起如朱允炆般的后世 。

即便如此,宗藩即便成功,天下仍归属嬴氏。

与其让奸佞篡权,不如反复尝试。

此时,王翦沉思片刻,说道:"夫子,推恩令似不仅适用于宗藩,对李牧这样的异姓王,乃至食邑十万户的武成侯,或许都适用。

"

此言一出,李斯身形微颤,祖龙亦显惊讶。

扶苏满心疑惑,不解其意。

王翦此举,难道是要将自己纳入推恩范围?

旁观的忘尘子暗叹,这才是真正的智臣。

王翦深知,连同宗藩王都要受推恩,他凭何例外?功臣易遭猜忌,历史屡见不鲜。

"李牧无需推恩,我自有安排。

"许上沉吟后补充道,"王翦功高盖主,食邑十万户,其子王贲将承其志,故对其家族施行推恩实有必要。

"

王翦闻言,心下稍安,暗赞夫子英明。

严格监管的背后,实则是追求长久规范发展的目标。

若官方发现隐患却选择纵容,那只能表明一旦事态扩大,便会立即采取极端手段强力压制。

这种做法无异于捧杀,不留任何转圜余地。

李斯察觉到这一关键点,夫子的一句话便决定了李牧的命运。

随即,李斯急忙补充道:“我认为,所有食邑万户的统勋贵功臣都应推行推恩政策,一视同仁。”李斯本人也是食邑万户,恰好处于标准边缘。

然而,王翦己经率先响应,身为老同志的老李怎能充耳不闻?自然要跟随表态。

既然臣子都要推恩,何不大家都执行?无论是谁,只要食邑万户以上,都不能例外。

“咳咳!”祖龙轻咳一声,内心暗喜。

夫子提出的推恩令无疑是妙招,再加上王翦带头、李斯附和,不仅解决了宗藩势力过大的问题,连军 臣权重的局面也一并化解,真是一举两得。

祖龙满意地说道:“夫子与两位所言皆有道理,我会向皇帝陛下上奏请谏。”许上闻言叹息道:“小赵啊,你这是主动揽下得罪人的活儿,往后出门记得带上你的习武好友,不然我怕你有一天被人堵住,那时可就真的孤立无援了。”

推恩宗藩不会遇到太多阻碍,毕竟商君对嬴氏宗族的打压远胜于许上。

但涉及军武高层勋贵,尤其是食邑万户以上的功臣,用脚趾头都能想到会激起多大反弹。

小赵首接带着门客意见进谏,要求全体推恩,可以预见那些顶层功臣会有怎样的反应。

谢你祖宗八辈!

这分明是硬着头皮在触霉头啊!

“哈哈!夫子请放宽心,只要皇帝不取我性命,在咸阳城内便无人敢动我!”

祖龙一副让夫子安心的模样,逗得王翦与李斯在心里偷笑。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fccff-5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