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避之不及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54章 避之不及

 

“我给你们讲个故事。”许上整理思绪,“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座庙,庙里住着许多和尚。”

“一天,一位老和尚考验众 ,让他们将自己的心得写成偈语。”

其中一名叫神秀的 ,担心公开偈语若不得认可会妨碍继承衣钵,便悄悄将偈语题于墙上。

若得师父赞赏,他会承认;否则便悄然隐退。

……

许上讲述的是禅宗经典故事,老和尚即弘忍法师,两名 为神秀与慧能。

他对寺庙背景并未多言,大致说明即可。

“前辈,神秀似乎太过圆滑。”乌氏陀不解,“这样的人,能写出什么了不起的偈语吗?”

乌氏陀对偈语并不了解,只知中原诗词。

“哈哈,神秀道行不浅,他的偈语堪称可媲美你的颜师尊。”许上笑道。

此言一出,颜产震惊:“前辈,您这……”

颜产无奈,自己精心钻研多年,却被说与神秀相当?

“颜小友,老夫并无戏谑之意。”许上缓缓说道,“神秀在我梦中呈上的偈语极高明。”

“其词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

“神秀主张内心清净,以此隔绝尘世烦恼。”

佛家讲修身养性,无非是清净内心、远离纷争,将修行视作消除烦恼的过程,也将世间众生的苦难视为业障,选择避而远之。

"这只是佛门小乘法门,仅追求自我解脱……"

颜昭轻叹一声:"你说的坐忘无争,莫非不是只顾自身圆满?"

……

神秀虽天赋异禀,但他的对手却更为出类拔萃,天生慧根!

常言道,有对比才有差距。

"前辈,这话我实在不敢认同。

"颜昭深吸一口气,"舍身求道,初衷不过是为了自我圆满,难道我还真能带领众人一同悟道?"

"为何不能?"许上目光笃定,"小乘之外有大乘,大乘佛法讲究的是大智与大慈!"

"若众生沉沦于烦恼,我愿承担他们的苦痛;若众生皆有罪孽,那这些罪责便由我一人承担。

"

"这正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意义所在。

若地狱未空,我便誓不成佛。

"

……

佛门禅宗的基础理念认为,世人皆因宿业投生,历经五蕴轮回,饱受烦恼之苦。

那么如何化解业障呢?

答案在于行事时尽量避免因果纠缠。

例如,看到乡邻即将饿死,心中起了怜悯之心,继而施以援手,这念头本身即是业,而行善的过程则是在消业。

但若事后向对方索求回报,则会招致新的业债。

因此,需做到无心无求地行事,且每件事都要尽心尽力。

或许此例太过简单,我们换一个角度:

祖龙初到赵国时,是否料想过未来会成为祖龙?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时的他尚且自保艰难,根本不敢奢望如此。

然而,最终他却成就了千古 之名!

祖龙此生肩负的使命,堪称【亘古之业】。

普通百姓或终其一生只是平凡人,最多经营些小生意,因他们所背负的业力有限,无需承担太多责任,只要顺其自然、尽心尽力,便可安然无恙。

由此观之,禅宗佛学的核心思想,似乎在劝人接受命运。

尤其推崇一种乐天知命的态度,认为地位越高权势越大,需化解的业障越多,方能达成圆满。

相比之下,作为普通人,只需做好分内之事,便可能消弭所有业缘。

如此一来,重新审视佛教的小乘与大乘教义,就显得格外明晰。

小乘主张避世独善,不涉因果;大乘则以慈悲为怀,愿承担众生的业障,助众生脱离苦海。

……

许上一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令颜产为之动容。

祖龙迅速领悟道:“夫子,这大乘佛法与墨子的兼爱理念颇为相似!”墨子提倡人人平等博爱,构建理想国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佛教传入华夏后,不可避免地融入了儒、墨、道的思想精华,才得以广泛传播。

“不错。”许上颔首,“大乘佛法广济众生,有墨家兼爱的影子,亦融合了道家的悲天悯人,以及儒家的仁者爱人。”

佛教普度众生,墨家兼爱世人,道家体恤万物,儒家倡导仁爱精神,这些理念皆以苍生为念,差异仅在于修行方式的不同。

若论对外传播,佛教尤其适合教化异族,转化他者信仰。

中原九州之地,需警惕佛学扩散,毕竟儒、墨、道己有相似理念。

扶苏不禁赞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言极妙。”

许上含笑回应:“吾辈应以国族为先,唯有万民安康,自身方能享乐。”

扶苏接口道:“夫子,此句堪称儒家外王篇,实为舍己济世之道。”

许上点头赞同。

确实,儒学“齐家、治国、平天下”若与“内圣外王”结合,易成至圣至德之路,局限颇多。

然而,将此三目诠释为“先忧后乐”,则境界全然不同,亦提升了精神高度。

“妙哉!”许上嘱咐,“小儒生,牢记此点,日后传授儒学时必用得着。”

扶苏领命:“谨遵夫子教诲。”

短短对话间,儒学核心得以完善。

颜产听得入神,祖龙则愈加自信,乌氏陀虽似懂非懂,却对佛学智慧充满疑问。

许上解释道:“智慧并非变聪明,而是悲悯之心。”

儒家以仁、恻隐立命,道家与佛门皆重悲悯,墨家倡兼爱。

究其根本,儒道墨佛核心理念殊途同归,皆在于心中生发仁爱之始、恻隐之情、悲悯之意、兼爱之心,则尘世个体得以与他人相联,首至消除隔阂。

道家更希冀以悲悯之心连结万物,契合自然之道。

譬如,道家提出天籁、地籁、人籁之说,旨在以悲天悯人之情感知天籁之妙音,辨识地籁之清响,体会人籁之情感。

故曰:生而为人,若无仁爱之始,无恻隐之情,无悲悯之志,则难与万物相通。

此即无慧根者,此生多艰,且难以安放心灵,终日困于煎熬。

然世间有人,纵使家财万贯,却冷漠无情,只见生活不如意,情绪深陷低谷,令人避之不及。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fccff-15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