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大秦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15章 大秦崛起

 

这一观点颇具争议性。

第二句则明确表示对秦的认同,认为嬴秦取代姬周统一六国,符合大义礼法,唯缺具体措施。

依天命之显赫,北伐功成

正迎合了公羊派的大复仇主张

随后

公羊派历数陈词:"祖龙政三年,东胡联合扶余,大肆侵扰辽西"

"祖龙政七年,大月氏南下渔阳劫掠,虏走壮丁万余,妇女老幼悉数屠戮!"

"祖龙政十三年,匈奴畏惧李牧威名,表面佯攻云中,实则主力突袭九原,烧杀抢掠,无所不用其极,诸夏百姓沦为俎上鱼肉"

"祖龙政十五年、十七年……"

"一统元年……"

……

李牧坐镇雁门关,捍卫云中郡

但其他地区并非坚不可摧

边疆郡县常年遭受游牧民族侵袭,甚至遭遇 与掠夺

李牧的实际作用在于……

他如一枚钉子般钉在雁门关

使得匈奴、大月氏和东胡仅敢袭扰边镇,不敢深入内地

否则将面临赵国骑兵的致命反击

因而

匈奴之患始终未能波及中原核心地带

"岁月流逝,血债累累!"

公羊派的声音转为低沉:"如今你们倡导德化,宣扬感召……又怎对得起边镇军民的万千亡灵?"

"再者,天意己现,吾辈理应遵从!"

"不复仇何以明志?"

"不复仇又如何顺天意?"

"所以,当以首报怨,以牙还牙,以血换血!"

"匈奴屠戮我华夏边民,我们就该取其首级,堆砌京观,震慑西方蛮夷!"

……

京观源于《左传·宣公十二年》

潘党向楚王进言:"君王是否该修建武军,收集晋军尸骸筑成京观?"

作歌曰:"藏起干戈,收起弓箭"

综合来看

公羊派强烈主张以牙还牙,以血换血

这番言论让在场半数文臣点头称是

即便是泥人也有三分怒火!

北境蛮夷屡次犯边,视我等为待宰羔羊

所谓的以德报怨,又怎能回报恩德?

周围

法术者道:“公羊兄此言深合吾意,北境匈奴积怨深厚,我辈当建京观以正视听!”

墨学者言:“匈奴屡起战端,悖逆非攻之道,藐视天道,背离大同,实不可容。”

兵势者首言:“何须多言,早应兴师问罪,让北境蛮夷知我军威!”

农家冷笑:“匈奴既不耕作,又妨我稼穑,便该让他们归于尘土!”

……

公羊派的主张颇受诸家认同。

即便一贯倡导非攻的墨家,此次亦罕见地表态支持排斥匈奴。

法家自是对此拍手称快,比公羊派更为激进。

兵家更是主战之声高涨。

至于农家,则干脆利落表明立场:若妨碍我耕作,必有代价。

窗边传来低语:“公羊派之见,甚合我意。”祖龙暗下决心,日后定重用此派,博士府需革新。

华阳太后轻声对扶苏说:“汝可多研习公羊派思想。”扶苏恭敬回应,己有所涉猎。

公羊派在儒家中属另类,虽声量不大,却别具锋芒。

“夫子。”扶苏谦卑问,“公羊派是否有望引领儒门,成为我朝核心?”

屠雎闻言赞道:“仅‘以血换血’一句,便足见其胆识,吾欣赏!”

小赵、小儒生、纵横家朋友:

许上沉思片刻后说道:“我能理解你们对公羊派的喜爱,但必须明确一点,朝廷虽可在学术领域支持公羊派,却难以在政治层面立即重用。

例如博士府的职位,就不适合由公羊派人担任。”

许上并非有意泼冷水,只是现实如此。

看到众多年轻人倾心于公羊派,他本该大力鼓励,无奈世事复杂。

仅凭热情不足以解决问题,还需结合现状理性分析。

祖龙听罢皱眉问道:“夫子,为何如此?即便博士府的位置无法占据,朝廷又怎能真正扶持公羊派呢?”

这些年来,祖龙一首遵循夫子提倡的外儒内法理念,但他内心深处并不完全认同儒家思想。

他只是尽职尽责,以实现国家统一为目标,对儒家采取包容态度。

如今公羊派崛起,祖龙本能地认为,若要重用儒家,首先应推崇荀子一脉,其次是公羊派。

毕竟荀子学派兼具儒法精髓,而公羊派更无需多言,就连屠雎也对其赞誉有加。

关中的军事阶层对公羊派应该也会抱有好感,至少不会强烈排斥。

这己足够!有助于儒法思想的融合,也符合秦国国情。

“小赵,我们的视野不应局限于朝廷,而应放眼天下。”

许上认真地说:“公羊派远不止复仇理论,他们还提出‘天子一爵’,即天子不过是众多爵位之一,与天命无关。”

“‘经权说’主张,若天子失职,诸侯可取而代之,以尊崇王道、抵御外敌。”

“‘三统说’则认为,没有任何王权是永久不变的,随着历史发展,九州政权如星辰流转般更替。”

……

天子一爵、经权说、三统说显然削弱了皇权稳定性。

许上费尽心思构建嬴秦的统治逻辑,却不得不面对这些问题。

但公羊派的这三项主张,显然与许上的努力方向背道而驰。

“六国虽灭,大秦崛起!”

许上深吸一口气说道:“大复仇理论确实能在对外北伐时鼓舞士气,让朝廷内外团结一致。”

“然而,它也可能助长中原地区六国残余势力的叛乱之心。”

“特别是天子一爵、经权说和三统说,再加上大复仇理论,无疑会让六国复起的苗头愈演愈烈。”

“况且,如今我大秦并不需要挑动更多对外战争,而是应该休养生息,从战乱转向治理。”

“因此,公羊派的血性虽值得赞赏,却不适合当下。”

“或许二十年后,等新一代君主执政,会更适合采纳。”

……

许上最终给出了结论。

综合来看,

公羊派的诸多学说充满血性与复仇意味,很符合秦廷的胃口,却也契合六国残余势力的想法。

更关键的是……

它不利于大秦由战转治。

仅此一点,就决定了公羊派无法进入朝堂执政。

它只能积蓄力量,等待未来时机成熟。

……

青史上,最著名的公羊派大儒非董仲舒莫属。

那么问题来了,汉武帝为何大力扶持他?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fccff-11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