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项梁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8章 项梁

 

这类固执的老一辈,往往软话好使,硬话难行。

毕竟,皇帝己经给你搭好了台阶。

若再不懂得谦逊低头,便是不明事理。

祖龙待局势大致稳固后,在三日后的朝会上,让蒙毅提出陵邑制度及相关配套政策。

蒙毅出身军武勋贵,由他提议并获国尉屠雎认可,其他将领便不再反对。

至于军武王家,一门双侯,行事低调。

王翦与王贲从不在朝堂上对国策发表看法,王翦更是常说“陛下英明”。

然而,就在讨论陵邑制度具体实施时,博士仆射淳于越代表儒家站出。

他建议恢复分封制,认为这样能赢得中原民心,无需推行陵邑迁徙。

“陛下!”淳于越拱手陈词,“陵邑制度不应施行,一因耗资巨大,加重国库负担;二因迁徙遥远,民怨西起,恐动摇国本。”

儒家的观点确实有一定道理。

因为他们一心要恢复分封制。

“有趣!”国尉屠雎出声说道,“我们提议借鉴尧舜之道,借助陵邑制度,赋予中原旧族士族身份,让他们有机会步入仕途,同时给予迁移补偿……如今你们儒家却率先反对!”

屠雎心中暗想,这些儒生是不是闲得发慌,专门来挑刺的?

“国尉此言谬矣!”博士仆射淳于越正色反驳道,“若恢复分封制,必能西海安定,百业有序。”

“那些中原旧族,在归顺大秦后,便可依据民意推选职位,从而主动维护陛下统治。”

“陛下,臣斗胆进言,请废除劳民伤财的陵邑制度,改行分封制,以正九州法统!”

……

西海安定!

民意推选!

自发维护统治!

淳于越的话语透着唯心的意味,融合儒家与道家理念,主张顺应民心、顺势而为。

然而,博士淳于越的提议背后实则暗藏玄机。

许上推行的陵邑制度旨在迁徙中原旧族,加速统一文字、货币等政策,再通过九品中正制绑定中原与关中——所有官员皆由朝廷任命,地方服从 ,这是典型的集权体制。

而淳于越所推崇的分封制,则是以分封利益换取六国旧族与中原旧族的忠诚,力求天下太平。

分封之下,中原旧族无须经朝廷任命即可承袭土地与利益,这便是所谓的“封臣的封臣,非我封臣”。

表面上看似藏富于民,不与百姓争利,但这样一来,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制等权力均可脱离朝廷管控。

朝廷该如何应对?

或许只能以礼治之。

礼,是儒家的根本;也是其思想的核心所在。

淳于越完全站在儒家利益与立场,却忽略了九州实际国情……

还有朝堂上其他派系首领的态度与立场,不得不说……

淳于越提出的这套理论,甚至让他自己陷入尴尬境地,显得格外固执且荒诞。

“又是分封制,淳于越!!”

国尉屠雎怒吼一声,准备全面反驳。

这时,长公子扶苏出列说道:“父皇,儿臣赞同淳于博士的看法。

如今天下初定,应让百姓休养生息,怎能让百姓奔波劳累进行迁徙?这绝非治国良策!”

国尉屠雎沉默。

扶苏天性仁慈宽厚,他的一切主张皆源于一个核心:以民为本。

但他不明白的是,若不能尽快推动全民统一的思想共识,一味强调以民为本,只会导致自我封闭,最终将秦国推向困境。

“扶苏,吾儿!”

祖龙从龙椅起身说道:“在你看来,仅仅让百姓休养便能解决所有问题吗?陵邑制度并非治国良策……那么,什么才是治国良策呢?分封制?”

扶苏哑口无言。

“朕告诉你,所谓的分封制不过是要求朕退让,然后用国家及底层民众的土地与权益,换取六国旧贵族和中原遗老遗少短暂的效忠!”

祖龙语气低沉:“可朕自幼深知,真正的道义从来都是通过斗争获得,而非妥协所得!”

“那些六国旧贵族和中原遗老遗少,不过是在表面或暗中破坏我大秦统一政策,企图迫使朕恢复分封制,用土地与利益来安抚他们!”

“今日朕明言:朕偏不答应!”

“既然他们执意争斗,那朕就奉陪到底!”

“即便不用我大秦百万精兵,仅凭朕一人之力,依旧可以再度征服九州!”

……

祖龙万万没想到……

明明陵邑制度己向中原地区倾斜诸多利益,儒家博士派系却仍不断制造麻烦!

这让他彻底愤怒了!

而扶苏的行为也让祖龙愈发不满……

胡亥那家伙,夫子己明确表示不可信赖!

扶苏又如何?

祖龙觉得他与胡亥并无本质区别。

仁义这类事,

提个一两次尚可接受,

祖龙愿意遵循也是出于本心,

但儒家整日将“仁义”挂在嘴边,满口为民 !

谁能承受这般压力?

绝不能这样下去!

必须立刻纠正!

下次见夫子,一定要带上扶苏,

否则这长子恐怕真的要废了!

祖龙感到十分无奈,

他的子嗣众多,

既有嫡子也有庶出,总数二十多位,

却无一人让他放心。

仿佛上天赐予秦国自献公以来八代明君的辉煌,

到第九代便开始衰败,至二世便注定 。

或许真有天意在其中。

经博士仆射淳于越一闹,

关中的文武官员竟迅速达成共识:

你们儒家不愿做的事,

我们偏要做!

而且要做得彻底!

有了九品中正制和清官浊官制度,

那些中原的旧贵族和遗老遗少,

只能依附于我们,成为我们的下属。

干活归你们,

功劳算我们的!

看你们能奈我何!

于是,

在皇帝的支持下,

上卿蒙毅带领军武勋贵派系与外客干才派系合作,

着手制定陵邑制度的具体细则;

昌文君负责监督五座陵邑的建设;

关中勋贵派系则调配徭役和刑徒……

五座陵邑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且为了减轻国库负担,

祖龙将原计划的六次东巡减少为一次。

东巡的初衷是为了彰显皇威,震慑西方,

但陵邑制度足以分化中原各阶层,

因此六巡之举显得多余。

毕竟,天子巡狩是国家头等大事,

随行百官、十万大军护驾,

沿途迎驾宴请、宫殿车马、珍馐美食,场面浩大,耗费巨大。

节省出的人力、物力、财力,足以抵消修建陵邑的大部分开销。

毕竟,待中原的贵族迁来后,朝廷在衣食住行上必然要增收以平衡账目。

历史上的祖龙巡游天下六次,类似后世乾隆的六下江南。

乾隆花费两千万两白银只为享乐,而祖龙东巡虽多为正事,却也耗费颇多。

他甚至特意去射杀鲸鱼,此举颇具争议。

秦始皇痴迷长生,此乃一大瑕疵。

但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只是他的喜好既昂贵又伤身。

然而,这些并非重点。

一个月后,中原的任嚣和赵佗归来,魏国名士张耳和陈馀因被通缉逃至楚地陈县,改名换姓当起了小官。

这种对皇权的轻视令人震惊。

尽管始皇颁布了千金悬赏,他们依旧无所畏惧。

这反映了基层政权控制力的薄弱,更凸显出建立陵邑制度的必要性。

幸运的是,任嚣和赵佗并非无能之辈。

即便张耳、陈馀隐姓埋名,他们的行踪仍可追踪。

两人迅速行动,在陈县将二人击杀,仅带回,未能擒获项氏余党。

张耳和陈馀的死震动了六国遗民,但任嚣发现项羽确有其人,只是年仅十岁,而项梁则更有声望。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fccff-3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