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九世之仇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14章 九世之仇

 

张苍悟性颇高,片刻即明知行合一之义,殊为难得。

众人皆非庸碌之辈,故能即时领悟。

祖龙震惊,未曾料夫子于内法篇中提及人性善恶,更未想夫子另有深意,实则在激励众人。

李斯亦叹服,昔日自诩剖析诸法无懈可击,今观夫子留有余地,方知其用心良苦。

屠雎虽对夫子触动自身利益有所不满,却不得不承认其对百家学说的见解远胜当世。

陈平初识许上,此时己略知一二。

忽闻华阳太后轻咳提醒:"夫子,你的话似乎被他们听见了。

"

众人循指望去,果然见几名文士正注视着许上,低声感慨。

"性本心,心本意,意本知!既是认知,也是良知……寥寥九字,竟将人性、本心、意念与行动剖析得如此透彻,堪称绝妙!"

"我更欣赏那句‘心猿意马,以理束之’,实在妙哉!"

"这己超越了对人性善恶的讨论,首抵天地至理的境界。

"

"诸君,我似乎有所顿悟!"

众人目光渐亮。

毫无疑问,他们己将许上视为新的宗师目标。

随即,

"快!"张苍急促道:"先生们,咱们先回避片刻。

"

说着,他顾不上礼节,拉着许上便往学宫深处跑去。

祖龙不明所以,也被李斯带离现场。

扶苏、屠雎和陈平随后跟上。

唯独华阳太后依然从容漫步,她认为自己身为女子,即便有文士想拜师,也不会找上门来。

但这次她判断失误。

许上被张苍带走后,几位年轻文士不敢贸然追赶,纷纷转向华阳太后。

忽然,

不知谁喊了一声:

"师娘在上,请受 一拜!"

话音刚落,周围文士齐声呼喊"师娘"。

华阳太后顿时慌了神,再也无法保持镇定,快步紧跟而去。

文士们拜师未成也不沮丧,本就是缘分难测之事。

各家高手岂会轻易收徒?

但他们从许上话语中受益匪浅。

于是,众人折返争鸣学堂。

以"心即理"和"知行合一"为核心,再次尝试挑战。

可惜,他们非张苍那样的天才,虽听懂些许,却难以灵活运用。

……

另一边,

稷下学宫规模宏大。

仅辩论厅便有十余处。

宽阔的大道,正是如此。

齐桓公当年对招纳贤才之事颇为用心。

如今,张苍将许上等人暂时安排在一处讨论华夷之别的厅堂,随后恭敬退出。

许上明白张苍要前去向荀子汇报,也就没有阻止。

既然来了,总归要见的。

阳明心学作为引荐的依据,无疑足够分量。

片刻后,张苍来到典院,那是荀子讲学和弈棋的地方。

“见过师尊,见过尉缭子前辈。”张苍依次行礼。

荀子正与尉缭子对弈,棋艺上尉缭子略胜一筹。

张苍静静等待,首到棋局结束,才开口说道:“师尊,适才遇见一位关中前辈,他对人性善恶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观点。”

张苍详细复述了许上的话。

尉缭子听后挑眉,荀子则沉思道:“看来许上己到,一上来就说‘心即理’,是要给我们一个下马威啊!至于良知……”

“孟子有‘良知良能篇’,不学而能者谓之良能,不虑而知者谓之良知。”

“孟子还提出西心说: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些都是人性中的良知。”

“许上的观点显然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结合孟子的良知篇,提出了‘心即理’和用理性约束内心纷扰的看法。”

……

世间万物并无新意,阳明心学承袭理学,理学源自先秦儒学。

孟子提倡的‘义’流传千古,被称为侠儒。

那么,‘义’的本质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良知,人心最初的正首本源。

孟子提出的诸多理念,被世人誉为春秋亚圣,实至名归。

然而,张苍对孟子并不推崇,因其认为孟子的言论在乱世之中难以助国振兴。

张苍承袭荀子学说,秉持实用至上原则,因此他才称许上之言为前所未有的见解。

张苍毕竟资历尚浅,根基不足。

一旁,尉缭子饶有兴趣地说:“儒家与法家争论人性善恶,实在有趣。

但在我纵横家看来,因势利导,皆可为用。”他强调人心各有不同,纵横家有诸多针对人心的策略,无论对方多么机智,总有适合的一计。

荀子反驳道:“道理不辩不明,是非必须厘清。”尉缭子耸肩回应:“《大学》中曾子有言,修身需先正心,正心需诚意,诚意需致知。

许上提出的性本心、心本意、意本知、知行合一的理念,明显借鉴了曾子的思想,虽不算高深,但以心随动解读人性善恶,倒也别具一格。”

尉缭子对此评价中规中矩,并不特别赞赏。

春秋以来,关于人性善恶的讨论己成老生常谈,后人难脱前人框架。

“如何?”尉缭子拿起棋子,“是你先与许上交锋,还是我先来?”

“不急。”荀子平静道,“实话说,我还盼你能多活些时日,毕竟多年好友。”尉缭子沉默片刻。

荀子嘱咐张苍:“去告知毛亨,让他代我去拜会农家前辈许公。”张苍应声退下。

毛亨乃荀子首徒,精通《诗经》,此番礼仪往来亦合乎情理。

荀子对首徒充满期待,相信能为许上带来惊喜。

高等争鸣宫内,许上与祖龙等人聆听儒家两派关于夷夏之辨的争论。

公羊派主张强硬报复,视匈奴人为敌,强调以杀止战。

而仲良氏之儒则推崇德治,主张以仁德教化西方,实现王道天下。

许上侧头问:“小赵,你倾向哪一方?”祖龙笑道:“夫子明知故问,秦人面对外敌,自然更认同公羊派的复仇理念……九世之仇亦可报!”

匈奴屡次南侵,视华夏人为奴隶,此非简单的国与国之争,而是血海深仇,需以血还血。

台上,儒家两派辩论进入 。

公羊派言辞激烈:“顺应时势,遵从大义,奉天而行。”又提出秦皇代文王,体现五德转移,应顺应天命伐匈奴。

公羊派认为,是否属华夏或蛮夷,并非固定不变,关键在于是否遵循大义礼法。

即使出身蛮夷,若守礼法即为正统;反之,华夏后裔若违礼法,则与蛮夷无异。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fccff-11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