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用道理说话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2章 用道理说话

 

财政枯竭……一切归零!

简单来说,土地制度决定了古代王朝的命运上限。

至关重要!

后世的土地制度常因兼并而覆灭,

但夏商周的土地源于分封,所有权属于天子、诸侯及士卿,

百姓仅有耕种权,不得拥有或交易,

因此民间的土地兼并几乎不可能发生。

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井田制不是因兼并而彻底崩溃,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小子!"

许上咧嘴一笑:"你说说看,为何井田制历经三代得以延续,却在战国迅速瓦解?这与生产力又有什么关联?还有,井田制的谢幕,是否标志着诸侯时代的终结!?"

扶苏沉默。

祖龙沉默。

何谓时代的夹缝?

诸侯注定退出历史舞台,而门阀尚未崛起!

这正是刘邦能从低谷崛起,建立大汉帝国的关键!

毋庸置疑!

……

"回禀先生……"

扶苏拱手陷入思索。

关于井田制崩塌的根本原因,他在典籍中并未找到确切答案。

因为他所研习的多是儒家经典。

儒家不会明确指出井田制的致命缺陷。

至于井田制的消亡是否意味着诸侯时代的终结……

"先生,晚辈以为分封诸侯,守护京畿乃古之道也!"

扶苏深深吸了一口气:“井田制的瓦解,应始于春秋末年的礼制崩塌。

若能重振礼序,恢复分封,井田制自可迅速正本清源。”

扶苏给出的答案透着浓烈的儒家色彩。

毋庸置疑,

这回答虽冠冕堂皇,实则空洞无物。

对儒家而言,仿佛世间一切难题,只要回归礼制便能迎刃而解。

此乃典型的迂腐逻辑。

瞬间,

祖龙眉头紧锁。

难得扶苏刚才在夫子面前,让他脸上有了光……

谁知转眼间,扶苏的表现却令他失望至极。

祖龙心中满是怒气与无奈。

那么问题来了,

祖龙当初为何让大儒淳于越成为扶苏的老师?

原因有二:

其一,祖龙身体力行“外儒内法”,故设博士府,任命博士仆射淳于越为扶苏之师,借此向天下表明立场——王道与霸道并非不可调和,中原与关中本是一体。

其二,齐国地处遥远东方,若常起叛乱,对秦朝统治极为不利。

加之齐地距关中遥远,平叛困难重重,且当地人口完整,东夷人尚武难驯……

综合考量,

祖龙任用淳于越教导扶苏并无过错。

只要授予淳于越博士仆射及长公子之师这两个虚职,

即可安抚中原、稳定儒家、威慑齐地,何乐不为?

然而,祖龙万万没料到,

扶苏对儒家思想的执着竟超出想象。

他原本以为,扶苏生于关中,伴他长大,会更倾向法家与兵家。

事实证明,

他对臣子洞察秋毫,却唯独误判了长子。

扶苏生性仁慈,这是天性使然,难以扭转。

即便祖龙派李斯多次向扶苏灌输法家思想,效果也甚微。

扶苏对霸道深恶痛绝。

上苍仿佛借扶苏之事警示祖龙,王道与霸道难以并存。

即便许上的“外儒内法”暂时推行,却无法长久延续……

祖龙沉思间,目光微露疑惑,期待夫子指点迷津。

而王翦与李斯,虽表面平静,内心却略显失望,他们认为扶苏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唯独忘尘子赞赏扶苏,称其为“天生赤子心”,实属罕见。

“小儒生,你说得看似有理,实则谬误。”

许上语气平淡,似早料到这般回应。

“分封诸侯、守护京畿,确为古时王道。”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加速了井田制瓦解。”

“但欲恢复分封、重归礼法,能否扭转乾坤?小儒生,我需明确告知——诸侯时代己终结!”

“违背潮流者,必遭身败名裂!”

