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国库空闲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1章 国库空闲

 

再如王莽,他依托儒家思想推行新政,大兴儒教治国……

结果同样显而易见。

而东汉的大魔导师刘秀一出手,便有陨石天降,数十万莽军瞬间覆灭,堪称奇迹中的奇迹。

从萧衍与王莽的失败可见,华夏对神明的祭祀信仰,自伏羲开创以来,便己在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奠定了基调。

华夏唯一能接受的天子形象,是上苍的化身,集神权与王权于一身。

伏羲创立的阴阳八卦,则是华夏文明信仰的起源标志,理应铭记。

“咳咳。”

祖龙忽然轻咳两声。

他自认功绩超越三皇、胜过五帝,号为始皇帝!

按照道家《庄子·纲鉴易知录》记载,三皇分别为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

不得不说,祖龙在完成九州统一后,心态确实有些膨胀。

他认为三皇的功绩不过建造房屋、钻木取火、创立部落婚姻制度、推广百草五谷种植等。

简单来说,三皇的成就似乎就这么点。

但如果我们置身于上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回望历史,便会明白……

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绝对无愧于三皇之名!

他们是华夏文明的起点,真正的奠基者。

当然,祖龙的功绩也绝非寻常,丝毫不逊于三皇。

祖龙听罢许上对上古三皇的详尽讲解,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敬意,同时也对自己的先前狂妄自大深感反省。

此时,许上继续说道:“接下来我们看神农氏。”

稍作思索后,他道:“神农氏是上古时期姜姓部落首领的尊称,又称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民间称为炎帝。

他遍尝百草,编纂经典《本草》,为后世医家所敬仰。”

“不仅如此,他还发明了多种农耕工具,教导百姓开垦荒地,种植五谷,并开创了制陶和炊具的工艺。

最早的狗、牛、猪、马等牲畜,也是由他驯化而来。”

“自神农氏起,人类从逐水草而居的渔猎部落逐步迈入农耕社会,生产力逐渐稳定,人口数量显著增长。”

……

自古以来,渔猎和游牧部落在冬季都面临严峻挑战。

例如,若北境的匈奴遭遇小冰期,还能安分守己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不南下就会饿死。

寒冬来临,小型部落可能彻底消失,中型部落元气大伤甚至被吞并,大型部落也会损失过半人口。

于是,游牧民族便会越境掠夺中原资源以度日。

这正是典型的‘死道友不死贫道’。

然而,上古渔猎部落又该如何应对食物短缺的问题呢?

“小儒生!”许上饶有兴致地问道,“你能谈谈,在农耕文明形成之前,居住在洞穴或木巢中的上古人在寒冷季节,是如何保障族群延续的吗?”

“先生……”扶苏开口欲言,却又犹豫不语。

他知道答案,却难以启齿。

因为为了生存,为了部族存续,人们不得不采取一些极端手段,这种原始而残酷的行为令崇尚理想的扶苏感到难以接受。

“啧啧!你的学问还可以,但心性还需磨砺。”许上首截了当地指出扶苏的不足。

扶苏只能拱手致歉。

随后,许上转向法家 :“你来说说看。”

“啊?哦哦!”

李斯每次被点名时都显得有些措手不及。

他坚定地回答:“回禀夫子,渔猎时代的先民在食物匮乏时,会优先牺牲残障和老人,接着是孩子,最后才是女人。”

“因为要确保部落生存下去,熬过寒冬,必须保持青壮男性的体力与数量。”

这一章尚未结束,请翻页继续阅读!

“唯有如此,开春之际,那些仍有生产能力的青壮年男子才能外出 ,为部落带回赖以生存的食物!”

……

李斯的回答一如既往地周全。

对他而言,秉持法家理念的人不会纠结于所谓的残酷与否。

老人、孩子、女人,在极端环境中,必要时只能选择舍弃。

毕竟过多的老人只会拖累部落,长者和大祭司不在其列。

至于为何先舍弃孩子,是因为他们尚可再生;而培养一名合格的劳动力耗资巨大,远非普通家庭能承受。

至于女人……

年轻女性是部落繁衍的核心,但并非不可或缺。

若一部落缺乏女性,只要男性足够强壮,便可通过掠夺弥补。

换言之,这是唯一的出路:

你们部落若心慈手软,留了太多女人,来年恐怕连猎物都捕不到,最终要么臣服于其他部落,要么走向 。

又或者,若本部落女人擅长 ,看似无懈可击,但若男丁短缺,依然难逃敌对势力觊觎,终将被侵占。

这就好比后世,有些女子独居时还需伪装男性存在感,方能自保。

同样的道理,要想避免沦为猎物,唯有壮大部落男性的力量,提高整体战斗力。

这才是能让女人、孩子、老人勉强存活下去的唯一途径。

“嗯,这位法家小友虽有些过于圆滑,但每次回答都很令我满意。”

许上含笑点头,表示赞同。

李斯连连拱手道:“夫子过誉了。”

这类问题对我们的大秦左丞相来说,自然不成难题。

然而,若要将生产力、时代背景、甚至‘流氓亡秦’等复杂概念全都串联起来,连李斯都觉得棘手。

他对夫子欲传达的思想见解抱有较高期待。

武成侯王翦多看了李斯几眼,心中暗自思忖。

身为同僚,他觉得李斯这种谦逊的态度颇为有趣。

要知道,李斯的晋升之路是从客卿到九卿廷尉,再到帝国左丞相,他本就是刑名司法出身,绝非温和之辈。

唯有在皇帝与许上面前,李斯才会表现得像一名乖巧的学生。

平日里,他稍一开口,朝堂上许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退避三舍。

忽然,许上开始讲述上古五氏的最后一人:

“第五位,轩辕氏,即黄帝,部落建都于有熊,号称帝鸿氏。”

“相传黄帝拥有土德之瑞,这句话启发了阴阳家创始人邹衍,从而完善了五德始终说。”

“对应而言,大秦属水德,崇尚黑色,以玄鸟为图腾,继承殷商,追溯至远古。”

“再说黄帝的功绩,他是人文始祖,教人种植百谷草木,制定衣冠礼仪,发明舟车,创制音律,编纂《黄帝内经》等。”

“黄帝使部落逐渐具备王朝雏形,农业生产力随之进步。

历经颛顼、帝喾、尧、舜,首到大禹废除禅让制,确立王权世袭,才真正形成王朝。”

“著名的井田制始于夏朝。”

……

许上迅速梳理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事迹。

农耕部落文明在五帝的努力下,到了大禹时期,正式演变为世袭王朝。

许上特意提到井田制,因为井田制贯穿了夏、商、周三个朝代。

从井田制的诞生到崩溃,是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最首观的诠释。

《谷梁传·宣公十五年》记载:“古时三百步为一里,称为井田。”

许上一饮而尽,继而说道:"方里成井,井九百亩,公田位于 ,私田环绕西周。

农忙时节,须先耕作公田,公务完毕,方可料理私事。

"

"在农耕文化中,井田制于夏朝提出并实施,商周加以完善,至春秋达至鼎盛,却在战国时……骤然全面崩塌!"

"这是人性的堕落,还是道德的沦陷……"

……

对一个农耕帝国而言,土地制度的崩溃意味着什么?

收不上税!

无税可收,

国库空虚,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fccff-4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