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才女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48章 才女

 

乌氏陀刚将石杯斟满茶水,称其为“有”。

然而,众人亦可言,待茶水入杯后,原本的“无”便化为“有”,而杯外的空间则因茶水占据而成为“无”。

“有”与“无”相依而生,此乃常理。

譬如,我把干果放入杯中,果占空间,茶水溢出,此即“有”生“无”。

虽有无相生,却与今日所论格物关系不大,咱们还是言归正传吧。

许上轻轻跳过华阳太后的发问。

有无相生源于《道德经》,乃哲理根基,玄妙难解,今日实在无暇细究。

若能弄懂儒家格物致知,己是难得。

华阳太后连忙附和:“自当遵从夫子教诲,适才确是我离题了。

这石杯,实难再深入探究。”

扶苏若有所思:“石杯若喻人事,莫非是告诫我们行事不可太过满盈?”

屠雎沉吟片刻:“石杯由山石制成,泥土亦可塑形。”

许上立即纠正:“此为岩石,非泥土堆积而成。”

随后,他转向小赵,欲继续引导讨论。

祖龙接口道:“石杯乃人工雕琢,可见自然之物皆可化为器具。”

许上点头:“嗯,有道理。”

陈平突然提议:“若以石杯改作他用,岂非更妙?”

许上无语凝视,心中暗叹:让你格物,你倒想着改装!

最终,乌氏陀未能提出新见解,只能随声附和颜产之言。

众人望向许上,期待他的高见。

许上整理思绪,说道:“格物之道,在于穷究万物本源,探索天理真谛。”

“小儒生与另一位小友未能抓住关键,小赵虽有所成就,却也仅是触及一点皮毛。”

“而颜小友及纵横家小友推测石杯为山石,并试图深入探究其奥秘,这才是正道。”

“遗憾的是,诸位的领悟还不够透彻。”

许上率先指出众人在思考上的偏差。

华阳太后的话偏离主题,暂且不论。

扶苏与陈平的回答亦显含混不清。

祖龙初涉格物时目标不够明确。

唯有颜产与屠雎的回答较为准确。

“当我们明确了研究方向后,”

许上举起手中的石杯,“便需专注此物,探究其本质。

此杯看似石质,实为岩石。

那么,岩石是如何形成的呢?”

许上此问令众人陷入沉思。

是啊,岩石究竟从何而来?

许上缓缓解释道:“其实答案很简单。

岩石共有三种形成方式。

第一种是火成岩,由炽热岩浆冷却凝固而成;第二种是变质岩,因高温高压作用,使其他岩石转变而来;第三种是沉积岩,由水流携带沙石、动植物遗骸等沉积于海底,经地热压实形成。”

“由此观之,我们手中的石杯留有贝壳痕迹,显然属于沉积岩。”

……

格物致知,理学在某种程度上便是科学,或者极为接近科学。

两者皆致力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演化过程、形成原因等。

忽而,颜产提出质疑:“前辈所言,此石杯为沉积岩,由水流带入海底形成。

但我们现在身处之地并非海底,这岂不矛盾?”

颜产与祖龙等人或许不懂火山或岩浆的术语,但对于水流携带沉积形成岩石的概念,从字面理解并不难。

因此,他立刻指出疑惑:

若石杯确为本地院湖岩石所雕,按照许上所述沉积理论,则难以成立。

许上轻笑一声:"这或许表明,在远古时代,齐地曾是一片 。

岁月流转,沧海桑田,海底成了陆地,礁石化为今日的山岩……如今,这些山岩经你之手雕琢成石杯,又成为我品茶的器具。

这便是格物致知。

"

颜产沉默。

祖龙皱眉。

未待众人反应,许上忽而抬手夹住一片被清风送来的落叶。

"常言道:一叶可知秋。

"

许上将落叶展示给众人:"此叶名为槐,春时开花,秋时凋落,夏日可供观赏,冬日可入药。

"

"槐叶清火,槐枝活血,槐果明目。

"

"此外,槐又有官位之意,象征三公辅政,盼稷下学子皆能入朝为官,施展才华,造福百姓。

"

"再看更广,西季轮回,金秋将至。

"

"百姓劳作半年,丰收在即,北方匈奴恐又将南侵,掠夺边镇。

"

"这就是格物致知,从一叶知秋,到洞悉千里之外,乃至天下之势。

"

"以此观之,何人竭尽全力仍难起波澜,一念之差却能让九州动荡……"

"只因我们在格物致知上的造诣,如天地之别,所掌控的命运也相差悬殊!"

……

格物

许上依循王阳明的唯心理论,以小见大,力求放大;心至,则理亦至。

朱熹的穷理则相反,以大见小,追求本质。

二者并无高下之分。

但阳明心学更为流行,因其融入儒释道精髓,更具普适性。

朱熹的格物致知虽严谨,却过于枯燥。

阳明心学则兼容并蓄,易于传播。

另有一误解:

存天理,灭究竟出自谁口?

贞节观念被不断强化,甚至出现了诸多残害女性的行为,究其根源,是否与程颐、程颢兄弟有关?事实上,程颐虽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对寡妇再嫁,但他同样认为鳏夫不应再娶。

在他看来,“节”是唯一重要的,无论男女,均需恪守一生一人的原则,这近乎一种精神洁癖。

再看朱熹……

朱熹所倡导的“存天理,去欲”,意在去除人性中的偏颇与欲望,恢复本性,遵循纲常。

例如,即使饮食讲究至山珍海味,仍需克制;即便婚姻中有三妻西妾,也应摒弃。

因此,朱熹的主张更多是针对权贵阶层,并未专门针对普通百姓家庭的婚嫁问题。

据《朱子语类》记载:“丈夫亡后改嫁,虽非理想,但也属无奈,圣人亦无法禁止。”孔子也曾将寡居儿媳再嫁于卫国,这说明连圣人都无法完全阻止此类情况的发生。

关于李清照等才女,朱熹对其才华持赞赏态度,从未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

《朱子语类》中提到,女子教育不可忽视,《论语》《女诫》《家范》皆可作为教材。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fccff-14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