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你看来这是‘有’,在我眼里却成了‘无’。”
……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放在现代社会,你把钱放在家里,表面上看是‘有’,但因为未存入银行,便失去了利息收入,又变成‘无’。
换个更大的视角来看,站在国家层面,若每个人都攥着钱却不消费,认为自己很有钱,但实际上货币无法流通,对国家而言就等于一文不值,这同样是从‘有’转为‘无’。
本章节尚未结束,请翻页查看后续精彩内容!
总结起来:
很多事情,因人而异、因视角不同,‘有’和‘无’常常在一念之间转换。
就连现代的一些新名词,也刷新了我们的世界观,颠覆了传统观念。
这些不过是旧的认知概念从‘有’变为‘无’,或反之,即是对世界的重新认知,并摒弃旧有的‘名(认知)’,建立新的‘名(认知)’。
“哇,真的挺复杂的。”华阳太后按了按太阳穴,“原来‘有无相生’还可以这样理解……”
华阳太后原以为道家只是追求超然于世的大道之学,不曾想竟然还有如此深奥的理论。
再看看祖龙……
祖龙以往对道家极为反感,因为吕不韦曾多次以‘无为’为借口阻碍他的治国方针。
所谓的‘无为’,不过是打着当年管仲辅佐齐桓公的旗号罢了。
吕不韦欲使祖龙仅掌宗庙祭祀,自己效仿管仲,成就千古秦公之名。
然而,祖龙非齐桓公,深知齐桓公结局乃饿死,吕不韦此举无疑触碰其底线。
这让祖龙愈发抵触道家无为之说,首至许上出现,才逐步重塑道家在他心中的地位。
《道德经》中的有无相生仅为浅显逻辑,书中更有深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想到此处,祖龙不禁蹙眉,这思考着实让人头疼。
许上温言问乌氏陀:“你可有所悟?”乌氏陀茫然点头:“前辈,似乎懂了些。”许上颔首:“能懂就好。”他对乌氏陀展现极大包容,令屠雎回忆起自己被夫子训诫的经历,心中顿生感慨。
旁边,许上续说道:“人活一世,总是在心中构筑种种概念,当世界皆由这些概念组成时,便是成熟。
如石桌、浊酒、槐树等,皆是我们心中的概念。”又讲到坐忘,即忘却概念,回归本心,契合大道,莫执着于表象与结果。
许上借有无相生,阐述何为概念,再引出佛学的执着之说,指出不能执念于因果和心念,唯有放下才能解脱。
许上认为,道家的坐忘理论与佛学在一定程度上相通,正如阳明心学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精髓。
世间万物的道理本应融会贯通。
“前辈。”乌氏陀迟疑开口,“您先前所说我能略知一二,但最后那句‘着相’,到底是什么意思?”
乌氏陀显然跟不上许上的思路,甚至颜产也有些疑惑。
他原以为许上会继续讲解道家真谛,却没想到对方话锋突变,他也顿时感到迷茫。
“所谓着相,其实很简单。”许上微微一笑,“比如乌小友你身上的胡服,这不过是一个‘名’罢了。
旁人因这个‘名’对你指指点点,甚至排斥你,这便是他们着了相。”
“若你因此心生不满或愤怒,便是被因果束缚,也是着了相。”
“实际上,胡服也好,儒袍也罢,本质都只是蔽体之物,并无差别。”
“儒家通过礼乐制度细化了等级划分,有些人自视穿了华服就高人一等,展示与众不同的姿态,这也是着相。”
“大小、好坏、尊卑、贵贱,这些划分都是着相。”
“所以,儒家实在……罪过极大!”
……
物只是物,何必分大小?
事只是事,何必分好坏?
才能只是才能,何必论高低?
所谓尊卑贵贱……
众生皆有佛性,人人平等,哪来的尊卑贵贱?
放到现在来说,所谓的“装逼”,正是典型的着相。
你开保时捷卡宴,我开国产比亚迪,都是为了代步。
你觉得我比不上你,那是你着相;
我看到你的卡宴,觉得自己比亚迪寒酸,心生自卑,那也是我着相。
车就是车,本质并无不同,
区别只在于人心。
许上问:"小友,你被外物所惑了吗?"
……
许上想起后世年轻人常说的“断舍离”三字。
然而,若追问他们究竟断了什么、舍了什么、离了什么,答案往往只是丢东西。
今日扔件旧衣,明日丢个旧家具,久而久之竟演化出所谓的极简主义,仿佛这样就算完成了断舍离……还认为自己不再执着于外物。
殊不知,这并非真正的断舍离。
首先,“断”,指切断自身与过往的牵绊。
许多人需要用一生疗愈童年的创伤,不妨试着走出过去,放下执念,摆脱烦恼。
其次,“舍”,指舍弃人与物的牵连。
表面上看,这确实需要丢弃无用之物,但更深一层则是要摆脱对外物的执迷,做到不因外物欢喜,不因失去悲伤,免得被表象迷惑,遮蔽内心。
因此,应舍则舍,不必留恋。
最后,“离”,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很多人不清楚健康的恋爱关系是什么模样,不妨倾听内心的声音,审视自身的状态。
你的伴侣是否让你变得更好?是否让心态更积极,生活更有希望,甚至带来物质上的改善?这些变化都意味着变好。
同样,你也需反思自己是否让对方变得更优秀。
关系本就是双向奔赴,单方面索取或牺牲只会让彼此疲惫不堪。
若双方都能成长,这样的关系堪称难得;
次之,一方得益,另一方有所委屈,勉强维系;
最差者,两人都在伤害彼此,各自压抑,那便尽早远离,以免余生成为彼此的枷锁。
以上所述,值得深思。
断舍离是一种现代且流行的摆脱执着的方法,但需结合个人实际情况慎重对待。
此时,许上问了一句:“小友,你是否陷入执念了?”此话引得众人纷纷点头。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fccff-15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