后世项羽便是明证,灭秦后分封十八路诸侯,连关中之地都舍弃,最终落得西面楚歌、垓下被围、乌江自尽的结局。

这是违抗历史趋势的惨痛教训。

“夫子,晚辈不解。”

扶苏眉头深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儒家思想局限了他的视野,仅关注春秋初年礼乐繁荣,却忽视了战国的残酷现实。

“无妨。”许上微笑道,“儒家重理论轻实践,‘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今日我便教你些务实之理。”

许上并非厌恶小儒生,他与忘尘子看法一致:扶苏的赤子之心弥足珍贵。

人生艰难,做小人易,成君子难。

难道因此要推崇小人而贬低君子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

佛门有云:心怀菩提,亦能金刚怒目。

小儒生将仁义铭记于心,此事并非全然消极。

善加引导,则可内蕴王道,出手霸道。

扶苏肃然起身后,恭敬行礼,许上轻声发问:“小儒生,你知道铁器农具何时问世吗?”

扶苏回答:“回夫子,应是殷商中晚期。”

尽管儒家典籍对此着墨不多,但扶苏仍精准道出铁器农具的出现时间。

许上稍作整理,说道:“起初铁矿稀少,铁器为贵物,后因开采增多,逐渐普及,甚至被制成耐用的农具。”

“若你是农民,在获得专属铁器后,会做何事?”

……

周朝及春秋时期,黔首无法拥有农具,因其成本高昂。

贵族通过掌控青铜农具,将奴隶和黔首束缚在其领地上。

没有土地和工具,黔首根本无法生存。

井田制因此稳固。

首到廉价铁制农具出现……

“夫子,我……我……”扶苏略作思索,“或许会开垦私田,公田肥沃处需缴重税。”

话音刚落,祖龙与李斯皆松一口气。

若连这般问题都无法解答,实在令人难堪。

尤其祖龙,正准备训斥儿子,幸而扶苏及时回应。

旁侧……

“哈哈哈!”

许上放声大笑:“小子,一旦农民拥有廉价铁器农具,他们必然开垦私田,这是人之常情。”

扶苏苦着脸道:“可这岂不是违背了祖宗礼法?”

孔子曾言,百姓纳税应为十分之一,过多便是苛政,过少则有违礼制。

在儒家眼中,百姓只需履行纳税义务即可,而士人、贵族乃至天子,则需严格遵循礼法规矩,受万民供养的同时也受其约束。

这一理论看似合理——士人贵族以礼治国,教化百姓;百姓纳税供奉权贵,各自尽责。

然而……

“祖宗礼法终究敌不过人的本性。”

许上语气渐重:“春秋时期,贵族尚且无视礼法,更别说普通百姓了。

他们趋利避害,偷偷开垦私田,又有什么错?”

“所谓的礼法,不过是让人向善的上限,却无法控制恶的底线。

若无明确律法,权贵必定会滥用权力。”

“廉价铁器的普及将彻底动摇井田制,礼崩乐坏成为必然。

除非你能劝说皇帝禁止天下铁器,封锁所有铁矿。”

“举世禁铁,你以为皇帝会答应吗?”

……

祖龙统一天下后,曾下令收缴民间武器,铸成十二金人。

至于铁器农具……

根据大秦律法,农户必须如实登记所有农具,私自藏匿者将严惩不贷!

皇帝只收武器,农具登记即可。

毕竟开垦出的私田,最终也是归于帝国版图,何来损失?

“举……举世禁铁……”

扶苏艰难吞了口唾沫,他也明白,此举只会激起民怨沸腾。

农耕文明!

你敢阻止我种地?

不让我种地,我还能靠什么生存?

不跟你拼命,那才是怪事!

“哼!你根本禁不住铁器的普及。”

许上摊手说道:“既然禁不住,那就只能用道理说话。

农民有了廉价铁器,自然会疏忽公田,专注私田……这样一来,井田制必然难以维持!”

“包括大秦的军功爵位制,实质上也是将国有土地赏赐给军武阶层,变为私田。”

“私田的普遍化己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那么问题来了,农民种植私田,为何还需向诸侯和皇帝缴税呢?”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fccff-4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