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上笑道,"我们所谈不过是世俗浅见,没什么不能听的。
"
颜产沉默。
乌氏陀亦未言语。
许上对颜产毫无防备,因对方一心超脱尘世,即使知晓一些秦廷规则也无妨。
至于外族乌氏陀...
许上有意传授佛门禅宗心法,确信完成传授后,乌氏陀定会视他如神明。
因此,
乌氏陀作为关键棋子,许上需不断强化其在心中的地位。
唯有如此,将来乌氏陀才能积极传播佛学禅宗于北境,逐步缓和游牧民族间的暴力冲突。
毕竟佛门提倡自苦为乐、修来世的理念,用于影响人心再适合不过。
"小赵,九品中正制确有重大漏洞。
"
许上停顿片刻,继续说道:"理论上,九品中正制应依据德行评定等级,即世家大族天生有德,列为上品;普通家庭凭才学,可归为中下。
然而我大秦却将才识置于德行之前。
既然论才,就该注重真才实学,而非过分看重家世财富。
因此,应以九品中正制为官职晋升路径,辅以科举制,作为才分九品的标准。
"
“也就是说,那些愿意出资的陵邑士人可以私下活动,同时也不要忽略那些虽无太多财力但确有真才实学的人。”
“两种评价标准,一条是财富与权势,另一条是天赋与能力,二者必须满足其一,才能成为官员。”
……
许上最终还是引入了科举制度,准确地说是最初的科举模式。
这一制度仅针对百万陵邑士人的才智选拔。
毕竟以后稷下学宫要迁入关中,不能白白浪费精力,必须有与教育相匹配的选拔机制。
此时,九品中正制己显得有些滞后,只能启用科举制。
当然,宣纸的发明是不可能的,阻力太大。
许上只能将科举制当作九品中正制的门槛,勉强填补了与教育相适应的选拔政策的空缺,以及弥补了九品中正制长久以来的不足……勉强算是打了个补丁。
“科举制?”
华阳太后微微眯眼。
屠雎接着说道:“夫子的意思是对陵邑士人考核儒学修养与秦律治理能力,然后按成绩分为九品?”
“没错。”
许上点头:“这是目前最稳妥且相对公平的方式。
至于关中的勋贵阶层选拔,自然还是依靠内部推荐。”
依据清官与浊官的制度,百万陵邑士人花费巨资疏通关系以获取政治资源,或通过科举考试逐步晋升,才有机会获得浊官资格。
而清官则只能由关中的勋贵担任。
这是当前必须实行的策略。
否则,秦国统一后,关中的勋贵阶层毫无利益可言,反而会引来一群中原士人争夺政治资源……
任谁遇到这种情况都会急眼。
所以只能暂时妥协,先把陵邑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商贸流通和文化交流等各方面全都推行起来再说,后续视情况逐步调整。
一开始就推行完美无缺的制度是不可能的。
“这个科举制,和孝公招贤的方式很相似。”
祖龙连连点头:“有孝公先例,招贤科举必然可行。”
祖龙十分满意,他对真才实学始终更为重视。
至于那些花费巨资打通关节的陵邑士卿……
祖龙权衡大局,为了促进融合,选择视而不见,但内心未必认同。
幸而夫子推行了科举制度,正合他意。
屠雎亦赞同,军武勋贵的利益得以维持,就让那些士卿为区区官职争个头破血流吧,他们本就有军功庇护,总该享些福荫。
忽然,
“唉。”
颜产轻叹一声,“前辈,我对这科举制实在难以苟同。”
“哦?”
许上兴趣盎然,“不妨首言。”
颜产深深呼吸,说道:“仅想一想,便知多少士卿子弟会因才学二字,在科举制下苦熬一生,实在令人叹息。”
从出世的角度看,
科举制以才识选拔人才,必然导致百万士卿内卷成风,这是无法避免的趋势。
然而,
人生却被名利束缚,寒窗苦读,虚耗光阴,让人不禁感慨。
许上悠然饮茶,道:“颜小友所言有理,不过,凡事皆有利弊。
老夫坦白,我的目标正是将百万士卿困于科举之中,唯有如此,这些聪明人方能安分守己,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颜产瞪大眼睛。
祖龙揉了揉太阳穴。
……
科举制向来有两个作用:
一是选拔人才,让社会流动,避免阶级固化;
二是,将天下聪明人都锁在文海之中,消耗他们的青春与热情。
问题是,
两者哪一个更重要?
答案显而易见,历朝历代,显然更为关键。
然而……
沉浸在知识的 中,也并非全然虚度光阴。
程朱理学的诞生,为文人指引了另一条路径——格物致知,明理成圣。
毕竟朝廷提供的官职数量有限,不可能人人得偿所愿,总有失意之人,也有不善为官者。
那么,这些未获仕途青睐的聪慧之士该如何自处?
嗯!
对了!
钻研理学,推动科学。
这是许上为大秦确立的另一项教化策略与发展方向。
中原百万士人,即便削减至一半再减半,仍不可能尽得官职。
加之岁月流逝,官职空缺渐少,而人才却日益增多。
那些官场失意、才学略逊、时运不济之人,若无所事事,必生祸端。
于是,后世对八股取士进行了改造。
众所周知,八股文极为繁复。
初衷在于将寒窗苦读的学子束缚其中。
起初倡导回归经典,追求雅正。
然而,清朝历代 不断为八股文加设枷锁:禁止抄袭一家之言,排斥标新立异之作,严禁文义模糊不清……
总之,愈发复杂难解。
其意图不过是将天下才智之士尽数缠绕其中。
这确实是毫无意义的光阴消耗。
他们从未考虑开启民智,而是将科举制度中的这一弊端发挥到极致,同时也部分抑制了科举选拔与人才流动的功能。
此外,
到了康熙、乾隆年间,西方的思想与技术己悄然传入华夏。
只是清廷严密封锁,一切皆为,只为愚民。
因此,
许上绝不会采取这样的方式。
他希望东方理学能孕育出科学之果。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fccff-15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